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梦令(李清照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柏田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有关李清照诗歌的研究汗牛充栋,但绝少有脱离其生平记忆来研究的,她的人生经历是相当丰富多彩的,于是从文学角度探讨她的一生被看成是一出面对艰难灾难的坚贞不屈的情景剧。作者从疑处入手,以她个人的经历及其夫其父的为官经历为参照,刻画了一个丰满可信的伟大女诗人形象。叙事简练,充满诗意,哲理,富于张力。一方面是对两宋社会文化环境文人生态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又是对旷世才女的生平经历和杰出贡献的仔细梳理,两方面结合得很好,几乎天衣无缝。
作者简介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 《赫德的情人》 《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万镜楼》 《站在屋顶上吹风》,文集《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 《岩中花树:16至18世纪的江南文人》 《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 《双重火焰》 《时光无涯》 《远游书》等十余部。
目录
第一章 从章丘到汴京
第二章 碑文与果实
第三章 人生只合青州老
第四章 恋恋红尘
第五章 建炎三年的逃亡
第六章 制造李清照
第七章 欲将血泪寄山河
附录一 李清照年谱简编
附录二 参考征引书目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
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
,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
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
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
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
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
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
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
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从
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
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
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
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
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
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
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
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
。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
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
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
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
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
、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
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
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
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
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
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
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
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
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
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
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
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
、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
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
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
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
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
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
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
,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
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
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
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
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
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
