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平洋大西洋(精)/黄蓓佳长篇小说典藏版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黄蓓佳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黄蓓佳女士全新原创的儿童长篇小说。
来自南京的荆棘鸟童声合唱团到爱尔兰参加一场世界级的儿童合唱比赛。在离开都柏林的前夕,一位年逾八十的老华侨找到团里的三个孩子,向他们展示了一枚原本在七十年前就打算送给好友的黄铜小号嘴。一个跨越时光的故事就此开启。
1946年,镇江丹阳城东南的一处大宅院里乐声缭绕,国立幼童音乐学校在此落户。身世复杂又沉默孤僻的男孩多来米因此与音乐结缘。一只二手的铜管小号、一间灰败破旧的小披屋、一曲《降B大调进行曲》,见证了乱世中深厚而赤诚的情谊。
作者简介
黄蓓佳,出生于江苏如皋。197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4年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夜夜狂欢》《新乱世佳人》《婚姻流程》《目光一样透明》《派克式左轮》《没有名字的身体》《所有的》《家人们》;中短篇作品集《在水边》《这一瞬间如此辉煌》《请和我同行》《藤之舞》《玫瑰房间》《危险游戏》《忧伤的五月》《爱某个人就让他自由》《珞珈路》;散文随笔集《窗口风景》《生命激荡的印痕》《玻璃后面的花朵》《片断》《地图上的行走者》等。
主要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长篇《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宝贝》《遥远的风铃》《艾晚的水仙球》《余宝的世界》《童眸》等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华侨爷爷的神奇小号嘴
第二章 师出有名和猎犬三人组
第三章 来自爱尔兰的邮件(一)
第四章 烈日,梧桐树,冰饮
第五章 来自爱尔兰的邮件(二)
第六章 去丹阳,像猎犬一样行动
第七章 来自爱尔兰的邮件(三)
第八章 神奇又强大的朋友圈
第九章 来自爱尔兰的邮件(四)
第十章 如果同意,发鲜花三束
第十一章 来自爱尔兰的邮件(五)
第十二章 理解一个不同的世界
第十三章 来自爱尔兰的邮件(六)
第十四章 那些美好的瞬间
第十五章 来自爱尔兰的邮件(七)
第十六章 一个人,一辈子
第十七章 从爱尔兰来的最后一封信
第十八章 长路浩浩荡荡,万事皆有可能
后记 那些遥远时空中的故事胶囊
序言
抡?头的人
曾经,在一天夜里,我
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
我住在少年时代住过的
简易平房中,乡村教室那样
的平房,长长的一排,有带
檐的走廊,墙和地面的色调
灰暗沉闷。梦中无风无雨,
却莫名地有一种阴冷的瑟缩
。我接到我母亲的电话,要
我把她的存折找出来,送去
给她。实际上,在现实当中
,我母亲还活着的时候,只
要出远门一个月以上,存折
之类都是放在我这儿的,我
家里有一只小小的保险箱,
比较可靠。在那个奇怪的梦
境中却不是这样,我的存折
、我母亲的存折、我所有重
要的文件都莫名其妙地藏在
平房走廊下的麦地里,在那
些茂密生长的麦苗下面,和
庄稼的根须缠连在一起,成
为土地的一部分。我接到电
话之后,就找了一把铁锹,
到麦地里挖存折。天色灰蒙
,四野无人,世界无声。我
走到埋藏我母亲存折的地点
,翻开麦苗,没有发现我要
找的东西。继续深挖,还是
没有。我愣住了,怀疑是不
是我的记忆有误。于是我试
着寻找出我自己的存折,我
的那些银行卡、国库券、股
