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立志致君尧舜。一朝应考,蟾宫折桂,名动天下,时人称其百年一遇,天子赞其宰相之才。可惜,他虽有政治才能,却无政客的手腕,他的名字也终究没有出现在优秀政治家的名单上。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因此受尽磨难,四处飘零。 天大地大,何处是家?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也。他底色悲凉,却天性乐观。于是,逆境也成滋味,万物皆有趣味。 他就是苏东坡。他是社交达人,也是“毒舌损友”,是文艺全才,也是下地老农,是会做饭的四川好男人,也是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的“公务员”…… 此书以史为据,完整书写苏东坡六十四年的传奇人生。写他的伟大,也写他的平凡,让读者看到他的耀眼,更看到他的有趣,在他之中,也看到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秦晓 新锐作者,喜读苏东坡诗文,更喜爱其为人。其文风轻快畅达,希望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述苏东坡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目录 序 第一章 少年苏轼 第二章 名震京都 第三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四章 王安石变法 第五章 江南最美是杭州 第六章 密州 第七章 文坛新领袖 第八章 乌台诗案 第九章 农人苏东坡 第十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十一章 人人都爱苏子瞻 第十二章 元祐党争 第十三章 二年知三州 第十四章 贬谪岁月 第十五章 北归中原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若问苏东坡是谁,即使 是不太了解他的人,也能 答上一句“他是个词人”,或 者“他是一个豁达、幽默的 人”。最不济,也能说上一 句“听说过东坡肉”。文人一 向受人尊敬,与此同时, 也给人一种高高在上、遥 不可及的感觉。苏东坡却 是个例外,老百姓提起他 ,似乎有一种莫名的亲切 感。若以亲民度给文人排 名,苏东坡大约能得个第 一。 苏东坡最为人所熟知的 身份是词人,但这仅仅是 他众多耀眼身份中的一个 。实际上,他不仅是北宋 时期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 代文坛领袖,更是罕见的 文艺全才。 作为词人,他是豪放一 派的拓荒者与引路人,有“ 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 诗酒趁年华”“小舟从此逝”“ 十年生死两茫茫”“寂寞沙洲 冷”“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句 为我们所喜爱和传诵。 作为诗人,他自成一派 ,人称“苏诗”,有“欲把西 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 水暖鸭先知”“春宵一刻值千 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不识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 似飞鸿踏雪泥”等传世名句 。 作为散文家,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这句流行歌词就 出自他的《赤壁赋》一文 。 作为书法家,他位列宋 四家之首,所作《寒食帖 》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作为画家,他是墨竹一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 文人写意画的理论奠基者 。 苏东坡开创了一个妙不 可言的文艺世界,人称“苏 海”。这片海洋广纳百川, 汪洋肆意,气势恢宏。我 们何其幸运,拥有这样一 笔宝藏。与苏东坡生活在 同一时代的人,又是何其 幸运,他们对苏东坡更是 崇拜得不得了。 毫不夸张地说,苏东坡 曾是全民偶像。粉丝上至 天子太后,下至黎民百姓 ,以至于全国兴起东坡热 ,人人都爱苏子瞻。不管 是真文人还是伪文人都学 他戴起了帽子,一时间, 子瞻帽成了最畅销的商品 。苏东坡凭一己之力养活 了一群卖帽子的。 当然,苏东坡最主要的 社会身份是一名官员。官 位最高时任礼部尚书,是 负责全国外交、文化、教 育、宣传等工作的最高长 官。