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
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
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
,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
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
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
之目的。从书的封面设计,
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
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
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
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
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
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
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
到精致、别具美感。中华民
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
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
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
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
、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
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
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
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
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
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
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
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
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
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
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
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
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导语
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力争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作者写作态度相当严谨,注重史实、文献的搜集和运用,因而内容厚重,相当扎实。由于关于李清照的历史文献资料甚少,所以给传记书写代来相当难度。但是,作者除了善于利用能收集到的、堪可利用的相关文献资料而外,又通过传主对的作品来寻觅、分析她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轨迹,从多重视角、多个维度来展现李清照的精神世界。
后记
一、往昔的幽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
个县城的文学青年开始构筑
他的文学世界,有两本书成
为那个时期的路标,一本是
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的《
生命的悲剧意识》,一本是
汉学家斯蒂芬·欧文的《追
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
再现》(简称《追忆》)。
这两本书同时出现在文字世
界的入口,似乎是歌剧中构
成对位的两个声部。前一个
声部的主旋律是“一切终将
消逝”,对于不朽的渴望是
生命悲剧意识的源头;后一
个声部则力图证明:中国古
典文学给人以这样的“承诺”
,优秀作家可以通过书写实
现不朽,文学传统里渗透了
对不朽的期望,并使这种期
望成为文学的母题之一。
再过几年,斯蒂芬·欧文
被满大街叫成了“宇文所安”
,他与中国诗发生“恋爱”的
书也出了一本又一本,但我
一直记着他最初进入中国读
者视野时的《追忆》这本小
书。按照译者高学勤先生的
说法,这本书是八十年代末
第一届北京国际书展后引入
的,最初收入的是王元化先
生主持的“海外汉学研究丛
书”。
在这本书中,宇文所安
提到了“黍稷”“石碑”“骨骸”
这些传统诗文的意象,提到
了王阳明和张岱,还提到了
李清照。他是在回忆和梦想
的层面上,提及这些物像和
人物的。这三位作家存世的
文献里,他分别提到的是王
阳明的《瘗旅文》,张岱的
《陶庵梦忆》和李清照的《
(金石录)后序》。在他看
来,这三篇文章里都藏着“
往昔的幽灵”,藏着一个个
梦。事实上,从更早的吴自
牧到汤显祖、张岱,再到曹
雪芹,有多少人在用“梦”指
称对过去的回忆。或许正是
因为梦和回忆一样,都是似
真似假发生过的,都是过去
后就无法被完整再现的。
宇文所安说,回忆永远
是向被回忆的东西靠近,因
为时间的鸿沟,总有东西忘
掉,总有东西记不起来。但
我们还是要努力抵抗遗忘,
抵抗一次又一次的死去。回
忆的长度构成了我们生命的
长度,即便回忆之物总是在
推开我们,文学的力量,“
就在于有这样的鸿沟和面纱
存在”。
李清照出现在《追忆》
的第五章《回忆的引诱》,
时间是一一三二年。彼时,
她正在为去世五年的丈夫赵
明诚的《金石录》写后序。
这篇序文的开始,满是对过
去好时光的描写:丈夫赵明
诚的学生时代,年轻的新娘
和她的丈夫共享的纯真的欢
乐。丈夫典当了衣物,从相
国寺里带着碑拓回家,半路
上还给她买了水果。他们相
互猜着某一段特殊文字出现
在书中什么地方,以此作为
闺房之戏。这对夫妻平时也
不去追求精食美衣和漂亮的
首饰,而是一味搜集好书好
画和古器。在她暮年的回忆
里,这些书画古器凝聚着她
和丈夫共享的往事,博古的
学识是他们共有的激情。但
一个衰亡的朝代导致了这些
物的遗失。乱世中,丈夫不
得不离开他的金石藏品,把
照管的责任留给了妻子。分
别时,她问,如果真的城池
失陷,怎么办?丈夫以一种
特别清醒的语调,向她交代
了不得已时丢弃家产和藏品
的次序,“先弃辎重,次衣
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
。总之,他要她作出牺牲,
她必须把“宗器”——指的是
藏品中最精美的青铜器——
看得与生命同等重要,“与
身俱存亡”。
