内容推荐 如果你的孩子:常觉得声音太响、光线太强、毛衣太扎;善于捕捉身边人的情绪变化,且容易被影响;一个想法能发散十个新想法;过度在意他人看法与评价;喜欢躲在角落自己玩;提出的问题成熟得叫人吃惊,有时又很幼稚;渴望得到更多关注;经常为他人操心、代劳,参与过度…… 这表明他具备一种特质——高敏感。高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本书作者克莉司德·布提可南有几十年与高敏感人群打交道的经验,她认为高敏感孩子常常被贴上各种“缺陷”的标签,他们被误解、被忽视。而帮助这些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并接纳他们的特质,凭借正向引导激发孩子的先天优势。这本书也有明确的方法,指导父母如何与高敏感孩子一起成长、协助他们顺利度过学校生活。 作者简介 克莉司德·布提可南(Christel Petitcollin),法国心理咨询专家,被誉为“国民心理师”,拥有20多年咨询经验。她主要研究神经语言学和艾瑞克森催眠理论,曾担任心理治疗师、个人成长与沟通教练、演讲家和作家。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敏感 Chapter Ⅰ 不要轻易贴标签 Chapter Ⅱ 敏感,是因为孩子拥有一颗超能大脑 Chapter Ⅲ 敏感孩子的内心世界 Chapter Ⅳ 我的辅导案例分享 第二部分 养育敏感孩子,父母要把握6个关键 Chapter Ⅴ 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不同 ——纸筒看世界和小灰驴的故事 Chapter Ⅵ 教孩子做自己,不过度迁就 ——长发公主的故事 Chapter Ⅶ 给孩子制定日常规则 ——一张不容置疑的清单 Chapter Ⅷ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行动力 ——安排复杂有趣的生活,并及时关上思维闸门 Chapter Ⅸ 尊重孩子对意义的寻求,但也要让他脚踏实地 ——如果一头狮子的脚掌被刺穿 Chapter Ⅹ 帮孩子理解社会 ——解释约定俗成的规则背后的意义 第三部分 打造良性的家校关系 Chapter Ⅺ 用更成熟的心态审视学校 Chapter Ⅻ 让孩子保持好成绩的16个秘诀 Chapter XIII 如何跟学校和老师沟通 Chapter XIV 如何避免被霸凌 结语 参考书目 导语 高敏感隐藏高天赋,正向引导发掘优势。高敏感=创造力+觉察力+想象力+同理心,家长的正确引导,可以将孩子的“高敏感”激发为“高势能”。 畅销百万册的高敏感宝典升级育儿版,创造性地提出高敏感研究新结果——高敏感孩子拥有独特的思维模式,他们是“大脑多向思考者”。 高敏感领域的权威专家、影响30多个国家、俘获全世界敏感族的法国“国民心理师”权威新作。 一套充分发掘高敏感孩子天性优势的养育指南,6个养育关键+家校合作,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超系统,超有效。 集科学性、实践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将指导建议融进日常案例,结合故事、比喻和深入浅出的个人心得传授,超好读。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父母、老师读懂高敏感的孩子,也会让同是高敏感族的大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 后记 很少有人了解小多向思 考者的家长活得有多艰难, 他们的苦楚几乎无人知晓。 每当家长们寻求外界帮助、 试图解释自家孩子所经历的 一切时,他们体会到的是强 烈的孤独、忧虑和失落。家 长只是需要专业人士善意的 、不加任何评判的倾听而已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对方 的偏见和无知。 写到这里时,我恰好又 收到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 ,绝望的家长对我说: 今年夏天,教育中心的 一位老师注意到了我儿子的 情况,她说我的儿子是一个 “非典型儿童”,需要接受指 导,还跟我们提起了您写的 书。我们一口气看完了您的 书,收听了您在网上的节目 。我们明白了,儿子也许是 一个极度敏感的多向思考者 ,可能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或 者其他特殊之处。我们计划 带孩子去做个诊断,得出一 个可靠的结论,帮他走出困 境,我们还要去拜访本地专 攻该领域的诊疗专家。我们 之前也约过一些精神科医生 ,但当我们希望他们试试别 的治疗路径时,对方总摆出 一副轻蔑的态度。 当然,专业人士也在进 步,他们已经能给这些特殊 的孩子提出些针对性建议了 。比如,现在有的学校就能 为小多向思考者提供全方位 的、适宜的教学管理服务。 如果能有学校相助,那么家 长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不 过到了下一学年,情况可能 就会大变——倘若孩子换了 新学校和新的相处对象,一 切又要从头开始。家长不得 不再次和学校进行讨论,重 新做出解释,努力在说服对 方的同时又不让对方产生反 感(如果可能的话)。每个 新学期伊始,我们都面临着 一场事关孩子未来的赌博。 法国各地成立有一些“非 典型儿童”及家长联合会, 它们能够弥补公共设施不足 的缺陷。这些组织在收集信 息、提供指导和进行研究方 面成绩斐然。网上也不乏互 助团体,家长可以在这里找 到倾诉对象,获得有用的建 议。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 能改变现状。为了保护自己 的孩子,家长应该不断壮大 自己和多向思考者集体的力 量。各位家长不必去在乎别 人怎么说你和孩子;你们要 勇于发声,别被教育权威和 医学权威给吓住了;你们应 该联合其他与自己志同道合 的家长,在各地成立互助小 组,这对家长和孩子们都有 好处。 在本书中,我提供了所 有我觉得可能有用的东西, 希望让你能: ·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告诉孩子他是谁,给予 他认识自我的关键工具。 ·塑造一个孩子所需要的 、让他有安全感的环境,在 这里,他感觉得到自己是被 包容、被保护的。他能够茁 壮成长。 ·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听从自己的感受。 ·帮助孩子培养起自尊和 自信。 ·给孩子解释常规思维者 的社交规则(这也能顺便加 深你自己对这些规则的理解 )。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可 能也察觉到了,这本书其实 也是为另一个孩子——家长 们(当他们自己也是多向思 考者时)心里的那个孩子— —所写的。希望通过这次阅 读,各位家长也能获得重返 童年、自我疗愈的机会。 家长自己的例子能对孩 子起到最好的教育作用。你 的亲身示范足以教会孩子相 信他自己的感受,使他勇于 和那些偏见对抗。与其让孩 子投入全身精力去改造自己 迎合别人,不如培养起孩子 充分的自信心,让他们未来 打造出一片多向思考者能够 幸福生活的乐土。 精彩页 写这本书之前我犹豫了很久,因为我好像在《多向思考者》和《更好地思考》。里已经讲得够多了,这两本书足以让读者们知晓关于大脑多向思考者的一切了。《多向思考者》一书的内容相当简单实在,哪怕年纪稍小的读者看起来也不费劲。关于这一点,我并不是在胡说八道。这本书的一些读者只有13岁,但他们可以轻松读懂我写的东西,书中的内容也的确帮助他们认识了自己。至于年纪更小的孩子,我建议家长以《多向思考者》的内容为参照,亲口向孩子解释他为什么与众不同。实践了此法的父母都说收效甚佳。 但是。来信的读者、讲座的听众以及前来咨询的人还是坚持让我再写一本。很多人对我说(或者写道):“我在您的书里看到了我自己,它让我获益匪浅。但与此同时,我也在书中看到了我家孩子的影子,这让我很是忧心。因为异于常人,我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有同样的遭遇,请您帮帮我们吧!”于是我开始意识到,我之前写的书尚不足以彻底解决多向思考者的教育难题。 那时,我成功地帮助了很多家长和孩子。我觉得有必要和我的读者们分享这些经验。我们确实需要谈谈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特定话题,比如学校、社会化、过度敏感、听不懂指令…… 接着,我又收到了读者洛伊克的一封邮件,它深深地打动了我: (……)《多向思考者》整本书只谈到了我的问题。可我担心的恰恰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我14岁的儿子,他正在经历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我太清楚这有多痛苦了,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原因很简单——我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帮助。于是我给他念了一段您书里的话(可能我不应该这么做): 尽管父母深爱着身为多向思考者的孩子,但他们的耐心会逐步耗尽。慢慢地,父母的看法会变得越来越负面:这孩子“真是太……”了。如果孩子太敏感、太情绪化,家长就认为孩子必然是被保护过度了;如果孩子神经脆弱,过于感性和黏人,大人们就说他只会躲在妈妈身后;如果孩子提出太多的问题,家长则批评他太傲慢、走极端、老和大人唱反调。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社会外界的评价和孩子家人的评价将形成合力。孩子坐不住,注意力涣散,也听不懂指令,同学们就会讨厌他、嘲笑他和他那些奇怪的想法。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孩子又如何培养起自尊心呢?然后他又会被批评说自尊心低下。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听到这段话,我儿子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和我提到他同学时,他这样说道:“为什么这些笨蛋能交到朋友,而我却不能?” 儿子的疑问让我基本确信了他是一个多向思考者。听到他这么说,我的心都揪了起来,因为我陷入了类似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痛苦中的我也曾说过同样的话。我儿子和他母亲关系不好(用您的话讲,她是一个“常规思维者”,我们已经离婚了),她批评他学习成绩忽上忽下,我儿子受不了这一点。然而糟糕的是,我发觉我的教育方式和前妻很像,虽然我感觉自己和她这么做的原因并不一样。昨天读完您的书我才明白,我之所以也会批评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我这辈子就是被别人批评过来的,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该做什么。 这几年来,更准确地说,自从儿子升入中学以来,我和他在情感上疏远了不少。我不再给予儿子拥抱。我觉得抱他是件很恐怖的事,因为儿子在向我索取着什么。现在我知道了,我其实是怕儿子。我害怕通过他去重新体验那种我无比熟悉的痛苦。仅仅是想到这点,我就直犯恶心。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我什么也不是,但尽管如此,儿子仍然对我说他爱我,说我是个很棒的父亲。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的赞美,也不知道怎样和我的好小伙子相处。这种无力感伤透了我的心,毕竟在平日里,不论遇到什么难题,我几乎都能找到解决方案。可是为什么现在我明知道儿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却无法提供他所需要的安慰呢?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要和您聊聊我在自己内心最深邃的空洞中所感知到的东西。可我讲不出来,因为我越是搜索枯肠,越是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我知道您可能无法一一回应所有来信和求助(其实您已经靠这本书帮到了大家),我也仅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人而已,但我还是想冒昧地发出请求,希望您推荐一位可以教我与孩子正确相处的良师。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