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诚与真(陶渊明考论)(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奕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诚与真”为主要线索,就陶渊明的生平、作品、精神世界、文学风貌中“重要而又文献足征”的问题与话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陶渊明的历史世界”,分为“生平六考”与“作品六考”,处理陶渊明生平、作品中一些最基本且重要的问题。中编“陶渊明的精神天地”,包括“诚之以求真:陶渊明的人生行思”和“笃意真古:自我与风度”两部分,讨论了陶渊明的自我认知、发展与展示,写作的真诚性,以及他的文化偶像,讨论魏晋玄学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陶渊明人生与文学的“真”之境界,并拈出“诚之以求真”一词,以此归纳陶渊明人生哲学与实践的独特面目。下编论“陶渊明的文学风貌”陶渊明的文学,包括“弦上之音:主题与风格”和“希声:陶诗的修辞”,就陶诗的“边境”主题、陶诗的力量立论,并在修辞学语境中分析陶诗的修辞方法与特色。全书展示了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深入式研究模式,同时实事求是,考论结合,多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称得上是陶渊明研究及其相关领域内难得的,兼具基础性与前沿性的成果。
作者简介
刘奕,字摩诃,四川乐山人,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已出版专著《乾嘉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整理古籍《王文治诗文集》《清诗话全编·乾隆期》《秀岩集》,发表相关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2023版自序
前言
上编 陶渊明的历史世界
第一章 生平六考
第一节 名字考
第二节 门第考
第三节 初仕考
第四节 镇军参军考
第五节 辞官考
第六节 晚年征辟考
第二章 作品六考
第一节 “见南山”与“望南山”考论
第二节 “三湘”考
第三节 关于《赠羊长史》的两个问题
第四节 《答庞参军》二首系年
第五节 友人“殷晋安”考
第六节 《五柳先生传》写作时间辨
中编 陶渊明的精神天地
第三章 诚之以求真:陶渊明的人生行思
第一节 自然与名教:陶渊明的玄学之思
第二节 真之境: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第三节 诚之以求真: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与实践
第四章 笃意真古:自我与风度
第一节 陶渊明的“自我”
第二节 陶渊明的真与伪——兼论理论运用的适度性问题
第三节 五柳与孤松——关于嵇康、孙绰、张湛对陶渊明的影响
下编 陶渊明的文学风貌
第五章 弦上之音:主题与风格
第一节 疏世之隐与“边境”文学
第二节 陶诗的力量
第三节 真切与深广:陶诗田园书写的特色
第六章 希声:陶诗的“修辞”
第一节 何谓陶诗的“修辞”
第二节 形容的尺度
第三节 句篇节奏
第四节 风格修辞
陶诗与《论语》(代结语)
附录 先生不知何许人
父系
母系
征引文献
后记
序言
陶渊明对今人意义何在
?这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问
题。
在早期岁月中,陶渊明
被视为一个高尚的隐士。人
们总是在谈到隐逸这一特定
话题时想到他。
稍后,他被承认为一个
游离于主流美学趣味之外的
有独特风格的诗人。
直到宋代,随着新儒学
兴起,新的儒家士大夫登上
历史舞台,他们开始把陶渊
明推崇为人品、文品合一的
典范,认为他作品中表现了
高远的志趣、高贵的品行,
以及在遭遇困顿时依然旷达
超迈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
,审美风尚悄然改变,淡逸
、自然成为最高的美学品格
。体现这种风格的陶渊明不
再只是风格独特的诗人,而
是诗人中的诗人。
但是,到了当代,陶渊
明和他受到的推崇遭遇了多
重的质疑。有考证其生平,
而质疑其政治品格和农耕态
度的;有变换价值标准,认
为陶渊明人品堪忧的;有试
图透过陶渊明作品文本的“
缝罅”,窥破其伪饰和自我
建构的;还有通过文本流动
性的考察,认为他的形象更
多出于后人建构的。这些反
思大都为研究视角的拓展和
方法的更新做出了贡献。没
有反思和质疑,就没有学术
的进步。当陶渊明作为研究
对象时,他必须接受研究者
全方位地审视,这是学术研
究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考
