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由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丛书秉持“让英雄伴随孩子成长”理念,培养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本书记述了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的陈嘉庚的故事。 陈嘉庚,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他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朽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作者简介 李秋沅,本名李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一级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木棉·流年》《木棉·离歌》《谜境·青鸟》《天青》《天目》《水花园》及作品集《茗香》等14部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上海好童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下南洋”的父亲 想当勇士的男孩 漂洋过海找父亲 返乡捐资初办学 多想插翅回故乡 平地建起一条街 商海启航的小船 独立创业偿父债 十八万粒橡胶籽 入盟晚晴园逐光 创办集美蚝厂 创办集美小学 种下人才的种子 创办厦门大学 屹立于海角的“南方之强” “集美学村”的由来 尽出家财以兴学 为抗日救国出力 统领南侨的领袖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招募南侨机工修公路 组织回国慰劳视察团 在重庆的精彩演讲 从嘉陵江到延河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深盼祖国团结一致对外 成为英勇的斗士 坚守新加坡 艰险的避难之途 走过死亡的幽谷 结束避难流亡的日子 合理合义合大众要求 见证新中国诞生 心系故乡,建设家乡 不为子孙留财产 尾声 序言 一八九○年,一位不到十 七岁的少年登上了从厦门驶 往南洋的海船。少年穿着长 衫,个子不高,蓄着长辫, 前额头发半剃,一副典型的 中国清朝男子的打扮。这是 他第二次登上远洋的大船, 上回他也上了远洋海船,而 后又舍不得母亲,没有走成 。这次,他已下定决心,必 须离开。海船启航的时刻终 于来临,少年看着海船划开 水道,远离渡口,眼前的水 域越来越宽,离海岸越来越 远,直至没入海天一片苍茫 之中。他的眼前已无海岸、 渡口,甚至连鸥鹭的影子也 都消逝了。眼前所见,唯有 茫茫一片大海,无边无际。 他要去大海那头的新加坡, 在那儿,有他的父亲——一 位他甚少谋面,却与他血脉 相连的至亲;那儿,有他未 知的、属于男子汉的世界— —一个他必须迅速褪下少年 的青涩,挺胸走入的成人世 界;那儿,有父亲为他谋划 好的远大前程。母亲不舍的 双眸,离别时与弟弟、妹妹 最后的拥抱,连同所挚爱的 故乡集美村社,都离他越来 越远了。他得放下这些令他 变得软弱的牵挂,一并抛开 少年的怯懦与犹豫,走进南 洋那个四季炎热的新天地。 从小在海边长大,自认 为熟悉大海的他,从未料到 ,在大海深处,他所熟悉的 大海居然有另外一副面孔— —涛声不再可亲,海浪不再 温柔。大洋深处波涛汹涌, 毫不怜惜地推搡着陷入海洋 腹地的船只。它涌起激浪, 拍打着船舷,船只犹如风中 飘零的孤叶,在浩瀚的大洋 之中剧烈晃荡。每一个出洋 的男子汉,都是在拿生命和 命运赌博。 少年历经多日风浪,眩 晕最严重之时,他一连五六 天吃不下东西。一八九○年 深秋,远洋航行的船只终于 在新加坡靠岸。 少年收拾起被大海折磨 了一个月的身子骨,打起精 神,背着行囊,走下远洋的 帆船。 新加坡——异乡的世界, 在他眼前展开。这儿的空气 带着海的潮腥味,让他想起 了故乡。这儿的人的面貌和 家乡人也都差不多,甚至也 说着他熟悉的闽南话。空气 中熟悉的气息和往来行人熟 悉的乡音,让初来乍到的他 稍稍松了口气。但这儿和集 美村社还是大不相同的,这 儿的街巷整洁,沟渠干净, 行人的打扮也都整齐体面, 不似故乡大社,村里的黄泥 土路上鸡鸭屎粪随处可见, 沟渠里垃圾成堆,污水恶臭 ,蚊虫滋生。村里人风里来 雨里去地劳作,平日里衣裳 破烂,身有污垢,也不那么 讲卫生,小孩子光着屁股打 赤脚在街上跑,都是见怪不 怪的情景。 热带冬日的阳光,暖洋 洋地洒在他的身上和脸上。 少年大步向前,走进这个终 年温暖,承纳四方投奔者的 城市。 走出闽南渔村的敦实少 年不曾想到,若干年后,他 将在这儿建立他的工商业王 国,继而服务社会,成为南 侨的商界翘楚和政治领袖。 他从这儿起步腾飞,兴实业 ,办教育,服务社会,走上 救国救民之路,实现他的远 大抱负,为他的国家、他的 民族成就一番伟业。 