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起 来高高在上的人,偏偏又 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苏 东坡从不将人分为三六九 等,认为“天下无一个不好 人”。盛名之下,是一片纯 良赤子之心。他曾说自己“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 田院乞儿”。这是一种社交 意愿,也是一种社交能力 。他总能在社会各阶层间 来去自如,朋友更是遍布 三教九流,着实令人羡慕 。 更让人羡慕,甚至有点 嫉妒的是,他的生命中有 过三位特别的女人,每一 位都给了他一段十分珍贵 的感情。 第一位是王弗。王弗知 书达理,温柔娴静,于人 情事理也非常通透。苏东 坡对她又敬又爱,二人十 分甜蜜。她去世后,苏东 坡为她写下浓郁深沉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读 来令人泪目,这是怎样的 深情! 第二位是王闰之。王闰 之温良踏实,柔韧坚强, 贫而不怨,富而不骄,对 苏东坡关怀备至。苏东坡 经常在诗文中不经意间就 提到她,对她十分依赖。 她去世后,苏东坡说“惟有 同穴,尚蹈此言”。夫妻情 深,深不见底。 第三位是王朝云。王朝 云才艺俱佳,灵气逼人, 气质出尘。苏东坡将她引 为人生知己,写给她的诗 词也最多。她去世后,苏 东坡再没有过感情生活, 也再不听那首她曾唱过的 《蝶恋花》。又是一份动 人而真挚的感情。 只可惜,天与多情,不 与长相守。苏东坡虽有三 位佳人相伴,但个个先他 而去。老天似乎很喜欢跟 他开玩笑,总是给他一些 美好,然后突然收回。感 情是这样,仕途也是这样 。 仁宗、英宗都将他看作 宰相之才,神宗视他为远 胜李白的才子。三代帝王 都对他极为看重,可他一 生都未得到重用。官场复 杂,人心险恶。四十四岁 时,他被人陷害,深陷乌 台大牢,受尽非人折磨, 差点一命呜呼。很多亲友 为了避嫌与他断了联系, 他尝尽人情冷暖。四个月 后,他以犯官之身来到偏 远小镇,活动受限,俸禄 微薄,就连吃饭都成了问 题。将近花甲之年,他再 次受到政敌的攻击,被流 放到人间地狱岭南。自踏 入官场,他不是被贬就是 在被贬的路上。 我想看到这儿,已经没 多少人羡慕苏东坡了。他 这一生,着实坎坷,至爱 先后离去,理想逐渐幻灭 ,几番陷入绝境,乃至九 死一生。凡胎肉体,怎经 得起如此折磨?确实,苏 东坡也脆弱过。愁苦时, 他也曾满腹牢骚;悲伤时 ,他也会在梦中哭醒;绝 望时,他更想过一死百了 。可最终,他还是活了下 来,且活得肆意洒脱,无 比精彩。 是什么让他不断跨过绝 境?我想应该是他对生命 本能的热情,对生活持续 的热爱,这正是他不竭生 命力的源泉。罗曼·罗兰曾 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 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 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环 境再恶劣他也能顽强生长 ,似岩石中的小草,又似 沙漠中的仙人掌,更似春 日里的蒲公英 导语 更真实、更精彩、更丰富、更立体、更全面的苏东坡传记。 逐年逐月,逐事逐物,完整讲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六十四年传奇人生。 苏东坡的旷达与潇洒,苏东坡的浪漫与深情,苏东坡的幽默与可爱,苏东坡的豪迈与智慧……无不在此书中淋漓展现。 苏东坡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深刻展现,读懂苏东坡,也就读懂了我们自己。 后记 苏东坡离世后的第二年 (1102年),宋徽宗彻底转 向变法派并改国号为崇宁 ,意思是崇尚熙宁变法。 实行新政必须要有一个人 来主持大局,徽宗便问起 居舍人邓洵武,谁可担此 大任。邓洵武推荐了蔡京 ,说蔡京非常有才华、非 常能干云云。徽宗几乎没 有犹豫,很快就起用蔡京 。 蔡京可是个十足的投机 分子,徽宗怎么会如此信 任他?这是因为此前,蔡 京已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十 分完美的形象。宋徽宗是 个典型的艺术家,书法独 具一格,被称为瘦金体, 绘画更胜于书法,尤其擅 长画花鸟,同样自成一派 ,被称为院体画,诗词歌 赋也是样样在行。这个艺 术型皇帝十分喜欢收藏, 曾派宦官童贯去杭州等地 搜寻古玩字画,那时,蔡 京正在杭州做官。蔡京是 当时有名的书画大师,据 说“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 京,只因他是“北宋六贼”之 首,后人便将其除名,用 蔡襄替换。 童贯在杭州时,蔡京费 尽心思巴结他,将自己的 许多字画通过童贯送到徽 宗面前,徽宗很喜欢这些 字画,渐渐注意到蔡京。 