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九江评传/佛山历史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邓菀莛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朱九江,名次琦,清代广东南海人,世人尊称为“九江先生”,一代鸿儒。朱次琦总结中国传统学说,近宗朱熹、兼采阳明、远祧孔子,提出“学孔子之学,无汉学、无宋学也”主张。受业弟子梁耀枢、简朝亮、康有为等人,以及再传弟子梁启超、黄节、陈焕章、麦孟华、邓实等人,均来自南海九江及邻近地区。这一脉三代学人传承“学孔子之学”,形成独树一帜的“九江学说”。 作者简介 邓菀莛,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副主任。研究专长为儒家伦理思想、经学与文学关系、古典诗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九江朱氏,绵泽四朝,南海明珠,渊怀珠玉 一、朱氏传统:美矣世家乔木,洵兮南海明珠 二、九江朱氏家风:敦励勤俭,厚德传家 第二章 广东塾学,蓬勃发展,诗书为训,重德修礼 一、广东经济发展与书院教育勃兴 二、佛山书院概况与学塾发展 三、九江朱氏塾学的启蒙与引领 第三章 广府受学,亲近诸师,心无旁骛,求知问道 一、学海堂之学缘 二、羊城书院之学缘 三、越华书院之学缘 第四章 科举住原,志比金坚,心忧天下,兰质葱心 一、两次院试 二、四次乡试 三、三次北上会试 第五章 廉吏佳绩,当代朱子,三晋传芳,觉民行道 一、候职山西:虽游宦,如游学也 二、为官襄陵:煦民若子女,民亦爱之如爹 三、辞官归隐:寄斯巨者,宜在修学好古之儒 第六章 设帐九江,学子如云,示以门径,通达实学 一、入门途径:学孔子之学 二、治学旨归:实学达变 第七章 学归孔子,四行五学,修身要略,冰清襟怀 一、惇行孝弟 二、崇尚名节 三、变化气质 四、检摄威仪 第八章 观文体势,内蕴道心,润物无声,化人襟抱 一、复古与风雅 二、变通与实用 三、重情与清心 第九章 九江学说,传承流衍,学术救国,行与道俱 一、流变轨迹及其创变 二、传承特质及其典型 结语 杏坛遗芳,绵泽百年,学归孔子,求志达道 附录— 《清史稿·朱次琦传》 附录二 《朱次琦未完殿试卷》 附录三 朱次琦弟子略举 附录四 朱次琦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缘起 参考文献 序言 佛山——站在文明续谱的 桥头堡上 罗一星 假如把两千年来的岭南 历史文化比喻为一串人文项 链,那么在这串人文项链上 就有几颗耀眼的明珠,秦汉 时期的南越国文明、隋唐时 期的广州贡舶贸易、宋元时 期的珠玑巷南迁、明清时期 的佛山崛起和珠江三角洲的 开发、清代的广州中西贸易 、近代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都是既有地方特色也有全 国意义的“和璧隋珠”。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的谚语,浓缩了“佛山”之名 的渊源。据说东晋时有西域 僧到塔坡冈结茅讲经,不久 西还。唐贞观二年(628) ,乡人见塔坡冈夜放金光, 掘地得铜佛像三尊和圆顶石 碑一块,碑有联云:“胜地 骤开,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 ;莲花极顶,五百载后说法 起何人。”乡人十分诧异, 遂建塔崇奉,并因此名其乡 日“佛山”。唐宋时期,中国 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尤其 是北宋末年以来,建炎南渡 、元兵入主,大批的士民渡 岭南来。佛山也在此时形成 聚落,史称“乡之成聚相传 肇于汴宋”。明清时期佛山 迅速崛起,成为举世闻名的 “四大名镇”和“天下四聚”之 一,以出产精美的“广锅”而 誉满天下。时人“春风走马 满街红,打铁炉过接打铜” 的诗句,就是对佛山冶铁业 盛况的生动写照。佛山在制 造业上的成就和中心市场功 能,决定了她在中国城市发 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 佛山所具有的价值还不仅在 于此。佛山是明清时期因经 济因素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 ,不同于传统的郡县城市。 在其兴起发展的过程中,传 统社会结构与新兴经济因素 之间相互调适,兼容发展, 透射着理性之光。因此,研 究佛山都市化的过程与社会 结构的互动变迁,有助于我 们理解和把握传统中国城市 发展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 摒弃概念化的中国城市发展 形态的认知模式。此外,佛 山还集中了岭南传统社会的 各种文化现象,它们五色杂 陈,大放异彩,其典型性远 胜于广州,这又使研究佛山 的文化现象具有非同一般的 意义。 纵观佛山的历史地位和 文化价值,每一点都离不开 岭南独特地缘人文的滋养, 每一页都关联着中华悠久文 化的传承。