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作者们近年来对髋部骨折的基础、临床研究,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对目前国内外髋部骨折最新、最前沿的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内容包括了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头骨折的热点和争议话题,并配以大量相应的图片和典型病例,力求使读者能了解到目前髋部骨折治疗上国内外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在面对具体骨折的治疗时,能应用这些理念和技术,有效解决平时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 作者简介 周方,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院区(北京市延庆区医院)执行院长。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曾在英国阿伯丁大学附属医院和顿卡斯特皇家医院接受骨科医师专科培训3年,时任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中心(UCLA)接受高级创伤骨科培训。 在髋部骨折、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脊柱骨折及严重多发创伤救治方面有较深造诣,致力于骨科生物材料及脊柱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基金、北京大学交叉学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在JOT,Injury,CORR,Spine,Euro Spine,Advanced Material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IF)30.8。主编/主译著作7部,参编、参译著作20余部,授权专利20余项。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全国骨科中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首届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北医三院优秀医师等奖项。 作为国际内固定学会(AO)创伤骨科和脊柱外科国际讲师,多次应邀在瑞士达沃斯骨科论坛讲学。现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运动损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AO)理事会理事及AO中国科学研究主管,国际内固定学会(AO)北京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技术顾问委员会(AOTK)委员,国际骨创伤基金会(OTC)中国分会秘书长,国际脊髓学会(ISCS)中国分会常务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常务委员,并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学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委等职务。 目录 第一章 髋部骨折治疗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转子间骨折治疗历史 第二节 股骨颈骨折治疗历史 第三节 股骨头骨折治疗历史 第二章 髋部解剖学 第一节 髋部基础解剖 第二节 髋部应用解剖 第三章 髋部生物力学 第一节 髋部生物力学解剖 第二节 髋部运动学 第三节 髋部应力学 第四节 内侧壁与外侧壁 第五节 阴性支撑与阳性支撑 第四章 转子间骨折 第一节 损伤机制与临床表现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 转子部骨折分类 第四节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第五节 复位标准和复位技术 第六节 顶尖距与股距顸尖距 第七节 内侧壁的理念及复位固定 第八节 外侧壁的理念及复位固定 第九节 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 第十节 内固定操作技术 第十一节 隐性失血 第十二节 置换与固定 第十三节 难复性骨折的处理 第十四节 失败原因与翻修策略 第五章 转子下骨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及损伤机制 第三节 转子下解剖及生物力学 第四节 骨折分型 第五节 临床评估 第六节 影像学评估 第七节 治疗方案 第八节 内固定选择 第九节 患者体位 第十节 入钉点的选择 第十一节 复位技术 第十二节 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技术 第十三节 粉碎性骨折、合并骨折和非典型骨折的处理 第十四节 并发症的处理 第十五节 术后康复与预后判断 第六章 股骨颈骨折 第一节 损伤机制与临床表现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 骨折分类 第四节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第五节 置换与固定 第六节 复位标准与复位技术 第七节 内固定选择 第八节 内固定技术 第九节 特殊类型股骨颈骨折的处理 第十节 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第十一节 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热点与创新 第七章 股骨头骨折 第一节 损伤机制与临床表现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 骨折分类 第四节 手术入路的选择 第五节 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选择 第六节 复杂骨折的处理 第七节 并发症及处理 第八章 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管理 第一节 髋部骨折的加速康复 第二节 麻醉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镇痛 第四节 抗凝及血液管理 第五节 抗骨质疏松治疗 第六节 功能评分 中英文专业词汇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