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熹/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郭庆财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本书以一组故事,为青少年读者展示这位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性格与精神。 目录 导读 启蒙和求学 北上临安 南岳问学 江西论战 好友和对手 劝谏孝宗 在朝廷的进退 最后的岁月 朱熹生平简表 序言 孔子周游列国,创立儒 家学说;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书圣王羲 之,留下了曲水流觞的佳 话;诗仙李白,写下了“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 名篇;王安石为纠正时弊 ,推行变法;李时珍广集 博采,躬亲实践,编撰医 药学名著《本草纲目》…… 这些杰出的历史人物, 有的是在中华民族文明进 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对 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思 想家、政治家,有的是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 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有的是为国家安定统一、 民族融合团结和中外文化 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军 事家、外交家……他们为中 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 伟大的贡献,他们的行为 事迹、风范品格为当世楷 模,并垂范后世。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贤 人物。他们的思想、品德 、事迹,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结晶;他们的故事 ,是对中华民族的禀赋、 特点和气质最生动、最鲜 活的阐释;他们的名字,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 为光彩夺目;他们为五千 年中华文明史书写了最为 光辉灿烂的篇章。 为了解先贤,走近先贤 ,我们精心组织编写了这 套《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丛书,以翔实可靠的史 料为依据,细腻动人的故 事为载体,真实地呈现中 华先贤人物的事迹、品格 和精神风貌,彰显他们的 贡献和功绩,激发人们对 国家民族的热爱,对中华 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崇敬。 开卷有益,期待这套丛 书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导语 朱熹是南宋时的理学家。他少年丧父,跟随父亲的好友学习,逐渐走上了理学的道路。在南宋多元复杂的思想环境中,他与不同的学术流派往复论辩,努力寻求学问的真正路径,成了理学大家。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元明清时期,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更成了科场的标准,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近千年之久。 精彩页 启蒙和求学 一 南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福建尤溪的郑氏寓舍中,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哭声。朱松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孩子很瘦弱,样子也算不上出众,不过仔细一看,婴儿右眼周围有七颗痣,宛若北斗七星,真令人称奇。 “给孩子取个什么名啊?”夫人祝五娘问。 “尤溪古称沈溪,那就叫沈郎吧。” “那大名呢?”朱松望向窗外,若有所思。此时熹微初露,柔和的光洒进屋内。朱松随口说:“叫朱熹吧。” 这个孩子的降生就像那束阳光,给黑暗中的朱松带来了一丝喜悦。这是个多事之秋,也是南宋朝廷的危急存亡之秋。此前,金人为了消灭康王赵构的南宋政权,大举南侵,前锋直抵福建邵武,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在建州任职的朱松只好逃到政和县避难。约半年后,金人因遭到南宋军民的反抗开始北撤。金兵的铁蹄刚刚退去,福建的叛军和盗贼又纷纷作乱,闽北乱成了一锅粥。朱松只得带着怀孕的妻子再度逃难,最后到尤溪投奔好朋友郑德与,寓居在郑氏寓舍中,整日惶惶不安,只能暗暗祷告危难赶快过去。就在这一片战火和杀伐声中,朱熹出生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跟随父母、哥哥,经历了多年的饥寒和颠沛。数年之后朝廷内外才算安定下来,他的两个哥哥先后夭折,而他也已经五岁了。 朱熹自小与众不同。夜间在院子纳凉时,他总喜欢望着天空深思。有一天他指着天问:“爹爹,天外面是什么呢?”朱松思来想去,只得说:“天没有边界,没有内外。”谁知孩子皱起眉头,说:“怎么会有无边的东西呢?就像这墙壁,墙的外面也总有东西啊。”朱松竟无言以对。那天晚上,沈郎居然没有睡着,他还在想天外的事。 朱熹五岁时上了小学。他除了识字,懂得六书、六甲之外,又懂得了更多的东西。放学后,别的孩子一哄而散,或者成群结队地追逐嬉戏,朱熹则在远处的沙地上独自写写画画。有一次朱松凑过去看,见他画的竟是八卦。真不知道那个小脑袋如何装入了那么多东西。 通过读书认字,朱熹知道了孔子、孟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也知道有一门能让人成圣的学问。那什么是圣人呢?肯定是世上最不平凡、最令人敬仰的人吧。他最喜欢读的是《孟子》。有一天读到“圣人与我同类”一句,他喜不自胜:原来,圣人不光只有孔子一个,凡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也能成为圣人啊。 通过老师和父亲的教育,朱熹才知道,在自己出生之前,宋朝的北方有那么多广阔的疆土已被金人侵占,大宋的两个皇帝竟然成了金人的俘虏。当今的皇帝赵构正在四处逃亡,甚至还乘船逃到了海面上去避难。后来金军虽然退去,却向南宋朝廷提出了苛刻的议和条件。赵构早已吓破了胆,正准备接受议和。朝廷里的主战派、主和派一直争论不休。在一番纷纷扰扰中,朱松被召到建康见皇帝奏事,事后也幸运地得以在朝廷留任,做了吏部员外郎。 绍兴八年(1138)皇帝定都临安,朱熹也就随父亲进了京城临安。在京期间,朱熹知道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让他知道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和昏聩,也开始明白:父亲为什么总是那样愤慨和忧虑。这年年末,权相秦桧的投降政策占了上风,决定与金议和,宋向金称臣,自动取消国号和帝号。这下,朝廷内外震惊了。朱松和范如圭、常同、凌景夏等同僚一共六人联名上奏反对议和,希望能扭转皇帝的心意,可等来等去,等到的却是秦桧在左仆射馆行跪拜礼接受金人国书的消息。这已经是绍兴九年(1139)的新年。在本该普天同庆的新年夜里,朱松哭了。他对儿子说:“太祖(赵匡胤)的基业至今已经一百八十年了啊!如今只剩半壁江山,恢复中原还有何望!”朱松很快又等来了新的消息,这次是针对他的:他的上书得罪了秦桧,朝廷给他安上了“怀有异心”的罪名。朱松只好愤然南归。 次年,朱松携全家到了闽北的建瓯。他早年曾在建瓯城南的建溪旁修筑了一所环溪精舍,这里山水明秀,环境清幽,不但可以栖身,也是朱熹读书的理想所在。朱松赋闲在家,也有了更多时间教育朱熹,对儿子的督责也更严,他要把自己的经史文章之学倾囊相授。朱松精通经学,尤其擅长五经里的《春秋》:他同时也是理学传人,老师罗从彦是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弟子,而杨时又是程颢、程颐的弟子。他们这一派史称“道南学派”,是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理学传人福建的重要一支,最重视《中庸》一书的“中和”思想,也就是“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两句,讲的是性情的涵养和调节,是要人时时处处都要保持心灵的平衡状态,一切自自然然,无不恰当。除了《中庸》,朱松还开始让沈郎系统地阅读了《论语》《孟子》和《大学》。朱熹虽读得辛苦,却耐得住寂寞,对这些典籍甚有兴趣,几个月后便能成诵了。朱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名远播,且又喜欢欧阳修、曾巩、苏轼的古文。他教育沈郎不要刻意去学科举文,只要认真钻研欧阳修、曾巩的古文,自然能把文章写好。在朱松的悉心教育下,朱熹不但学问大进,而且文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