不仅如此,蔡京还四处打 点宦官嫔妃,以至于徽宗 身边的人对蔡京的评价都 非常好。久而久之,徽宗 对蔡京产生了极好的印象 。此番,邓洵武一推荐, 徽宗便立刻起用蔡京,蔡 京渐渐回到朝堂,一路升 迁,直做到宰相。 大权在握后,蔡京积极 推行新法,在1104年(崇宁 三年)绘制熙宁、元丰年间 的变法功臣像,挂在神宗 的御书房中,还将王安石 的牌位放在孔庙。与此同 时,他将元祐年间,也就 是高太后执政时那批反对 变法的老臣们通通列入黑 名单,视为罪人,其中就 有司马光、苏东坡等人。 徽宗还亲手书写这份名单 刻在石碑上,又将石碑放 在文德殿南门,以昭天下 ,这便是元韦占党人碑。 碑上共有三百零九人,徽 宗有旨,这三百多人及其 子孙永远不能入仕为官, 更不可与皇室通婚。事实 上,凡是与蔡京有过节的 人也被列入元韦占党人碑 ,比如大名鼎鼎的变法派 章悖,蔡京不过是借变法 之名为自己争权夺利罢了 。 此后,全国各地都立起 了元祐党人碑,如此不算 ,蔡京还要剥夺他们生前 的官衔,销毁他们的手稿 、碑文、字画等。苏东坡 留下的诗文字画最多,影 响也最广。在这样的严厉 打击下,民间开始自发地 保护苏东坡的作品,不少 人将苏东坡的诗文字画偷 偷藏起来。苏东坡生前文 名大盛,往往新作刚成, 便被人四处传诵,手稿碑 文可毁,记忆却无论如何 都难以消除,朝廷越是禁 止,民间越是传诵。 1106年(崇宁五年),文 德殿的元祜党人碑突然被 雷劈了,徽宗十分害怕, 认为这是上天降怒,命人 趁夜里偷偷毁坏这块石碑 。谁知,蔡京等人居然说 :“碑可毁,碑上之人不可 忘。” 又过了五年,一个道士 对徽宗说自己梦到苏东坡 在天庭供职,是玉帝身边 的文曲星。徽宗更加害怕 ,立刻恢复苏东坡生前的 最高官衔,与此同时,高 价收集苏东坡的手稿、字 画、题字、碑文等。几年 前大肆焚毁,如今又高价 收集,说来也实在可笑。 此事暂且不提,经过元 祐党人碑一事,蔡京几乎 清除了所有异己,在朝中 如鱼得水。他继续谄媚奉 上,尽一切努力满足徽宗 的要求,还劝徽宗“人生苦 短,及时行乐”。徽宗在位 期间,以变法之名搜刮民 脂民膏,同时不断修建行 宫,大兴徭役,百姓苦不 堪言。政治更是一塌糊涂 ,朝中很多官员,竟然为 自己的儿子甚至还没出生 的孙子提前谋取官位,真 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朝中风气如此,地方官 员们更不用说,对上讨好 ,对下欺压,变着法地搜 刮百姓钱财。 终于,老百姓忍无可忍 ,1119年(宣和元年),宋 江带着三十六个人在梁山 泊起义,其间不断有人加 入,但人数最多时也不足 三百。然而,这样小规模 的起义军竟能一路攻克山 东、河南等地,可见当时 的政府军有多么腐败。同 年十二月,徽宗招安宋江 失败,起义军愈战愈勇。 1120年(宣和二年)十月, 漆园主方腊也率众起义, 一路攻城拔寨,人数也发 展到上万人。宋江、方腊 影响甚大,徽宗派出精锐 部队全力镇压,一直到 1121年(宣和三年)五月, 才彻底平息这两次起义。 内忧刚平,外患又来。 这得从辽说起,1113年(政 和三年),辽国的统治已非 常腐败,辽内部女真族迅 速崛起,1114年(政和四年 ),完颜阿骨打带领族人起 义,所向披靡,屡战屡胜 ,并在1115年(政和五年) 自立为帝,国号大金。辽 国十分忌惮,决定趁金国 壮大前将其一举歼灭,于 是发动十万大军攻打金国 ,完颜氏仅以两万兵马迎 战。结果,辽国大败,此 一战令金国真正站稳了脚 跟。 完颜氏想彻底消灭辽国 ,可辽国毕竟是有着几百 年历史的大国,此事并不 容易,于是完颜氏决定与 北宋联盟。徽宗也有此意 ,并在I 120年主动派使者 去金国商议联盟之事。双 方约定,事成后燕云十六 州归北宋,其他归金。此 外,徽宗答应将原来进贡 给辽的岁币转送给金,史 称《海上之盟》。 不久,战争爆发了,此 次战争中,北宋彻底暴露 了自己的软弱无能,金国 再不 精彩页 1036年(景祐三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四川眉州的老苏家正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忙碌着,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这家的男主人苏洵,更是脸上心里一齐乐开了花。长子景先已经六岁了,这六年来他一直想再添个儿子,但只在去年得了一个女儿,如今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苏洵高兴,无比高兴,当然,他也很爱自己的女儿八娘。 刚生产完的程氏正卧床休息,一脸疲惫却也难掩喜悦之情。苏洵于床边坐下,握着程氏的手道:“夫人辛苦了。”这时乳母抱着孩子过来,一脸笑意道:“老爷你快看,这孩子长得多像你啊!”苏洵有些激动:“快给我抱抱。”他从乳母手中接过孩子,仔细端详起来,小家伙刚刚还哭声如雷,此刻却睡得十分香甜。