如此既有结构性 因素又有精致性内容的文明 篇章,值得每一位热爱佛山 历史文化的人士投身书写、 共同编织。笔者在此仅发其 端要,以就教于方家。 佛山是“广佛周期”的双 主角之一 历史是时间和空间发展 次序的结合体。自17世纪初 至19世纪末,岭南区域出现 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高峰期— —广佛周期。在广佛周期存 在的时间内,以广州、佛山 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得到空间 的迅速布局和层级的系统发 展,其城市化的程度居全国 领先地位。广州、佛山两大 中心城市外贸和内贸互补功 能的发挥,使因地理和人文 环境差异而形成的岭南独特 的三种市镇空间结构整合为 一体。此时佛山扮演着双重 城市角色,既是岭南二元中 心市场体系的中心城市,承 担广货与北货宏大交流的商 贸枢纽;又是国内最大的综 合型民生日用品生产基地, 满足国内及海外的产品多样 性需求。从佛山运出的精美 广货及其丰厚利润,吸引了 十八省商人和四远来谋生的 手工业者。“走广”成为全国 商人的时髦行动和共同追求 。当时“汾江船满客匆匆, 若个西来若个东”的大规模 商品流转的盛况,常年不辍 。 在广佛周期,佛山商业 繁荣远胜于广州的情景见诸 中外史籍。法国传教士道塔 ·塔鲁塔鲁和道·冯塔耐,分 别于1701年和1703年到过 佛山,他们描述佛山是一个 约有100万人口的巨大聚落 ,并称佛山既没有城墙也没 有特别长官,在汾江河上的 大船有5000艘以上。康熙 时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记 载:“佛山镇……天下商贾 皆聚焉。烟火万家,百货骈 集,会城百不及一也。”《 南越游记》的作者陈徽言也 说:“俗称天下四大镇,粤 之佛山与焉。镇属南海,商 贾辐辏,百货汇集,夹岸楼 阁参差,绵亘数十里。南中 富饶繁会之区,无逾此者。 ”徐珂的《清稗类钞》也说 :佛山的“汾水旧槟榔街, 为最繁盛之区。商贾丛集, 阛阅殷厚,冲天招牌,较京 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 盈,省垣不及也”。清代到 佛山的徽州商人也记载:“ 佛山,居天下四镇之一,生 意比省城大。”这里说的“会 城”“省垣”“省城”均指广州 。在此举例说明清代佛山商 业规模比广州大的历史事实 ,并不是刻意夸大佛山的历 史地位,而是指出,佛山的 历史地位显然被长期低估, 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正确 评价。 只要对广州、佛山两个 市场的商品结构、商人组织 和市场网络进行比较研究, 就可知广州市场上各省运来 的货物绝大多数是清朝允许 出口的商品;各省运回的商 品更是清一色的洋货,这说 明广州商品与对外贸易相联 系。佛山市场上,洋货寥寥 ,广货(或称“南货”)充斥 ,生产用品和民生日用品占 主导地位,这表明佛山市场 的商品与国内、省内贸易相 联系。各省商人运来的“北 货”(或称外江货)在佛山 市场与广货大规模交流。佛 山林立的外省商人会馆和形 成的外省商人聚居区,都表 明佛山与广州 导语 本书为朱次琦——朱九江先生作专题评传。以朱次琦为代表的九江学说,提倡的学孔子之学和四行五学,将大我与小我、当下与理想、学术与政治、修身与立国相结合,对于对抗人类社会发展当中所出现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从中国传统智慧、传统德性角度,皆给予后人以启益。 精彩页 东汉的许慎于《说文解字》中释“史”字,称“记事者也”。史学家康尼尔·李德另外提出:“历史,是指记录下来的或未记录下来的对人类往昔经验的记忆。”人类文明史,除了知识的积累之外,还离不开对于道德的经营与品性的倡导。而道德与品性的修为,又离不开传统的浸润与培育——无论大传统、小传统,“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在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承传当中,“道德”一词,是为“道”与“德”的结合。其中之道,是总体义、根源义;至于德,乃为本性义、内具义,“道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德是实行原则而有所得,亦即道的实际体现”,故而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称。对于道德本体、价值、实施的讨论,历来也为中国文化及传统士人所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亦汗牛充栋、富于启发。《易》“益卦”爻辞即已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注就此日:“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亦即诚信惠心是用不着问的,人们报答我的德行,德就可以达到更大的发展。