虑到异文化的他者之眼,以
及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断裂
,旧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
味的失效,那么陶渊明受到
质疑,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
现象。只是单就研究者具体
的考证和论证而言,我并不
觉得已有的质疑具备足够的
说服力,他们对陶渊明的许
多评价也有失公允。
比如要考察陶渊明作品
中的自述是否真实和真诚,
找寻并透视其文本中的裂缝
与龃龉就是一种基本而有效
的方法。如果陶渊明有意利
用文学创作来塑造一个希望
展示给世人的理想形象,即
他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涂饰自
我、虚构自我而非呈现一个
相对真实的自我,那这种涂
饰和虚构一定是随环境和情
境变化而变化的,一定会出
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同时
,伪饰终究有露出马脚的时
候,即便通天神狐,也会醉
后露尾,没有人能一贯伪饰
而永远不被识破。因此,这
种文学的内部会充满矛盾和
裂痕,它无法构成一个具有
内在一致性的圆融整体。有
时作者并非有意要作伪,他
只是一惯地讨好他人,只是
习惯性涂抹自己,但其深层
意图依然是迎合外在环境,
是按照外在标准改造自己,
结果依然会在作品中留下痕
迹。也就是说,当作者的深
层意图与表层意图矛盾时,
一定会在文本中留下痕迹。
基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常识
,我们知道多数作家的作品
中多多少少都存在这样的裂
痕和龃龉,那么是不是等于
所有作家作品都会如此,是
否陶渊明的作品也必然如此
呢?如果先有了这样的预设
,然后采用某种既定的方法
套路,对文本作一些想象性
解读,是不难印证预设的。
只是这时我们是在“发明”,
而非真正“发现”裂痕和龃龉

有名的文学家都是文字
高手,他们作品中的裂痕常
常并不那么显眼,并非一望
可见,加上古典文本还有语
言和历史的阻碍,发现深藏
其中的缝罅并非易事,那如
何才能真正所有发现?我觉
得应遵循培植学力和文本优
先两项基本原则。朱子主张
以“虚心”的态度加上“精熟”
的方法,去自然发现疑问处
。他说:“某向时与朋友说
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
疑。近方见得,读书只是且
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
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
熟读后,自有窒碍,不通处
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今
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
(《朱子语类》卷十一)这
是文本优先原则。而培植学
力,至少需要通训诂,识文
例,并深入了解古人的语境
。否则以今度古、以己度人
,发现的往往不是文本的缝
罅,而是自己的龃龉。
当我遵循以上原则重审
陶渊明的作品时,并没有看
到研究者看到的裂痕和龃龉
。相反,我觉得其作品体现
了高度的内在一致性,而且
这种文本提供的内在一致性
与经过考证的陶渊明的生平
之间,同样保持了极大的吻
合度。所谓的矛盾只是今人
因不了解历史语境,或者误
读文本而臆造的,是可以得
到合理解释的。如前所述,
这种内在外在一致性说明了
作者是在用一种真诚的态度
来展示自我,而非涂饰自我
。当然,真诚并不等于绝对
真实。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
真实的文本,无论是善意恶
意的谎言,有心无心的记忆
错置,还是因见闻不周造成
的记录失实,以及文本流传
过程中的讹变,有无数的可
能造成文本的失真,这同样
早已是今人的常识。偶然的
失真如果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那并不能成为否定主观真
诚的理由。因此,发现文本
失真之处,并一一分析其原
因,是研究的基础工作。若
稍有所得,就急着质疑真诚
,就恐怕有先入为主而过于
“猴急”之嫌了。但无论如何
,所有的质疑提醒我们重新
检讨的必要性,也为我们提
供了新的思路。我的陶渊明
研究首先基于理解陶渊明并
探寻其意义的目的,同时也
是为了对学界讨论做出回应

理解陶渊明——且不论这
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并
不等于回答了陶渊明在今天
的意义这一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