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确保相关专业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将三门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主要内容融为一体,保留了三门力学课程的理论系统性和相互独立性,考虑了教学内容的精简和知识面的覆盖,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内容精炼,信息量大,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全书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单个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影响线的概念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等本科专业的课程教材,也可供本科其他专业、高职高专、成人高校师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魏德敏,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985年和1991年分别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土木建筑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现兼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副主编,《工程力学》《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空间结构》等核心期刊编委,广东省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空间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政府参事。 主要从事结构力学、建筑力学、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土木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及非线性分析的科研工作,已发表教研和学术论文3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各1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培养和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及博士后100余名。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第四届霍英东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三等奖一项。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和师德明星,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建筑力学的任务 第三节 刚体、变形体及其基本假设 第四节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五节 荷载的分类 第二章 静力学基础 第一节 力、力矩及其性质 第二节 约束与约束反力 第三节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习题 第三章 平面力系 第一节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第二节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习题 第四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第一节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第二节 平面体系的自由度 第三节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 第四节 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 习题 第五章 轴向拉压杆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拉压杆的内力与应力 第三节 许用应力与强度条件 第四节 应变和变形 第五节 轴压杆的稳定性 习题 第六章 剪切和扭转杆件 第一节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第二节 扭转的概念与工程应用 第三节 圆轴扭转的应力和强度 第四节 圆轴扭转的变形和刚度 习题 第七章 平面弯曲杆件 第一节 截面的几何性质 第二节 平面弯曲杆件的内力 第三节 弯曲应力和强度 第四节 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杆件的应力和强度 习题 下篇 第八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第一节 多跨静定梁 第二节 静定平面刚架 第三节 三铰拱 第四节 静定桁架 第五节 静定组合结构 第六节 静定结构的特性 思考题 习题 第九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第三节 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 第四节 荷载作用引起的位移 第五节 图乘法 思考题 习题 第十章 静定结构的影响线 第一节 影响线的概念 第二节 静力法 第三节 机动法 第四节 影响线的应用 第五节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一章 力法 第一节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 第二节 力法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第四节 对称性的利用 习题 第十二章 位移法 第一节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等截面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弯矩 第三节 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未知量 第四节 位移法的基本方程 第五节 无侧移刚架的计算 第六节 有侧移刚架的计算 习题 第十三章 力矩分配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多跨连续梁的计算 习题 第十四章 工程结构简化分析 第一节 杆件结构的简化 第二节 空间结构体系的简化分析 第三节 板壳结构的简化分析 第四节 结构的分解简化分析 第五节 忽略次要变形的简化分析 第十五章 华广结构力学求解器简介 第一节 结构计算数据的输入 第二节 静定结构分析算例 第三节 超静定结构分析算例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