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礼物(精)/古尔纳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赞美沉默》的姐妹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岁时抛妻弃子,逃离故乡桑给巴尔,成为一名水手,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过着居无定所的阿飞生活。直到十五年后,他在英国埃克塞特与一位出生后即遭遗弃的黑人混血姑娘玛丽亚姆一见钟情,二人决定在诺里奇定居,开启一段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
然而,人生并非从此幸福美满。英国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终如梦魇般弥漫整个家庭。而阿巴斯闭口不提桑给巴尔的一切,更是令一对儿女如同无根的浮萍,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迷失了自我。阿巴斯在六十三岁那年中风,此后便缠绵于病榻,直至过世。在这段临终岁月里,他用尽大半生努力淡忘的那片遥远故土,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发清晰,令他魂萦梦牵。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最终对着一台录音机,缓缓道出了他完整的人生故事,为孩子们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作者简介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60年代移居、求学英国,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
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砾心》等。
目录
1 一天
2 搬家
3 逃跑
4 归来
5 仪式
译后记
附录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演说“写作”
导语
在这部作品中,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不仅续写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挣扎,完美诠释何谓“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更是首次聚焦于移民后代所遭遇的身份危机,揭示出种族中心主义对人类心灵造成的伤害,并尝试探讨出路何在。
后记
这是一个有关移民家庭
的两代人,在英国遭遇心
理危机与精神困顿的故事
。至于这种困顿的缘由,
我相信很多读者的脑海中
一定盘桓着一个词——歧视
,前面或许还应加上“种族”
二字。然而,这个词在全
书中一次都没有出现。在
我看来,这并不是因为作
者要刻意回避,而是因为
他的笔锋更加深刻地触及
了这个问题的实质。
就在翻译本书的过程当
中,我个人一些尘封的回
忆——一些不愉快的回忆—
—也不止一次被故事中不同
人物的遭遇所唤醒。我想
,我不如就从个人经历着
手,谈谈我对这个故事的
感同身受。
那是2005年到2007年间
,我本科毕业后,去往澳
大利亚攻读硕士学位。十
五年前国内的社会氛围与
民众心态,与今天当然有
很多微妙的差异。而对于
留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一
点在于,那时的我们大多
相信,自己是从一个相对
欠发达的国度,去往一个
更加富庶、更加“文明”的社
会学习观摩。此为背景。
只是,那个社会展现“文明”
的方式,与我最初预想的
大相径庭。
第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
,我正在悉尼城区的站台
上排队等公交车。我排在
队列的第一位。等了好一
会儿,车终于来了。车门
刚一开,我就急着上车,
公交车司机却皱着眉头对
我摆摆手,指指我身后。
我回头一看,这才发现身
后是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
。应该让这位老人先上车
。接着,司机又严肃地对
我补了一句:“下次要多体
贴他人。”听到这句“训诫”
,原本正忙不迭要道歉的
我,把到了嘴边的“Sorry”
咽了回去,只是耸耸肩,
默默地让到一旁,看着司
机体贴地为老人放下专用
坡道,把轮椅推上车。
第二件事情也是发生在
悉尼街头。我正准备走斑
马线过马路的时候,看到
对面站着一个体格魁梧的
中年男人,两眼紧盯着我
,似乎就在等着我走到他
跟前。男人的站姿很“威严”
,气场很足。我的第一反
应是,他大概是警察。果
然,我过完斑马线,刚一“
上岸”,守在道口的男人立
刻迎上前来,半伸开手臂
,像是要拦我。我停下脚
步,不知道“警察先生”打算
问我什么话。男人开口了
,声音很浑厚,吐字很清
晰,语速很慢:他的教会
要在圣诞节当晚举办一场
慈善晚会。我也可以来。
我哈哈笑了,笑得有点过
于开怀,不是因为我想嘲
笑男人的“乐善好施”,而是
因为这个反转实在是大大
出乎我的意料。笑过之后
,我摇摇头,谢过男人,
径直走开了。就在这时,
牧师声如洪钟地在我身后
又补了一句:“晚餐是免费
的!”