瞧着婴孩可爱的面庞,苏洵心头忽然涌上一种异样的感觉。 苏洵祖上家境殷实,在眉州一代属中产之家,虽不算十分富裕,倒也能雇上几个仆人。苏家的院子十分雅致,有竹子、梨树、荷塘,还有菜园子。屋内更有万卷藏书,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多年后,他的儿子苏轼作诗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其中有这么几句: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 书香满屋,庭院清幽,可这儿的主人苏洵偏偏不爱读书,这大概与他父亲苏序有关。苏序对苏洵并不多加干涉,只顺其天性。少年苏洵既不知养家之累,又无严父管教,聪明顽皮的他便效仿李白、杜甫,到处游历以增长见识。至于读书作文之事,在他看来没什么难的,同龄人中比他聪明的寥寥无几,他自信只要自己肯发愤,一定能超过那些人。因此,读书一事,苏洵从未上心。 今年的苏洵已经二十七岁,看着怀中的婴儿,他突然发现自己很强烈地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光耀苏家门楣,脸上的表情也不由得严肃认真起来。 “我得给儿子做个好榜样,如今该去的地方也都去过了,是时候好好读书了。”苏洵暗暗想着。此后,他果然发愤苦读,多年后成为散文名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历代读书人视为榜样。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他。 早年间,别人曾劝苏序:“你这个儿子不好好读书,你也不管管。”苏序笑道:“这我倒不担心。”或许,他早已料到苏洵会在某一天自己发愤。 话说回来,此刻的苏洵还只是刚刚下了个决心,正在一片沉思中。 “老爷,孩子的名字你可想好了吗?”程氏的一句话将苏洵拉回现实,对啊,得给孩子取个名字,取什么好呢? 一日,苏洵读《左传》,读到《曹刿论战》这一篇,就是那个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曹刿是鲁国人,一日,他听说齐国即将攻打鲁国,便打算向鲁庄公献上自己的计策。乡民们对他说:“这是那些官员的事,你又何必操心?”曹刿却说:“当官的没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他认为要想打赢这场仗还得靠他这个平民百姓。 如此自信必然有些本事,果然,不多久曹刿便说服鲁庄公让他指挥这场战争。之后,在长勺打得齐军落花流水。齐军兵败逃跑之时,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且慢,小心有诈,还是让我先查看查看。” 于是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 ‘可矣一’。这里的辙就是战车的压痕,轼则指战车上的车把手。曹刿登上战车,扶着车把手,通过观察车辙和队形来判断是否有诈,发现敌军确实是落荒而逃,才说可以追了。 最终,鲁国大胜,这便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苏洵读到这里,发现这个轼和辙大有用处,但又不是关键之用,正符合他对这个孩子的期望。这大抵是很多父母的心思吧,盼着孩子出息又怕他太有出息。太有出息便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未知,令人忧心,苏洵深知高处不胜寒这个道理。 于是苏洵就给这个孩子取名叫轼,他想如果再得一子就叫辙。苏洵很感激曹刿,让他一次就把两个儿子的名字都取好了。兄弟二人,一个叫车把手,一个叫车轮印,苏老爹取名字很接地气又不俗气。 这个孩子自此便有了名字,唤作苏轼。两年后,苏轼的哥哥景先不幸夭折了;三年后,弟弟苏辙出生了。 说到苏轼,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他的祖父苏序。因为苏轼身上很多地方都跟苏序这个老头儿有相似之处。苏序的父亲共生了九个儿子,但只有苏序活了下来。苏序其人,不喜读书,偶尔读书也只略晓大意,无意功名。平日里,慷慨大方,乐于助人。 有一年闹灾荒,乡亲们没有粮食吃,他便卖掉自家祖上积攒下来的田产来接济乡民,乡亲们感念他的恩德,等到丰年之时都拿着粮食回报他。他却说,这些田产本来就是要卖掉的,与大家无关,以此拒绝乡亲们的报答。 做了好事却不求回报,还尽力减轻乡亲们的心理负担,苏序倒颇有君子之风。不仅如此,他还很有远见。每年丰收之后,他不像别家一样存储稻米,而是用自家的稻米换别人家的稻谷,将稻谷存储起来,别人都觉得奇怪。后来又碰上灾年,很多人家没有粮食吃,苏序家的粮食却很充足。原来稻米在天气潮湿时容易发霉坏掉,而稻谷却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