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犹太族群认同这一主题做了创新性的研究,从古代希伯来经典、流亡与还乡、以色列国家与多元文化、大屠杀、东方犹太人等几大叙事入手,论述希伯来文学叙事与犹太民族身份和以色列国家建构问题,解读分析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意识,在国内尚属首次,在方法论方面的开创意义不言而喻。 本书既细致地分析了多部希伯来文学作品,又深入探讨了希伯来文学作品如何成为犹太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主要支撑,服务于当下犹太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认同的需要,并对民族身份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多元文化的张力对以色列国家和犹太民族不同群体的影响。其中对东方犹太人叙事的阐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缺失,尤其具有拓新性。 作者简介 钟志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赴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得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英国学术院、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应邀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卫斯理安大学、田纳西大学、乔治城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和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发表演讲。近年出版《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把手指放在伤口上”:阅读希伯来文学与文化》、《希伯来经典学术史研究》等著作,编选《希伯来经典研究文集》,译有《现代希伯来小说史》和《我的米海尔》《爱与黑暗的故事》《乡村生活图景》等多部希伯来文学作品。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历史研究》《国外文学》《读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文章百余篇。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古代希伯来经典叙事 第一节 古代希伯来经典与现代犹太民族国家的构建 第二节 古代希伯来经典与犹太人的身份问题 第二章 流亡与还乡叙事 第一节 现代希伯来小说的起点《锡安之恋》 第二节 《马萨达》与历史叙事的变形 第三节 《昨日未远》与第二次阿里亚 第四节 从《丢失的书》看传统与现代冲突 第三章 以色列国家与多元文化叙事 第一节 《黑泽废墟》与1948年战争 第二节 《爱与黑暗的故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朋友之间》与乌托邦社会的终结 第四节 《乡村生活图景》与理想主义的悲歌 第五节 《到大地尽头》与以色列人的生存境遇 第六节 《充斥时间的记忆》与以色列的宗教犹太人 第七节 《犹太人与词语》与犹太女性传统的重释 第四章 大屠杀叙事 第一节 大屠杀与犹太复国主义 第二节 大屠杀记忆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第二代”大屠杀叙事与以色列犹太人的身份认同 第五章 东方犹太人叙事 第一节 以色列的东方犹太人 第二节 伊拉克犹太人叙事 第三节 摩洛哥犹太人叙事 第四节 伊朗犹太人叙事 第五节 埃及犹太人叙事 结语 后犹太复国主义时代与以色列人的身份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后记 序言 一 关于本书的选题 本书论证的焦点主要置 于希伯来叙事文本与犹太民 族认同的关联与互动。也就 是说,一方面要审视在历史 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以文本为 基础的希伯来叙事;另一方 面则要把这些叙事文本放到 其具体产生的语境,探讨其 在彼时彼地的角色,或其日 后对形成犹太民族身份所起 的能动作用。 希伯来叙事源远流长, 可上溯到成书于公元前5世 纪至公元2世纪的《希伯来 圣经》。以《希伯来圣经》 为主的古代希伯来叙事自19 世纪现代犹太民族主义兴起 以来被赋予一种新含义,并 被运用于现代犹太民族国家 的构建之中。