第三件事情发生在大学
附近的郊区。我出了门,
赶着去学校上下午的课程
。穿过一个街区公园的时
候,一个小男孩拦住我,
问我有没有看见他的妈妈
。我当然没有。可这正中
小男孩的下怀。他抬起头
,盯着我的眼睛,一字一
顿地对我说:“不,你看见
了。”我诧异地瞪大眼睛,
上下打量起这个小男孩来
。男孩年纪在七八岁左右
,看上去很“老道”;我们所
在的公园宁静祥和,不时
有附近的居民路过,男孩
怎么看也不像是在求助的
样子。看到我脸上的诧异
,男孩的气势更足了,提
高嗓门又重复了一遍:“你
看见了。你们这些人,从
来都只会说没看见!”
这三件事的共同点,除
了都让我感到很不愉快之
外,就在于对方都对我做
出了错误的假定,完全无
视我真实的想法与意愿。
这种错误的假定,与其说
是歧视,不如说是傲慢。
而这也是古尔纳在本书中
给出的一个题眼。那位公
交车司机在告诫我要体贴
他人的时候,当然是在假
定我不懂体贴。他不了解—
—或者说是没兴趣了解——
我仅仅是没有看到身后有
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就算
我看到了,初来乍到的我
也不一定知道当地这条关
于礼让的不成文规则。第
二件事中的牧师先生多半
没有听说过“不食嗟来之食”
的典故。但就算没有,他
也应该能本能地察觉到,
他那种姿态与语调,多半
是会让人感到不适的。可
他依然这样做了,因为他
错误地假定,对于有些人
来说,一顿免费的圣诞节
晚餐比自尊更重要,而我
就是这样的人。对此他十
分笃定。第三件事情中的
小男孩是最有意思的。他
用一个孩子的把戏做铺垫
,诚实地说出了很多成年
人从来不会说出口的心里
话。我有没有看见他的妈
妈,我怎么说不重要,他
的认定才重要。而他的认
定是不会错的,因为——“
我们这些人”就是这样的。
如果要我给傲慢下个定
义的话,那我会说,傲慢
就是错误地高估自己,看
低他人。更确切地说,是
把他人与自己因为处境不
同而产生的落差,误当成
是人与人之间的高下之别
,当成是自己高人一等的
明证。我在这里并不是想
说,这种傲慢是欧洲裔的
外国人(借用古尔纳的话
)所特有的。不,这原本
就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
,是不分国别、肤色与种
群的。在任何人类社会中
,落差都无处不在,傲慢
也就无处不在。我们其实
根本无需走出国门,就能
体会到这一点。我想,任
何有生活经历的读者,都
会明白我的所指,也就无
需我再举例赘述了。只是
,一个“异乡人”,对于这种
傲慢的刺痛或许格外敏
精彩页
一天
一天,远在麻烦开始之前,他一句话都没有跟人说就悄悄溜走了,从此一去不回。后来,又有一天,在过去了整整四十三年之后,在一座英国小镇上,他刚一迈进自家大门,就倒地不起了。那天出事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他刚刚下班回到家;可一切本来就已经太晚了。他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太久了,而除了自己,他没有别人可怪。
他早就预感到了要出事,预感到了自己要垮。这不是自打他记事起就徘徊在他身边的那种对毁灭的恐惧,而是另一种预感,仿佛某个处心积虑又肌肉发达的东西不慌不忙地向他压来。这不是突如其来的一击,更像是一头野兽缓缓地扭头看向他,认出了他,随即伸出肢爪来要将他扼杀。就在虚弱感掏空了他身体的同时,他的思维依旧清晰;清晰如斯的头脑里,冒出的却是荒唐的想法:这一定就是饥寒至死,或是被压在一块巨石下面窒息而死的感受吧。哪怕他此时心急如焚,这样的类比还是让他眉头一皱:瞧见情节剧疲劳的后果如何了吧?
