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江南六朝考古学研究/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日)藤井康隆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公元3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分裂、族群对峙的时代。本书关注当时南方社会的发展演变,指出六朝政权是南方地区首次出现的“正统”中国王朝,对中国文化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书作者基于考古调查与发掘所获资料,结合自己对南京和周边地区遗迹、陵墓的实地调查,对南北方陵墓和金属类文物展开广泛的分析和比较,勾勒江南六朝社会的共性和变迁,揭示其鲜明的江南地域特征,指出江南与中原之间在思想和价值观等文化层面存在本质性差异,从而明确了江南六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可维,1981年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唐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
目录
序章 中国的南与北
第一编 南北朝陵墓的世界
前言
第一章 江南六朝的帝王陵墓
第一节 东吴帝陵与宗室墓葬
第二节 东晋帝陵
第三节 南朝帝陵与王侯墓葬
第四节 江南六朝陵墓的特征
第二章 华北中原地区陵墓及其特征
第一节 曹魏、西晋陵墓
第二节 北魏帝陵
第三节 东魏、北齐帝陵
第四节 西魏、北周帝陵
第三章 陵墓的外部空间
第一节 江南六朝墓墓外空间的特征
第二节 南北陵墓的外部空间
小结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墓葬的墓室空间
第一节 东晋南朝墓葬墓室形制的问题
第二节 再论“凸”字形墓出现的背景
第三节 墓室的性质与空间概念
第四节 东晋南朝的墓室空间
第五节 十六国北朝的墓主画像
第六节 围绕墓主的墓室空间结构
小结
第二编 晋式金属带具研究
第五章 晋式金属带具的研究史
第一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发现与命名
第二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性质
第三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产地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围绕材质与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争论
第六章 晋式金属带具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晋式金属带具各部位的名称
第二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纹样
第三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制作技术
第四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编年
第五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发展过程
小结
第七章 三燕金属带具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中国东北地区金属带具概观
第二节 三燕金属带具的新发现
第三节 辽宁金属带具的变迁
小结
第八章 晋式金属带具的造型样式与思想内涵
第一节 新资料的情况
第二节 两种晋式金属带具
第三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传播与发展——基于辽宁地区的情况
第四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思想内涵
小结
第九章 晋式金属带具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东吴薛秋墓概要
第二节 东吴薛秋墓出土金属带具的特征
第三节 东吴薛秋墓出土金属带具与晋式金属带具
第四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各系统与制作上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传播及其背景
第三编 两晋南北朝的金属工艺
第十章 六朝“龙”的造型
第一节 六朝时期三件与“龙”有关的实例
第二节 “龙”图像的造型与表现
第三节 “龙”的造型与文物的传播
小结
第十一章 日本出土5世纪的金属带具与中国
第一节 5世纪的金属工艺与金属带具
第二节 制作技法概述
第三节 日本出土5世纪金属带具的产地
小结
第十二章 中国南朝前期的金属工艺
第一节 六朝金属工艺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中国南朝前期的金属工艺
第三节 中国南朝前期的金工技术与生产
第十三章 东晋南朝的金属工艺与十六国
第一节 东晋南朝金属工艺的动向
第二节 晋式金属带具的发展
第三节 蝉纹冠饰的仿制
第四节 东晋金属工艺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出处
后记
序言
中国的南与北
当代中国有南北两个中
心,一个是以上海为代表的
南方经济都市,一个是位于
华北地区的政治都市,即首
都北京。上海因其高度的经
济发展与领先的时尚文化,
以及浓厚的国际色彩而呈现
出现代社会的繁华,北京虽
缺乏这种繁华,却显示出了
严肃而安稳的威严。人的气
质也不一样。一般认为南方
人崇尚华美,追求时尚,有