他,就是从闽南渔村集 美走出的中国华侨领袖陈嘉 庚。 导语 本书介绍的是从闽南渔村集美走出的中国华侨领袖陈嘉庚。 陈嘉庚从小聪明伶俐,明白事理。他少年时便离家下南洋,十七岁接管家里的米店、黄梨厂等生意。通过实践历练,他很快就能独立经营店铺,管理账目。他敢作敢为,敢为敢当。面对父亲欠下的巨额外债,他谨慎操持,严控支出,盘活资金。四年后,他不仅还清债务,还拥有了多处产业和流动资金,成了百万富翁。 陈嘉庚憧憬家给人足,深信教育兴国。他用自己积攒的资金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他选定校址,高薪聘教,源源不断地汇出巨款,甚至预支收入资助两所学校;在经济危机时,他卖掉私家别墅,向银行借贷给学校应急,每年筹集近三十万元维持学校的运行。 精彩页 “下南洋”的父亲 一八七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村社(现厦门市集美区)的颍川世泽堂。集美村社和厦门岛仅隔十余里。他出生时,父亲还在南洋,而在此后的十六年里,父亲也仅回乡三次。陈嘉庚的父亲陈缨杞,又名陈杞柏,早年离乡去南洋新加坡谋生。 “下南洋”是闽南人非常熟悉的一种谋生方式。宋朝初期,中国就开始施行海禁政策;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海禁更为严厉。一八四二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落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厦门为其中的通商港口之一。中国门户大开,鸦片与洋货涌入倾销,在列强的掠夺和腐朽清政府的统治下,中国国库亏空,民生艰难。福建厦门和周边农村地区日益凋敝,百姓不得不冒险出洋谋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有上百万华工下南洋谋生,这些华工大多来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民和渔民。 集美陈氏家族下南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陈嘉庚的曾祖父陈时赐那代人。陈时赐兄弟五人中,就已有人冒险坐上下南洋的海船,成了在新加坡最早扎根的陈氏血脉。陈嘉庚的祖父没有出洋,但到了陈嘉庚的父亲这辈,弟兄三人都相继出洋“打拼”。闽南语中的“打拼”有冒险、拼全力奋斗之意。闽南下南洋的汉子,自登上出洋的大帆船,即开始了一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冒险。海上航行一个月,他们随时有葬身大海的危险,即使上了岸,举目无亲、空有一身力气的他们,能否靠谋生活下来,也还是未知数。一代代的闽南汉子,就这样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用生命诠释着在异乡打拼的艰辛与不易。闽南的汉子在外打拼,在家乡的血脉却不能断。十九岁时,陈杞柏遵父命回乡成亲,娶了长辈为他挑选的妻子——集美孙厝社的孙秀妹。孙秀妹在村里的口碑极好,聪慧贤淑、温柔慈悲。陈杞柏新婚半年,便抛下妻子,远赴南洋。他得继续去南洋——成了家,他就得养家,得赚钱寄回家乡,负担秀妹和今后秀妹在家乡为他诞下的血脉的生活。他得更努力打拼,更不能松懈。 孙秀妹柔中带刚,和所有丈夫在南洋“打拼”的女子一样,她顺服命运的安排,生下陪伴自己的至亲骨肉,再用双手和爱将他们抚养长大。 陈嘉庚是孙秀妹的头生子,是最早陪伴在她身边、为她驱散孤寂的孩子。在家里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孙秀妹在陈嘉庚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柔情与爱。陈嘉庚亦深爱着母亲。虽然家里有陈杞柏的侨汇支持,但孙秀妹绝非只依赖丈夫而不劳作之人。勤劳的孙秀妹下田劳作时,陈嘉庚便陪伴在旁,帮着打柴,或同去坡上自家的田里种甘薯,或一起到滩涂海蛎堆养海蛎、挖海蛎。很小的时候,他也干不了什么活儿,多半是边玩边干。到了他七八岁时,干这些事就不再是玩耍了。父亲常年不在家,他早早懂得体贴母亲,知道父亲不在时,自己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男人,他得努力干活儿,为母亲和这个家流汗出力。 家里后来又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妹妹名唤陈仙女,比陈嘉庚小七岁,陈嘉庚很有大哥的模样,对小妹妹很好。陈嘉庚十五岁时,弟弟陈敬贤出生了。陈嘉庚此时已是半大的小伙子,他非常疼爱这个新出生的婴儿,每天都要抱弟弟几次。 集美颍川世泽堂陈家的三个孩子就这样陪伴在独自辛劳的母亲身旁。虽然父亲陈杞柏不在家乡,但陈嘉庚和母亲、弟弟妹妹在一起,日子依旧过得充满温馨而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