下班的时候他就觉得疲惫,是那种偶尔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莫名其妙找上门来的疲惫,近几年来尤为频繁,每当这时他就只想坐下来,什么也不干,直等到那精疲力竭的感觉消退,或是等到有双强有力的臂膀过来将他抱起,带他回家。如今他老了,至少也是快老了。这样的愿望就像是一段记忆,仿佛他记得很久以前有人这样做过——将他抱起,带他回家。但他认为那并不是记忆。他人越老,心头的愿望有时就越幼稚。他活得越久,他的童年就离他越近,越来越不像是对他人生活的遥远幻想了。
在公交车上,他努力想找出那疲劳感的根源。这么多年了,他还在这么干,努力想把事情搞明白,寻找种种解释,借此减轻那种恐惧感:生活还会让怎样的事情发生呢?每天结束的时候,他都要回顾一遍自己走过的路,直到他找对了那种种不幸的正确组合——正是这些不幸让他在一天终了时如此虚弱,仿佛这样的认知(如果这算得上认知的话)真能缓解他的痛苦。衰老,首先登场的很可能就是它了,长期损耗,无可替换的磨损件。或者是早上紧赶慢赶着去上班,其实他迟到个几分钟,没有人会在意,也没有人会犯愁,而这样子又急又累地赶一路有时会让他一整天都喘不过气来,烧心地痛。或者是他在员工厨房里给自己泡的那杯有问题的茶,让他的肚子里面汩汩冒泡,预示着腹泻的到来。他们把一罐牛奶放在外面一整天,没盖盖子,就放在那里一面吃灰,一面饱吸他们来来去去时带进来的腐气。他真不该碰那牛奶的,可他抵挡不住啜上一口茶的诱惑。或者,他纯粹就是劳累过度又没掌握技巧,去又推又搬那些他根本就不该碰的东西。又或者,他可能是心痛了吧。他从来都不知道心痛何时会来,从何而来,要待多久。
可就在他坐上公交车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身上出了点不同寻常的事情——那是一种越来越强的无助感,让他不由自主地呻吟起来,他身上的血肉一面发热,一面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陌生的空虚感。一切发生得慢条斯理:他的呼吸节奏变了,他开始战栗,出汗,眼看着自己垂头弓背,蜷成一团自暴自弃的人类形态,对此他再熟悉不过了——那是一具等待痛苦、等待解体的人体。他冷眼旁观着自我,他的胸腔、髋关节和脊柱的分解让他有一点惊慌失措,仿佛肉体和精神正在彼此分离。他感觉到膀胱传来一阵剧痛,意识到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又慌乱。你在干什么?犯病了吗?别发神经了,深呼吸,深呼吸,他对自己说。
他下了公交车,步入二月的空气中——那是寒流突降的一天,他身体虚弱,浑身发抖,遵照自己的指令做着深呼吸。他没穿够衣服。他身边的其他人都穿着厚重的羊毛外套,戴着手套,围着围巾,仿佛他们凭着实践经验,早就知道这天到底有多冷,而他,尽管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却还是不知道。又或者,不同于他,他们也许听了电视和收音机上的天气预报,然后兴高采烈地拿出了他们专为这样的用场才压在衣橱里面的厚衣物。他身上还穿着那件他一穿就是大半年的外套,足以抵挡雨水和寒意,而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又不至于太热。他从来都说服不了自己为不同的场合和季节囤积一橱的衣服鞋子。这是一种勤俭节约的习惯,于他而言已不再必要,可他就是改不了。衣服只要穿着舒服,他就喜欢一直穿,直到穿破为止;他还喜欢想象,假使他能看见自己从远处走来,那他仅凭身上的衣服,就能一眼认出自己来。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