l8世纪末期犹 太启蒙运动以来产生的现代 希伯来叙事,包括流亡叙事 、还乡叙事、拓荒者叙事、 大屠杀叙事、中东战争叙事 、后犹太复国主义叙事、东 方犹太人叙事等既以文本形 式呈现,又负载着神话、历 史、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等 多重内涵,堪称文化叙事, 是了解犹太民族过去、现在 与未来的媒介。 多数民族主义理论家认 为,民族主义是现代世界的 产物,大抵不过拥有200年 历史。富有影响力的民族主 义理论家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和盖尔纳 (Erest Gellner)尽管在民 族主义的起源与特征上观点 不一,但均认为民族主义在 现代之前并不存在。19世纪 的法国东方学家勒南 (Ernest Renan)则声称民 族主义是一个新概念,不为 古人所认知。也有学者主张 ,尽管民族是一个现代概念 ,但族裔群体(或族群, ethnic groups)却有漫长的 历史,因此,在探讨古代世 界时,运用“族裔身份”或“ 族裔”等概念比较合适。需 要强调的是,如果仅将民族 主义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政 治斗争的形式,就无法真正 理解其本质,就像史密斯( Anthony Smith)所说,我 们必须同时将其视为一种文 化现象。也就是说,作为意 识形态与政治运动的民族主 义,必须要与民族认同这个 包含特殊的语言、情感与象 征符号的多维概念紧密联系 起来。民族认同的现象更为 广泛,是一种集体文化现象 。 在中国语境中探讨犹太 身份认同需要澄清犹太民族 身份与以色列人身份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犹 太人与以色列人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在本书中,犹太民 族身份主要用于呈现古代与 大流散时期的犹太人身份, 其中当然蕴含着犹太人在古 代与大流散期间所具有的集 体无意识;“以色列人身份” 一词外延的确定要十分慎重 。虽然“以色列”一词得名于 《圣经》中雅各与上帝摔跤 这一典故,但当代以色列作 为一个民族国家,使得“以 色列人”一词的外延已经发 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对以色 列人身份也应予以更为细致 的区分,也就是说,除包括 众多犹太学者所论证的以色 列犹太人身份外,还应包括 居住在那里的阿拉伯人和其 他族裔人土的身份。据统计 ,以色列犹太人占以色列总 人口的74%,而其他族裔人 土,或者说非犹太人大约占 以色列总人口的26%。也就 是说,本书致力探讨的主要 是希伯来叙事与犹太民族认 同的关联,同时交织着与其 他族裔之间的关联。 在犹太民族身份和以色 列人身份的建构中,有几个 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经 典,即《希伯来圣经》;民 族语言,即希伯来语;神话 、信仰、社会建制与生活习 俗以及族裔关系;等等。本 书第一章便是集中探讨古代 希伯来经典与现代犹太民族 国家的构建及犹太人的身份 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选用 的细读文本均为用希伯来语 创作的现代文本,不过,希 伯来语复兴与犹太民族国家 建立这一话题已有专门的文 章发表,在《变革中的20世 纪希伯来文学》中也做过专 门论述,在本书中不再重复 。而神话、信仰、社会建制 与生活习俗以及族裔关系等 内容自始至终融合在本书讨 论的各个话题之中。 在犹太历史学家沙培拉 (Anita Shapira)看来,大 屠杀和以色列建国之前,有 两种明显的犹太身份:一种 是传统的或者正统的犹太人 ,另一种是现代犹太人。而 犹太复国主义创造了第三种 民族气质,即新型犹太人。 新型犹太人乃世俗主义者, 带有革命色彩。“反大流散” 乃是新型犹太人的一个基本 信仰。这些新型犹太人试图 割断与旧日大流散文化和家 庭的联系。他们穿戴朴素, 在土地上耕作,铺路架桥, 与欧洲从事商业活动的犹太 人(其反面形象的代表是夏 洛克)形成强烈反差。出生 在以色列的犹太人被自动划 分在新型犹太人之列。他们 塑造了犹太人的新形象,英 勇、无畏、朴素,而且努力 工作。因此,不难理解在以 色列建国之后本土以色列人 并不渴望接受新移民。在他 们眼里,这些新移民集中代 表了大流散犹太人的负面因 素。但实际上,许多新移民 也在模仿本土以色列人的集 体形象特征。 …… (五)东方犹太人叙事 现代以色列国家主要是 由欧洲犹太人创建的,在国 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上体现出 以欧洲犹太人利益为中心的 特征。当代以色列文学,尤 其是中国学界与读者熟悉和 认可的当代以色列文学,多 出自阿什肯纳兹犹太作家, 如奥兹、格罗斯曼、凯里特 (Etgar Keret)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