票交易卡、房产证、学位证
书、职称资格证书……我把
教室面积那么大的麦地翻了
个遍,绿茵茵的麦苗被我倒
腾得枝残叶碎,但是所有要
找的东西都不见踪影。它们
像渗入泥土的空气,像麦地
追施的肥水,像土壤中的化
学元素,就那么在我的脚底
下倏忽而去。
我站着,在一片残败的
麦苗当中。我心跳如鼓,汗
流如水,又口干舌燥。我试
图喊叫,用喊声把我的惊恐
传递出去,却是用尽力气也
喊不出声音。我清楚地体验
到一种濒死感,灭顶之灾降
临时候的绝望。
我把我的宝物丢失了。
我把宝物丢失在故乡,
我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地方。
所以,如梦中所示,我
这么多年的写作,归根到底
是一种寻找,寻找故乡,寻
找童年,寻找心里秘藏的珍
宝。我像一个抡着镬头的农
人,不停息地挖呀挖,一个
土坑接着一个土坑,不断地
希望,又不断地失望,五十
年里周而复始。
是的,我已经写作五十
年了。五十年里我写出来的
一部部作品,如同挖出来的
那些土坑,高低排列,参差
裸露,暴晒在阳光之下,在
读者的面前,暗自羞惭它们
的粗粝和浅陋。
五十年前,我读高二,
学校举办征文比赛,身为语
文老师的父亲督促并指导我
写了一篇五千字的作文参赛
,班主任大为赏识,在我的
作文本上一口气打上了98个
“红双圈”。一年之后,这篇
作文神奇地转到上海文艺出
版社的老编辑手中,并发表
于《朝霞》创刊号。从那之
后,我在插队务农的闲暇时
光里,磕磕绊绊向文学迈步

还记得我处女作的篇名
叫“补考”。我是中学生,写
的也是中学生活,按今天的
文学分类,应该属于儿童文
学范畴的习作吧?所以,五
十年之后回头来看,我的确
是从儿童文学开始起步的。
最初的十年,农村插队
,进北大读书,毕业分配到
政府机关工作,人在动荡迁
徙中,思想也是飘忽游移的
。我写成人文学作品,也写
儿童文学作品,东一榔头西
一棒,就好像抡着镬头四面
八方胡乱地挖,觉得哪里有
感觉,想都不太想,一镬头
便下去,全国各地的文学刊
物上,遍地都是我留下的深
深浅浅的坑。
也亏得那时的创作环境
好,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
才”。前几日南京市琅琊路
小学的周益民老师转给我一
页《儿童文学选刊》创刊号
目录,目录上选中的儿童小
说一共十篇,其中我的名字
居然紧挨着出现两次,是《
阿兔》和《小船,小船》。
若放在今天,怎么着也要分
成两期再发吧?还记得八十
年代有一次,我翻《小说选
刊》后面的篇名汇总,数了
一下,我的名字在那个月的
各地刊物上出现了六次,也
就是说,那个月我总共发表
了六个中短篇,实在是匪夷
所思。
感谢当年那些年长的编
辑们,他们欣赏了我,包容
了我,也鼓舞了我。没有他
们那一封接一封热情的催稿
信,我也许就收了镬头去干
另外的活儿了。在那个时代
里,万物待兴,意气风发,
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
,想走的、可以走的路实在
有太多太多条了啊。
1984年,我从政府机关
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当专
业作家。那一年我不满三十
岁。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
和思考,有许许多多澎湃的
激情要述说和喷发,感觉儿
童文学不足以承载我对这个
世界的渴慕和爱恋,于是在
之后将近十五年的时间里,
我放弃了一块园地,弓腰曲
背地去耕耘另一块园地。我
写了几百万字的成人文学作
品,长篇小说、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散文,甚至剧本
,除了诗歌没有尝试,其余
都过过瘾了。如果不是一个
偶然的契机,可能我这辈子