着较强的海外志向,语言表
达也阔达机敏,与政治之间
总有一层隔阂,而北方人虽
然朴实严谨,但喜欢议论政
治。近代中国思想家、文豪
鲁迅也曾撰有《北人与南人
》一文,在叙述南北历史发
展轨迹的同时,列举北方人
与南方人的各种性格差异,
论其长短,认为兼具南北方
气质的才是最优秀的人,并
且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一种
小小的自新之路”。然而有
意思的是,鲁迅在此笔锋一
转,作为文章的结尾,认为
做文章的多是南方人,北方
却受了影响。他观察到“北
京的报纸上,油嘴滑舌、吞
吞吐吐、顾影自怜的文字”
要比六七年前多多了,并揶
揄道:“这倘和北方固有的‘
贫嘴’一结婚,产生出来的
一定是一种不祥的新劣种”
。从中不难看出,在出生于
浙江绍兴的鲁迅心里,有着
一种“南人”的自我标榜。南
人、北人的自我意识,非常
明显地扎根于人们的心里,
这一点非常有趣。
中国南北方的差异,其
实不止于城市的面貌和人的
气质,正像“南船北马”所反
映出来的那样,在气候、产
业、自然地理地貌、历史文
化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
异。基于这些因素,南北之
间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而分割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界
线就是西部的秦岭与东部的
淮河。
就南方而言,其自然条
件尤其重要。温暖湿润的气
候,长江、淮河以及难以计
数的大小河川,构成了四通
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水与
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
共同催生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以这样的自然环境为背景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南方特
色之一,可以列举的就是江
南吴越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
和文化。这里既有适合水稻
种植的肥沃耕地,又有因发
达的水上交通而形成的商业
中心和交易网络。随着孙吴
以来的不断开发,江南的生
产与经济逐渐走向繁荣,至
南朝时期,货币经济的发达
和文化的灿烂,都呈现出了
史无前例的盛况。这一势头
,经宋、明时期农田水利的
开发和利用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宋代,江南基于生产
和商业的税收,成为国家最
主要的经济基础,占全国总
户数六成的人口集中在这里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江南
地区发达的生产力、良好的
经济环境,以及先进的文化
,那么这就是“苏湖熟,天
下足”或“上有天堂,下有苏
杭”。位于杭州湾口的宁波
,是中世纪东亚最大的海外
贸易港口,不仅是商品货物
,佛教、书画、瓷器等最新
的文化潮流,都从这里源源
不断地流向海外,因此可以
说,中国的南方是东亚经济
、文化的中心。
在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南方尤其是吴越地区又往往
是中原王朝的迁都避难之地
,建立政权的时间绝非短暂
,而这些政权特殊的存在形
式,又成为南方的特色之一
。从南宋在杭州定都后都城
取名“临安府”这一行为中就
不难看出,在南宋君臣的意
识中,江南最终不过是临时
的都城。中国历史上王朝“
南迁”之际,东晋南朝也好
,南宋也好,控制政权中枢
、形成贵族阶层的,都不是
土生土长的南方豪强,而是
因失去中原而亡命南方的“
北人”贵族。流寓南方的中
原政权,将这批“北人”视为
同类,而真正能晋升至政权
中枢任官的“南人”则寥寥无
几。晋室南渡后,南方逐渐
发展为经济和文化中心,随
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中心的
地位越来越稳固。但是,这
里不仅没有最终成为中国统
一王朝的政治中心,即使在
分裂时期的南方政权内部,
政治、社会的骨干力量也不
是南人,而是北人。历史上
经济、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
的相互乖离现象,与当下经
济都市上海与政治都市北京
的分离似乎有些相似。历史
上经济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
的乖离,即使存在着许多偶
然性的要素,但在超越时代
的类似现象背后,却存在着
南北历史发展的巨大差异。
近代人文学科兴起以来
,中国南北的差异问题很早
就受到了关注,很多学者和
知识分子都对这种差异展开
了研究和考察。冈仓觉三(
天心)在1894年就指出,
在西域、蒙古、东北、云南
、广东之外,“以黄河与长
江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核心地
区,至少可以分为南北两个
不同的地域”,并认为其背
后的原因是中国南北的气质
差异。关于黄河流域与长江
流域的差异,冈仓觉三还从
气候风土、政权更替、诗歌
风格上进行了对比,得出了
“中国之文化美术,大别有
三:曰周末,则河民之精也
;曰宋朝,江民之粹也;曰
唐代,江河合体之华也”的
结论。
梁启超基于南方社会的
立场,从地理、环境到政治
史、思想、文学、语言、风
俗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的南
北最早展开了论述。他的论
述对此后的研究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桑原骘藏也就中国
南方的历史特征发表了一系
列的论考,主张必须增强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