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无疑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极其重要的大国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当作霸权国与兴起国间对抗的经典范例,得到广泛讨论。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是首部将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也是保罗·M.肯尼迪的代表作。在书中,这位著名国际史学家解答了英德这两个曾经的“天然盟友”最终缘何兵戎相见。他一方面考察了两国在该时期的外交决策,彼此间的海军竞赛、贸易竞争、殖民竞争、意识形态对立,以及“一战”的爆发等问题;另一方面考察了充当外交活动背景的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并在英德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对抗关系的全面展开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凭借系统翔实、颇具洞见的分析,该书为研究两个国家关系的发展史提供了范本式的参考。 作者简介 保罗·M.肯尼迪(Paul M.Kennedy),久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安全与大战略研究者,耶鲁大学J.理查森·迪尔沃思历史讲席教授,曾任耶鲁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著述颇丰,撰写和主编有多部国际关系史、海军史、战略研究等方面的著作,代表作有《大国的兴衰》《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1914》《英国海上霸权的兴衰》等。 目录 授权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1861—1880年的英德政治关系 第一章 19世纪60年代的英德关系 第二章 从普法战争到迪斯累里下台(1870—1880年) 第二部分 俾斯麦和格莱斯顿时代的英德关系结构 第三章 英德经济联系 第四章 各党派的立场与态度 第五章 新闻舆论、压力集团和公众舆论 第六章 宗教与文化联系 第七章 君主与政府 第八章 主题讨论——自由主义衰落了吗? 第三部分 英德政治关系走向对抗,1880—1906年 第九章 俾斯麦与反对格莱斯顿主义的意识形态战(1880—1885年) 第十章 俾斯麦的“殖民地争夺”及其对英德关系的影响(1883—1885年) 第十一章 俾斯麦、索尔兹伯里和英德联盟问题(1885—1889年) 第十二章 “新路线”与殖民对抗(1890—1906年) 第十三章 “世界政策”与联盟谈判(1897—1902年) 第十四章 愈演愈烈的英德敌对(1902—1906年) 第四部分 张伯伦和比洛时代的英德关系框架 第十五章 经济转型与英德贸易关系 第十六章 帝国兴衰:全球经济趋势的权力政治解读 第十七章 “社会问题”、军备与财政:不同党派的回应 第十八章 爱国主义的冲动与奏鸣 第十九章 宗教、种族、文化与王朝联系及其重要性 第二十章 殖民地、海军和权力平衡 第二十一章 讨论:“官方思想”的作用以及平衡与对比的问题 第五部分 从对抗到战争:英德关系,1907—1914年 第二十二章 从对抗到战争(1907—1914年) 结语 附录 有关英德贸易的数据 缩写表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序言 英国和德国人民在此前 从未兵戎相见,而且他们的 政治合作传统因王朝、文化 、宗教和经济联系得到强化 ,但为何两国之间的关系在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 渐行渐远,并且在1914年 大打出手?这是两次世界大 战期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欧 洲现代史学者(迈内克 [Meinecke]、里特尔[Ritter] 、罗特费尔斯[Rothfels]、 施米特[Schmitt]、费伊 [Fay]、松塔格[Sontag]、 兰格[Langer]、古奇 [Gooch]、泰勒[Taylor]、伍 德沃德[Woodward])都认 为必须予以研究的问题,虽 然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公 开的文件及外交官的回忆录 。仅仅在1945年之后的数 十年里,历史学家们才有可 能使用浩如烟海的官方和私 人档案等原始文献。然而, 尽管这几十年出版了大量研 究英德关系中特定专题的著 作和文章(如海军领域、文 化领域等),但却没有出版 一本把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 行全面研究的论著。