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所长、俄国文学史研究专家普鲁茨科夫主编的四卷本《俄国文学史》,推出后的三十年间一直是苏联及俄罗斯本土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为各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士所参考和征引。围绕四卷本“科学院版”《俄国文学史》的译介问题,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展开过多次讨论。 本著梳理了该项翻译工程如何全面呈现苏联时期一流学者所描述的从10世纪至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展示这一千年间俄国文学的历史演变、艺术成就、思想价值、文化蕴涵和美学特色;在和国内外同类著作的比照中,深入揭示这套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主导思想和编撰原则,发现其结构方式、方法论特点和话语特征,探明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学界和广大读者进一步全面认识俄国文学的成就、面貌和特色,为更新文学史观念、优化文学史研究方法和推动文学史编写水平的提升,为建构科学的、完善的文学史学、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作者简介 汪介之,安徽庐江人,1986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1994至1995年前往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语言学院访学,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俄罗斯命运的回声》、《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20世纪中国文坛》、《流亡者的乡愁:俄罗斯域外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述评》、《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20年》、《俄罗斯现代文学史》等学术专著10部,发表论文110余篇。曾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学视域中的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 目录 前言 一 国内外俄国文学史结撰的宏观描述 1.俄罗斯—苏联学界的俄国文学史建构历程 2.西方学界的俄国文学史著述概览 3.中国学界的俄国文学史编写 二 普鲁茨科夫《俄国文学史》书写的学术背景 1.文化语境与学术资源 2.重建《俄国文学史》的主体优势 三 《俄国文学史》的篇章结构 1.关于俄国文学史进程的分期 2.全书的卷次划分与体例安排 3.关于社会文化语境的描述 4.关于文学运动、流派和作家群的观照 5.关于重要作家的个人专论 四 《俄国文学史》的思想史价值 1.“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 2.民族精神生活史的艺术呈现 五 《俄国文学史》方法论探源 1.欧洲文学史研究与批评遗产的借鉴 2.俄国文学史研究与批评传统的继承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观的浸润 六 《俄国文学史》的书写方式 1.在世界文学史视域中考量民族文学史 2.史论结合:问题意识的贯穿 3.探索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进程 七 《俄国文学史》的学术局限 1.二元对立模式的印痕 2.作家评价中的可商榷之处 3.被忽略或被遗忘的 八 《俄国文学史》的启示意义 1.使命意识 2.著者阵容 3.求真精神 4.写出“文学的”历史与文学的“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俄罗斯文学与现代化转型之关系的历史回望 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徘徊 二、知识阶层使命与命运的寻思 三、苦难体验、忧患意识和沉郁苍凉的底色 《俄罗斯现代文学史》编撰中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现代”与“当代”的提法 二、关于白银时代的终结 三、关于“俄罗斯域外文学”与“俄罗斯侨民文学” 四、几个具体问题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编撰的基本思路 “20世纪俄罗斯文学”概念提出与使用的必然性 “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史”仍有其独特价值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构成 构建文学史的观念与方法的更新 《俄国文学史》目录 《剑桥俄国文学史》目录 《牛津俄国文学史》目录 西方文学史、文化史名人译名表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