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519年,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合计260多人从西班牙启航,寻找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海上航线。他们一路探险,从参与巴西的盛大狂欢,到经历南太平洋骇人听闻的怪异习俗。途中麦哲伦野心勃勃,不惜使用酷刑和谋杀来控制船上人员,还在舰队中发起了几次激烈的兵变。航行途中,舰队成员都饱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许多人死亡,麦哲伦也没能幸免,他在一场菲律宾部落冲突中被暴杀,尸体不知所踪。3年后,一艘充满荒凉与痛苦、饱经风吹日打的船,载着18名瘦弱的船员回到西班牙。 这是一场横跨全球的叛变与谋杀,也是一次悲壮的胜利。《麦哲伦与大航海时代》真实再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完整历程,这是关于全球探索的故事,刷新了西方世界对宇宙学和地理学的认知,颠覆性地改变了此后探险家在海洋中航行的方式,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大航海时代没有后世想象中的美好与浪漫,那里的确有财富和梦想,但也伴随着惊涛骇浪与无尽杀戮。相比于那个时代,如今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早已从陆地、海洋延展到太空。航天工程、海底探索、地心探索,下一个“大航海时代”即将来临。 作者简介 劳伦斯·贝尔格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作品评审,美国笔会/阿尔布兰奖非虚构类作品评审,作品多次入选《纽约时报》“值得关注的百部图书”。 劳伦斯·贝尔格林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位屡获大奖的传记作家和新闻工作者,为许多国家级刊物撰稿,包括《时尚先生》杂志(Esquire)、《新闻周刊》(Newsweek)、《细节》杂志(Details)、《序幕》杂志(Prologue)和《军事史季刊》(Military History Quarterly),是美国笔会(PEN American Center)、探险家俱乐部(Explorer Club)和美国作家协会(Authors Guild)会员。 贝尔格林曾在纽约社会研究学院任教,并担任纽约广播电视博物馆馆长助理。 目录 第一卷 寻找帝国的边界 第1章 探索东方世界 世界分界线的诞生 堪比石油的香料 航海家的豪赌 第2章 无国之人麦哲伦 来自西葡两国的敌意 环球航行将不了了之? 临行前的遗嘱 第3章 无敌舰队开航 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地理” 随身携带的《马可·波罗游记》 “道听途说君”的终结者 第4章 “无法无天者的教堂” 纵欲新世界 船上社会 寻找传说中的海峡 第二卷 世界的边缘 第5章 领导力的严酷考验 圣胡利安港上的谋杀与叛乱 麦哲伦反败为胜 海上探险的终极武器 第6章 海上暴风雨与陆上食人族 “圣地哥亚号”沉没 巴塔哥尼亚巨人 第7章 超越哥伦布的壮举:穿越麦哲伦海峡 魔力海峡:捷径还是迷宫? “圣安东尼奥号”失踪 航向最大洋 第8章 与死亡赛跑 横渡太平洋 在苦难与希望中漂流98天,重见陆地 第9章 消逝的帝国 麦哲伦烧杀抢掠“盗贼之岛” 菲律宾“史前史”:与中国的海上外交与贸易 麦哲伦的国王盟友 第10章 最后一战 洗礼与性 探险家成为传教士 麦哲伦之死 第三卷 死里逃生 第11章 叛乱者之船 宿务岛大屠杀 造反派的洗白 第12章 幸存者再次启航 游荡于迷宫般的群岛间 文莱历险 叩响香料群岛的大门 第13章 改变东西方各国命运的香料 罪恶之源——丁香 从葡萄牙倒戈的属国 满载香料的“特立尼达号”搁浅 第14章 幽灵船踏上万里归途 神秘国度 葡萄牙舰队杀到 回家的“鬼魂” 第15章 后麦哲伦时代 统治者与生还者 争霸香料群岛 麦哲伦之死的另一种版本 劳伦斯·贝尔格林访谈录 鸣谢 参考文献 序言 诡异的幽灵 噢!美梦成真!眼前出 现的, 果真是那熟悉的灯塔? 那熟悉的山丘?那熟悉 的教堂? 我真的回到了家乡? 1522年9月6日,一艘破 旧不堪的帆船出现在西班牙 圣卢卡·德·巴拉梅达 (Sanlucar de Barrameda) 港口附近的地平线上。 当这艘船驶近港口时, 那些聚在岸边看热闹的人注 意到船上破烂的风帆在风中 轻轻摇摆,船上的索具残破 不堪,船体在阳光的直射下 褪去了颜色,船舷在暴风雨 的肆虐下布满了小孔。一艘 小型领航船受命去引导这艘 奇怪的帆船穿过暗礁,驶进 港口。待领航船靠近这艘帆 船时,船员们惊讶地发现, 等待他们领入港口的帆船由 18名水手和3名囚徒操控。 船上所有人均由于严重 营养不良而骨瘦如柴,绝大 多数人没力气走路甚至开口 说话。他们舌头浮肿,皮下 长满了黄水疮。这艘帆船的 船长、官员、水手长和领航 员都死了,剩下的船员也都 奄奄一息。 领航船带领这艘名为“维 多利亚号”的帆船缓缓穿过 港口周围的暗延,沿着蜿蜒 曲折的瓜达尔基维尔河进入 塞维利亚市。三年前,“维 多利亚号”就是从那里起航 的。从那时起,没人知道它 经历了什么。而在那些远眺 地平线、准备扬帆远航的人 看来,它的出现足以令他们 震惊。 “维多利亚号”充满了神 秘色彩,它从无名岛屿归来 ,船上每一名骨瘦如柴的船 员心中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 密。虽然经历了无数艰难险 阻,船员人数锐减,但“维 多利亚号”还是实现了前人 未完成的壮举。它从欧洲出 发,一路向西航行,到达遥 远的东方。然后继续西行, 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这一人 类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梦想。 三年前,“维多利亚号” 隶属于一支探险舰队。该舰 队由5艘帆船、260多名船 员组成,受斐迪南·麦哲伦 (下文简称麦哲伦)指挥。 麦哲伦出身于葡萄牙名门望 族,早年做过领航员,后来 离开葡萄牙,通过海上航行 为西班牙王室探寻未知世界 ,开疆拓土。他所领导的探 险队是地理大发现时代规模 最大、装备最精良的船队之 一。 现在,这支探险队只剩 下“维多利亚号”这艘“幽灵 船”和几名饱受擢残的船员 ,200多名船员死于航行途 中。他们大多数死得很痛苦 ,有些船员死于败血症,有 些船员被酷刑折磨而死,还 有一些人是被淹死的。舰队 总指挥麦哲伦死得更惨,他 被原住民野蛮杀害。“维多 利亚号”并非一艘胜利之船 ,而是一艘充满了忧伤和痛 苦的帆船。 “维多利亚号”上的寥寥 几名幸存者给我们讲述了一 个极不寻常的故事。这是一 个关于船员们如何谋划实施 叛乱,如何在遥远的海岸纵 情享乐以及环球探索的故事 。此次环球航行改变了人类 历史进程和我们认知世界的 方式。在地理大发现时代, 许多探险活动以失败告终且 很快被世人遗忘。尽管这次 探险活动也遭遇不测,但它 最终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 次海上航行。 这次环球航行永远改变 了西方世界对宇宙学①和地 理学的看法。它不仅证明了 地球是圆的,证明了美洲不 是印度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 立的大洲,还证实了地球大 部分表面被海洋覆盖。 除此以外,麦哲伦环球 航行最终证明我们活在同一 个世界,也证实这个世界充 满持续不断的自然冲突和人 为冲突。这些发现是船员们 承受了无数苦难甚至付出了 生命代价才获得的。探险队 出发的时候,没人料到代价 会这么大。他们经历了一场 探索人类灵魂最深处的旅行 ,幸运的是,他们在探索世 界尽头的壮举中活了下来。 导语 一段文艺复兴转型时期改变世界的征服之旅,一次关于鲜为人知的部落和习俗的人类学记述,一部记录商业和政治权力残酷掠夺的编年史。 《纽约时报》年度“杰出图书”。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年度十大探险读物。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审美国“历史频道”特邀史学家全景式再现500年前环球航行的震撼细节。 人类首次环球航行500周年纪念版。 书评(媒体评论) 《麦哲伦与大航海时代 》通过惊人的研究和生动的 描绘,再现了伊比利亚海员 探索世界的故事,精彩的细 节应有尽有,是一本扣人心 弦的优秀历史读物。 ——《纽约时报》 《麦哲伦与大航海时代 》讲述了一个全程6万英里 ,长度相当于绕赤道两圈的 远洋航行故事,它时而令人 悲伤,时而扣人心弦,时而 弥漫着香艳气息…… ——《洛杉矶时报》 麦哲伦的船队首次完成 了环球航行。尽管此举被认 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 航行中的细节一直鲜为人知 。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本书 是一本引人注目的著作。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 单》 精彩页 第1章 探索东方世界 他用枯瘦的手把他抓住,“曾经有一艘船……”他说道。“滚开!放手,你这老疯子!”他立刻撒开了手。 1494年6月7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将世界一分为二,把西方给了西班牙,把东方给了葡萄牙。 亚历山大六世本名罗德里哥·迪波吉亚(Rodrigo de Borja),出生在西班牙瓦伦西亚①。假如教皇不是西班牙人,或许历史会被改写。亚历山大六世曾是一名受过正规训练的律师。后来,他的舅舅阿方索·德·博尔吉亚(Alfonso de Borja)成为教皇加里斯都三世,他便改姓为博尔吉亚。 亚历山大六世的族谱表明他是一个相当世俗的教宗。他曾是欧洲最富有和最具野心之人,后来拥有很多情妇和私生子,并将自己的精力和能力都消耗在情欲上。为了满足西班牙“天主教双王”斐迪南国王(King Ferdinand)和伊莎贝拉女王(Queen Isabella)对于瓜分世界的野心,亚历山大六世频频滥用职权。 1492年,来自热那亚的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为西班牙找到了一片新大陆。为了争夺这块新大陆的所有权,“天主教双王”一边设立了专门清洗犹太人和摩尔人的宗教裁判所,一边对教廷施压。“天主教双王”希望教皇站在他们这边,保护西班牙的既得利益。从当时的形势看,完全有理由相信罗马教廷会做出对他们有利的判决。 与此同时,一直与西班牙争夺世界贸易控制权的葡萄牙同样想争取这块新大陆的所有权,英格兰和法国也想从中分一杯奠。 