本书试 图填补这一空白。 本书在写作之初仅想基 于目前能够获得的一系列未 刊文献描述英德政治关系。 尽管利用大量的未刊文献本 身对体力是一大考验——过 去十年里我走访了六十多家 公共档案馆和私人住所—— 但就方法问题而言却没有什 么特别之处。然而,随着时 间的推移,原先设想的这本 书的结构开始受到如下两个 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 我自己日渐增长的对比较历 史的兴趣,它促使我越来越 想在英德两国中探寻军事规 划人员的作用,或自由主义 的命运,或报刊扮演的角色 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因素是 在现在的政治史家中较为普 通的认识,即描述两个国家 之间的关系缺少现实深度和 解释力,除非将外交事件和 外交人员置于更加宏大的背 景之下。最近的德国历史编 纂学特别强调分析那些影响 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主宰外 交政策进程的社会、经济、 意识形态以及国内政治因素 等背景。在一种被夸大的形 式下,对背景因素的强调能 够发展成为“对内政策优先” 的概念(Primat der Innenpolitik),它与那个 正好与之相反的强调外交政 策具有自主性或“优先”的概 念一样僵硬和片面,并且, 不需要过人的天赋就可以看 出现实中的内外因素相互作 用,这些因素确切的影响程 度在任何时候都取决于特定 的环境。 尽管认识到做限定性比 较的必要性和对影响英德关 系发展的背景进行仔细探究 的必要性并不难,但是总结 出最合适这类书的篇章安排 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马上 就在讲述(英德对抗兴起的 )故事的需要和对非外交因 素进行结构分析的需要之间 引起了冲突,前者呈现为运 动和变迁,而后者呈现为静 态,在其中可对五花八门的 要素进行比较并通过它们与 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观察。 本项工作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不仅给本书拟定一个全面 的按时间前后顺序排列的形 式,而且在叙述的过程中安 排两个能进行更深入分析的 “节点”,把这对密切相关的 需要协调起来。上述研究的 第一个时间节点(本书的第 二部分)出现在政治叙事已 经开始之后。然后本书在进 展到第二个时间节点之前( 第四部分)依次相当广泛地 叙述大约25年的英德关系( 第三部分)。在此时间节点 ,本书试图不仅仅去重复各 要素的比较和结构分析,还 试图展示接下来的2030年 有助于解释外交层面调整的 背景环境发生的变化。由此 ,本书的总体轮廓如下:当 然,这并不代表声称解决了 学者们在试图把叙述历史与 进行广泛分析进行调和时面 对的永恒困境,它只是对各 种相互矛盾的主张进行简单 的折中。但是,至少可以说 ,我有兴趣对上述方法做出 反应,并去学习其他外交史 学家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这 些特定案例即便不是有关英 德关系,也是有关解释某段 时间内中苏关系或法意关系 的变迁。 在研究和写作本书方面 ,我得到来自多方面的恩惠 ,不过首先必须感谢对我提 供资助的基金会和研究机构 ,他们的资助促使我完成这 项工作。深切感谢亚历山大 ·冯·洪堡基金会,它的资助 保证了我能够反复前往联邦 德国、民主德国和奥地利查 找档案;感谢东安哥利亚大 学英美研究院的学术研究基 金委员会几年来提供的额外 拨款;感谢二七基金会 (the Twenty-Seven Foundation)资助我前往德 国做研究和后来到英格兰和 苏格兰查找私人收藏的文件 ;感谢德国学术交流局 (the German AcademicExchange Service, DAAD)为本人在 德国为期一个月的档案搜集 行程提供资助;感谢英国社 会科学院(人文类小额研究 基金)在研究收尾阶段为我 反复前往公共档案馆提供资 助;感谢社会科学研究理事 会(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为我搜 集有关英德商业关系的档案 提供类似资助。最后,我应 该向为我提供巨大帮助的普 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和利 弗休姆基金会 (Leverhulme Foundation )表示感谢,它们为我完成 这本著作提供了田园诗般的 写作环境。 如若详细列出我应该感 谢的过去十年走访过的档案 馆,并感谢那里的工作人员 对我的帮助和心甘情愿的付 出,这个清单将会很长’, 但我想至少应该对所有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