宇文所安说,李清照是
带着骄傲把这件事写进后序
里的,“但是,如同许多讲
到恋人之间炽烈爱情的故事
一样,一种苦楚感不时露到
表面来”。赵明诚对藏品按
着等级作出了再三叮咛,却
对他死后的家产——这关系
到妻子的生路——一无所嘱
,他这么做,至少在人性方
面是有缺失的。这篇序文开
始的欢乐笔调过后,一股极
为细弱的怨恨情绪的潜流,
此时目到了表面来,当然,
它仍然与爱和尊崇交织在一
起。因此,“后序”是一份交
织着悲苦与情爱的遗嘱,她
也在其中写下了她的怀疑。
以后的乱离之年里,她
带着这些已经成为累赘的物
逃亡。她依然忠实于爱情,
甘心做着这些物的奴隶。她
经历了洪州的兵火、剡县的
抢劫、会稽县的偷窃,藏品
一件件减少,只剩下租来的
房子里睡床下的几只筐簏。
但就是这几只仅有的筐簏,
也被小偷凿壁偷走了。在回
忆这些物的搜集、保存和丢
失的复杂历史时,她开始疑
惑,那种把藏品置于人之上
的价值观是不是对的,自己
的爱而不舍是否值得。这篇
序文也成为对后世的学者和
收藏家的一份告诫。对先死
的丈夫,她甚至感到了愤怒
,她的一生被这个人毁了,
他死后还控制着她的生活,
“死者把他们的热情带进了
坟墓,死后还伸出手来把他
们的热情的对象拽了进去”

这是我第一次从现代人
的视野认识这位十二世纪的
词人,认识一位处于家国之
变、一生纠缠于艺文和人伦
的伟大的女性作家。在此之
前,她是固化在几首小令之
间的、婉约的、凄惨悲戚的
、以丈夫为中心的模范妻子
的形象,一个扁平型人格的
历史人物。《追忆》颠覆了
先前的这种粗浅认知,让我
得以从日常的人伦的角度去
阅读她、切近她的人生。
一个问题是,时至今日
,拨开层层由他者建构和想
象的李清照形象的迷雾,我
们到底对她了解多少?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在李清照传记研究
和书写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
创新性贡献。作者通过李清
照作品来寻觅、分析其生活
场景和思想、情感轨迹,从
多重视角、多个维度来展现
李清照的精神世界。写作态
度严谨,视野比较开阔,通
过对李清照文学创作方面、
生活时代、周边的人和事来
叙写传主丰富多彩、曲折多
艰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
同时,也呈现出传主所处时
代的社会形态、政治风云、
文化风貌、文士精神样态,
使整部作品呈现出立体化的
特点。
——党圣元 文史专家
从“疑”处切入主题,旁
征博引,层层递进,开阔宏
大的布局,两宋社会文化环
境跃然纸上。细致入微的梳
理,旷世才女真实形象呼之
欲出。叙述富于诗意、哲理
和艺术张力。的确是一部不
可多得的人物传记,为文学
史、妇女史及女性文学研究
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张水舟 文学专家
精彩页
第一章 从章丘到汴京
一、灰阑
这里要讲述的,乃是中国最伟大女作家李清照的生平。诚然,一个人的传记是传主与他生前身后的时代发生的关系之总和,探究一个人,总要从他与时代的关系着手,厘清其籍贯、生年,绘出其与亲人、师友的交游图。但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于,官方史书关于李清照的记述至为简约,只有短短一行字,附录在《宋史》中她父亲李格非的传记后面:
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历来官修史书之为人诟病,在于它的编写遵照严格的权力等级制,对权力结构之外的一切则吝于笔墨。另外我们亦须看到,在李清照生活的宋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上,女性生命包括她们的创造向来是被忽略的。李清照固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世人亦知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而一直以来,坊间传唱并消费着李清照(包括她的同时代作家们)创作的词,却打心眼里不认为“词”是多么了不起的东西,而只是把它们看作酒楼歌馆传唱的一首首歌。在新儒家兴起的宋朝中国,文人士大夫都以襄助君王治理国家为最高职志,除了公案文牍,任何私人性质的诗文都被视作“政余”。词,自从它在中唐及五代后出现,更是被看作“诗余”——一种比正规的文学品种诗歌再降一格的文体。
正史定谳的缺失,并不妨碍后世对李清照生平的想象和建构。这些想象和建构的起点,不外是同时代人的私乘和笔记。宋朝人长于雄辩,是很有一番建立整个世界知识谱系的雄心的。从北宋初年的古文运动到司马光的历史书写,再到二程和朱熹庞大的理论体系,都是包罗万象的,是以促成了“记”这种文体的高度发达。宋朝文人青睐它,是因为它可以将文人们思考的许多方面糅合起来,叙事状物,写人谈鬼,皆粲然可观,还可以用来讨论一些更宏大、更根本性的问题。唯因地域广大,资讯阻塞,众声喧哗的各家记述,自也不免谬种流传。但要知道,我们想象并建构他人形象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自我认知的历史。
安东尼·伯吉斯写《莎士比亚传》时,引述十八世纪研究伊丽莎白时代文学的英国学者乔治·斯蒂文斯的一段话,说除了知道莎士比亚确实是在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福镇出生、结婚并生育子女,去伦敦演戏、写戏、编剧,又在故乡立遗嘱、去世、安葬以外,“对他生活中所有细节的假设都是毫无根据的”。李清照同样如此。许多个世纪以来,李清照的传记作者们翻箱倒箧搜索历史资料,从她的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甚至不惜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图重构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的形象。然而,出于打造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才女标本的需要,后世之文有意无意钻入了叙述的“灰阑”,自不免有许多虚构和涂饰。另外一方面,对诗本事、词本事的无穷索解一旦堕入自传式解读的“傅科摆模式”,阐释和过度阐释又使得重构其生平的努力沦为一种猜字谜式的游戏。
所以直到今天,对李清照生平最好的叙述仍然是她晚年在临安写下的自叙文字《(金石录)后序》。两千余言的长文,以对夫妻人伦的深情追忆和反思,以及战争中女性命运的忠实书写,成了厘清其生平疑点的最清晰的线索,其叙事之丰赡,更足以彪炳一部中国文学史。但也有异见者说,这篇后序是后人的伪托之作。我们在下面会看到,围绕传主的生活和写作,这种争论一直没有消停过。
正因为悬案迟迟未结,有关李清照生平及其著作的面目从来没有清晰过。每出现一种声音,总是被另一种质疑或抗辩之声盖过。这使得审慎的历史写作者不敢轻易下任何结论,他须得老吏断狱一般,多方勘察,比照诸家声音,从中选取一个最合情理的。而作为中国最擅长运用历史典故的女作家,李清照的叙事习惯是设置一个个连环式谜题让读者去解。你以为解开了一个谜面,但把所有的谜底摆在一起,却又会因为链条上某个环节不得不推翻全局,从而陷入更大的困惑。
尽管如此,讲述她的故事我还是要遵守非虚构写作的叙事伦理,小心翼翼地选择词句,只作推断,杜绝虚构。在这幅从十一世纪末次第展开的风尘画卷中,我们将看到一个女性生命的成长史,看到一个人面对艰难时世坚贞不屈的一出情景剧。她是她那个时代的美神,也是一个凡人。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