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排斥、金融密度差异与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学术著作,全书构建起金融排斥效应、金融密度差异与普惠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揭示金融排斥的根源、金融密度差异的影响、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信息化实现机制,提出了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差异化调控与监管政策。本书突出了学术研究的特色,从理论角度阐释金融排斥、金融密度与普惠金融三者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突出了实证研究的技术创新特色,体现在金融排斥、金融密度和普惠金融计量指标体系设计,以及从宏微观视角检验金融排斥的效应、普惠金融实践的经济发展绩效与银行财务绩效等方面。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学与学术研究阅读使用,也可供政府政策研究与决策部门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李建军,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龙马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货币金融、普惠金融、影子银行、金融科技与丝路金融等。现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第二届全国金融青联委员。主讲《金融学》《金融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学》等课程。主持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互联网金融概论》(线上金课)《国别金融对抗虚拟仿真实验:金融统计分析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验金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9项。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哥伦出亚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10余部。曾获得教育部、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统计学会研究成果奖多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第二节 金融排斥、金融密度与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内在关系 第三节 金融排斥、金融密度与普惠金融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金融排斥:理论、效应与对策 第二章 金融排斥理论 第一节 国内外金融排斥理论研究的进展 第二节 金融排斥理论发展脉络 第三节 金融排斥理论体系架构与内容 第三章 金融排斥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 第一节 金融排斥状况的衡量与现状分析 第二节 金融排斥的决定因素检验 第三节 金融排斥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四章 减缓金融排斥的对策 第一节 减缓金融排斥的措施:国际社会的基本做法 第二节 中国减缓金融排斥的政策与实践探索 第三节 进一步减缓金融排斥的策略与举措 第二篇 金融密度:理论、测度与比较 第五章 金融密度理论与测度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金融密度的研究评述 第二节 金融密度的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第三节 中国金融密度的测算与分析 第四节 金融密度的国际比较 第六章 金融密度差异的决定因素与经济影响 第一节 金融密度与金融排斥的关系 第二节 金融密度差异的决定因素检验 第三节 金融密度差异的经济影响与应对 第三篇 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实践与绩效 第七章 普惠金融理论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普惠金融理论研究评述 第二节 普惠金融体系架构 第三节 普惠金融发展评价理论基础与方法 第八章 国内外普惠金融实践发展经验 第一节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 第二节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第三节 普惠金融实践的经验归纳:国内外比较视角 第九章 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普惠金融指标测算与实证模型构建 第三节 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第四篇 中国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第十章 信息化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银行微观视角信息化普惠金融的测度 第三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与稳健性 第十一章 信息化普惠金融与银行绩效 第一节 普惠金融与银行绩效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与银行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商业银行信息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十二章 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第一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发展状况 第二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目标与路径 第三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基本架构及关键技术 第四节 信息化普惠金融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篇 普惠金融政策与监管 第十三章 普惠金融支持政策与调控政策 第一节 普惠金融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外普惠金融支持政策 第三节 国内普惠金融支持政策 第十四章 普惠金融差异化调控与监管 第一节 普惠金融差异化调控政策 第二节 普惠金融差异化监管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