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分为《征程·使命》《功勋·史册》《传承·才俊》三个分册。
《征程·使命》分册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外交等方面介绍中国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发展;同时也会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在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大数据健康分析、智能穿戴设备等现代科技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功勋·史册》《传承·才俊》这两个分册,介绍对中国体育发展具有影响力的, 或是代表中国在国际赛事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体育风云人物。其中,《功勋·史册》分册介绍的是曾经活跃在体坛、为中国体育的崛起做出突出贡献的体育前辈,他们的事迹谱写了中国体育一路走来艰辛又伟大的赞歌,代表了中国体育不畏艰难、勇争先锋的民族自信;
《传承·才俊》分册介绍的是中国女排等集体项目,以及现今活跃在体坛、正在为中国体育增光添彩的现役健儿,他们继往开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精进,用不断突破的成绩推动中国体育向前发展,代表着中国体育辉煌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
第一章 中国百年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百年演进历程
二、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三、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启示
第二章 中国体育实践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形成、发展与传承(1921-1949)
二、当代体育事业的探索与发展(1949-1978)
三、体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1978-2012)
四、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体育(2012-2022)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实践的基本经验启示
第三章 保障权利与维护公平:中国体育法治进程
一、中国体育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体育法治建设取得的进展
三、中国体育法治建设仍应关注的问题
第四章 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经验及走向
一、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成就
三、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经验
四、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走向
第五章 我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经验与展望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经验
三、学校体育未来展望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赛事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赛事发展历程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特点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取得的历史成就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历史经验
第七章 中华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
一、“武术”一词的由来与辨析
二、古代武术的发展与演变
三、救亡图存的民国武术发展探索
四、武术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解构
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武术表达”
第八章 推动社区体育发展,夯实全民健身基础
一、“全民健身计划”之前社区体育的发展
二、“全民健身计划”助力社区体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三、五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全方位推动社区体育发展
四、开展体育先进社区评定,把基层积极性调动起来
五、从“全民健身工程”到“15分钟健身圈”,让“锻炼”移到家门口
六、开展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加强全民健身站点的扶持与管理
七、体育进社区,让体育的内涵向深层次延伸
八、从全民健身到国家战略,数字见证社区体育发展
第九章 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概述
一、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成就
三、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策略
第十章 百年奥运路,大国崛起时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曲折历程
二、新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不同阶段
三、中国申办奥运的实践经历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助力奥运筹办
五、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就与经验
第十一章 两个百年,冬奥圆梦
一、普莱西德湖,中国冬奥梦想的滥觞
二、由点及面,中国冬季运动的复苏与进步
三、北冰南移,中国冬季运动的跨越式发展
四、冬奥会申办与筹办,带动世界冰雪运动第三极崛起
五、北京2022,新的起点
后记
《百年体育与中国崛起:征程·使命》:
在新民主主义体育文化建设的丰富遗产中,最突出的就是源自中华传统体育、西方近代体育和创于革命斗争实践中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而这些适合于当时国情而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在军队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革命战争年代的军队体育是新民主主义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运动项目从选择、价值内涵直到竞赛项目设置,都具有强烈的外显价值,并且“在近代以来抵御外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背景下,其在树立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改善民族体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开展的体育项目,既有武术、摔跤、举石锁、举石担、掰手腕、拔河、打木猴(打汉奸)、象棋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有跳远、跳高、赛跑、单双杠、游泳、篮球、足球、排球、棒球、网球和乒乓球等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项目。而主体体育项目则是结合军事训练实践自创的运动项目,例如,爬山、行军、打野战、“打野操”、爬越障碍、军体拳、过独木桥、木马、爬云梯、劈刀(“马刀花”)、射击瞄准、投手榴弹、刺杀、武装竞走、长途跑步,甚至还有识图、测距、识别和私用地形地物、搭帐篷、架桥等竞赛项目。这些运动项目的形成,既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更有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相关制度保障,同时还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度。这些结合军事训练开展的体育活动既是军队训练项目,也是一类独特的体育运动项目;既练战斗技能又练体力。经过练兵运动的推动,军队指战员在这些独特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培养了战斗精神,作战技能迅速提高,军队训练的正规化、科学化得到提高,为赢得军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主要侧重于武术、摔跤、举石、耍大刀、拔河、登高、赛马、放风筝、踢毽子、赛马、集体操、翻跟头、打猎、打瓦、弹玻璃球、下棋、打扑克、交谊舞、秧歌、腰鼓等当时民间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与歌舞活动形式。而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举重、跳高、跳远、赛跑、游泳、滑冰等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项目,除了在机关团体、工厂职工中开展,主要见于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敌后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群众体育开展的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因地制宜与土洋结合、利于普及的特点,一些社交性的歌舞活动,例如唱歌、秧歌、腰鼓等都被融入群众体育运动之中。至于学校体育,除了小学开展一些踢毽子、荡秋千、滚铁环以及捉迷藏等体育项目,在中学和大学以及各类培训班中,还是以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作为主要的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是学校运动竞赛活动的主要形式。上述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项目的设置形式与开展,既结合革命战争实际普及运动项目文化知识,同时更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现代化的传承发展。反映出新民主主义体育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上,已经将民族传统精神和现代竞技体育价值观念内化为人的行为规范,这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于革命战争中开创了体现中华民族气概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同样在新民主主义体育发展进程中,从中央苏区、长征途中、陕甘宁边区,到各个敌后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的“红色体育”一直在发展、延续、继承、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革命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红色体育精神”。
“红色体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民主主义体育实践,创造和建构的一种具有阶段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征的体育精神,也是新民主主义体育蓬勃发展的精神原动力。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形成的体育思想和主张,成为“红色体育精神”萌发的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下,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发展,“红色体育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凝练与丰富。
1933年5月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会中,提出了“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集团精神和强健体格”的红色体育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和贺龙相继为陕甘宁边区体育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运动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这使得“红色体育精神”伴随着体育活动在军事战争中发挥作用,并在内涵上进一步得到丰富。延安时期,在开创新的体育实践中,“体育为人民”“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等思想开始体现出新民主主义体育的主体是劳苦大众,而人民的健康被提到了首位,“红色体育精神”的内涵又进一步得到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