世界分界线的诞生 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恳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将新大陆的所有权赋予西班牙。作为回应,亚历山大六世颁布教皇诏书,用一条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领土之间的分界线将世界划成两半。这条分界线从北极延伸到南极,位于当时鲜为人知的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1里格≈4英里,下同),在离北非海岸线不远的大西洋上。 1460年,热那亚航海家安东尼奥(Antonio)和巴托洛梅奥·达·诺利(Bartolomeo da Noli)在葡萄牙的资助下发现了佛得角。从那时起,佛得角群岛一直充当着葡萄牙奴隶贸易的前哨站。教皇诏书将分界以西的世界划给了西班牙,分界以东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 诏书还规定:假如西班牙或葡萄牙碰巧发现了一片由基督教统治者管辖的土地,那么两者都不能占有这块土地。然而,这一规定不但没有解决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的争端,反而激化了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它们争相挪动分界线,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它们为了争夺新大陆和控制世界贸易路线展开激烈的竞争。两国一直为分界线的位置争吵不休。最终,双方决定派出外交官,在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小镇托尔德西里亚斯会面,商定一个折中方案。 在托尔德西里亚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代表同意遵守教皇划分世界的构思,毕竟该构思看似同时保护了两国利益。与此同时,葡萄牙代表劝说西班牙代表将分界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也就是说,新的分界线①位于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格。按照现在的计算方式,它的位置大约在西经46度30分。 这条新的分界线在大西洋中间,大约在佛得角群岛和位于加勒比海的伊斯帕尼奥拉岛②之间,它给了葡萄牙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从水路进入非洲大陆。更重要的是,它让葡萄牙人得以占领新探寻到的巴西土地。但是两国关于分界线的争议拖延数年之久,因两国位置而对帝国提出的索偿要求也持续了多年。 150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去世。1506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继位后同意两国分界线的变更方案,《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reatyof Tordesillas)终于落地。这份条约是无数次妥协的结果,它所产生的问题远超它解决的问题。分界线的位置根本无法确定,因为当时的宇宙学家并不知道如何划定经度。即便是200年后,他们也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即该条约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条分界线是划分整个地球还是仅把西半球一分为二。 当时人们对海洋和陆地的地理位置知之甚少,纵然人们相信地球真的是圆的,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科学界也已同意这一观点,但是1494年的世界地图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地球大相径庭。他们将地理学与神话混为一谈,不仅对真实存在的大陆视而不见,而且大肆宣扬虚幻的大陆,他们绘制的世界地图也与实际严重不符。 在哥白尼之前,世人普遍认为地球是字宙的中心,包括太阳在内的其他圆形星球都在固定轨道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如果把这些轨道想象成一个鸟窝,地球就位于这个鸟窝的正中央。即便是最精细的地图,也让当时宇宙学的局限性显露无遗。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宇宙学属于专业学术领域,它侧重描述世界的形象,不仅要研究海洋和陆地,还要研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学家在大学里拥有崇高的地位,深受欧洲王室器重。 尽管许多宇宙学家都是技艺高超的数学家,但他们通常只专注于被认为是天文学分支的占星术,因此他们得到了那些既缺乏安全感又想在乱世寻求慰藉的统治者的青睐。然而这门学科的变化速度超出宇宙学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