《诗·鲁颂·泮水》亦称:“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恒恒于征,狄彼东南。”此即知识开拓着一个人的眼界,德义滋润着一个人的心灵,做人要有恒德,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有可能遭遇凶事。因此,人们不能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也不能忽略对自我品质的修炼。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百家仍然非常重视知识传承与道德涵养。比如,老子称:“道生之,德畜之。”孔子谓:“志于道,据于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态度容色庄严,但是不以礼仪行世,就会产生劳倦之感;立身处事谨慎有度,但不以礼仪约之,就会容易胆怯;赴战场杀敌的勇猛,不以礼节规范,就会难免闯祸;作文说话直快而不以礼束之,则会变得尖酸刻薄。总之,一个人追求知识与智慧,讲求礼节与大道,就要敬诚、修德、慎独、克己,使个人的修养不断提升,由此不断成德成性。虽然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中国传统对个体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以礼和德为核心,对仁、义的培育和实施起重要作用。 南海九江,地处南疆,北负五岭,南临大海。相较中原而言,岭南开化得比较晚。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广东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不断提升,南海走出不少显赫一时的官宦人士,也诞生了一大批著名的当地宗族。他们建塾学、修家谱、立家训,教育本族童生,绵延功勋世德,不仅对家族后辈产生深刻影响,也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其中所产生的家学沉淀,又对本族文化的绵泽发展,起到基础性与根本性的导引。正如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谈及中国的士族文化时提出:“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陈先生亦强调:“夫土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家学,是在家族内部由父祖子孙世代相承的学业。家学及其族中礼法,影响着门风家业的承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塑造与启引作用。朱氏作为南海九江当地的望族,流泽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共历十数世代。其族人把讲礼、崇德放在修身处世的首位,以此绵泽一方。这既与中国儒学的传承与发展紧紧关联,又与涵养丰富的岭南文化直接相系。在家学传统的发扬光大、家业主张的推陈出新中,广东南海九江朱氏的扬厉宗功、才德馨香,孕育出晚清一代名儒巨硕:朱次琦——朱九江先生。朱次琦病逝之前,自焚论著,使后来学者难以深入研究。但他留存的论著当中,记载了不少朱氏族人、族学。本章介绍九江朱氏,尽量征引与朱次琦相关的文献材料,以尽可能对朱次琦及九江学说的形成与特征寻根溯源。另外,朱氏家学,对朱次琦产生实质性的深远影响,要尽可能还原朱次琦学说,也需要对其族人、族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朱氏传统:美矣世家乔木,洵兮南海明珠 清嘉庆十二年(1807)的八月,朱次琦出生于广东南海九江上沙里(今广东省佛山市九江镇下西太平村)。因此,朱次琦被人称为朱九江或九江先生。他创立的学说,亦被人传为九江学术和九江学派。 南海这一地名称谓,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秦朝设立了南海郡;隋开皇十年(590),另外设立南海县。当时的九江,为南海县管辖的一部分区域。到了北宋开宝五年(972),南海九江这一称谓,开始见于史料记载当中。而九江这一区域之所以得名,源自其地处西江下游九江大洋河段。 在唐代以前,南海九江的人口,仍然比较稀少,当地的土著居民,大多数是倚水而生、以渔为业。直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原人士由于政治纷争及避祸之需,携家带小,翻山越岭,大批南迁,自此与当地人杂居共处。南海九江的文化,也因为中原移民的大量南移及文化的直接带入,开始肇兴,其后有“九江丁共宋,有剩南雄种”之说。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一书亦有载述:“东粤之雄,莫先于穗石之岑也;南海之饶,莫过于禅山之浔也。”又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