跟儿童文学就再无交集。
因缘在我的女儿身上,
1996年,她小学毕业考初
中,我陪着她经历了整整一
个学期的升学大战。战罢舔
伤,心里涌出很多感慨。到
单位聊天,发现同龄人中居
然个个都有这样的伤痛。谈
到愤慨时,单位同事就怂恿
我写一本书,写出家长和孩
子在教育问题上的困境。我
那时候也算年轻气盛吧,心
高耳朵软,经不起别人撺掇
,回到家中,连必要的准备
导语
来自南京的荆棘鸟童声合唱团到爱尔兰参加一场世界级的儿童合唱比赛。在离开都柏林的前夕,一位年逾八十的老华侨找到团里的三个孩子,向他们展示了一枚黄铜小号嘴。一个跨越时光的故事就此开启……
作品双线并行,以复调的形式,在“现在-过去”两种时空自由切换,打捞起一段令人泪目的“音乐神童”成长片段。作家以老华侨万里寻友为引线,将艺术之美、家国之爱、历史真实、人物命运巧妙勾连,在举重若轻间奉献出又一部文学佳作。
后记
那些遥远时空中的故事
胶囊
细究起来,《太平洋,
大西洋》这个故事的起因,
要早于《野蜂飞舞》,虽然
两本书在历史背景的设置上
,有某种传续。读这个故事
的人,你可以先读一读《野
蜂飞舞》,你可以把它看作
是《野蜂飞舞》的续篇,或
者什么。总之,大时代是差
不多的,大背景也是差不多
的,不同的是那个时代中发
生的事和只能出现在那个时
代中的人。
关于七八十年前的幼童
音乐学校,确有其事。几乎
是在我的手机刚刚开通微信
功能不久,我就在手机里读
到过一篇相关的研究文章(
如此看来,碎片化的阅读有
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文章
很短,千余字,最多两千字
。我读完的第一时间,感觉
有用,立刻存进手机里的“
收藏”一栏。
之后好多年,这段史料
一直在我心里养着,时不时
地会想起来,时不时地会在
心里憧憬一下,如果写成小
说,会是什么模样。
之前我曾经说过,我喜
欢时不时地在心里“养”一篇
小说:将一个突然而至的念
头沉在心里,五年,十年,
直至蚌病成珠。作家写作要
靠灵感,而灵感又往往是靠
不住的东西。瞬间激动了你
的事情,如果过一段漫长时
间你还是念念不忘,那才值
得你去打理它,盘玩它,把
你的心血和时间花上去,让
它脱颖而出,闪闪发光。
幼童音乐学校的故事,
我喜欢,也惦念,但是好几
年中一直寻找不到入口处。
我要如何处理这个题材,才
能写出新意,写得让孩子们
一读就不能放手?
踟蹰当中,先写完了一
部沉重的《野蜂飞舞》,又
写完了一部轻盈的《奔跑的
岱二牛》。在这两本之前,
甚至还有一本《童眸》完成
在先。
音乐学校的故事似乎难
产了。可参考的资料太少。
还有,关于音乐,我不是一
个内行,潜意识里也有敬畏
之感,怕亵渎了那个时代里
可敬的先生们和可爱的孩子
们,不敢贸贸然下手。
直至去年,两件似乎是
完全不相干的事,助我找到
了故事的切入点。
第一件,我的一个亲戚
,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中学音
乐老师,很多年里她一直致
力于“童声合唱”这项事业,
带着她的那帮合唱队员们参
加国内国外各种比赛,获奖
多多。在我的这个小说题材
陷入黑暗时,我得到了她的
合唱团在荷兰又获金奖的消
息。蓦然之间,迷雾散开,
我看到了眼前的光亮。
第二件,在一切基本就
绪,独独差一点悬疑要素的
时候,在我苦思冥想要如何
把小说中的诸多情节天衣无
缝地编织到一起的时候,我
读到了老编辑张昌华先生的
一篇小文章,讲述他如何登
报帮老友寻找故人的趣事。
当然,登报这个行为在今天
已经是过去时了,现代通信
技术让“寻人”这件事有了更
多的表现手段,然而小说情
节的联想和触发不就是这么
来的吗?
在此要郑重感谢可敬的
音乐老师和可爱的老顽童一
样的昌华先生。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故
事原型和人物原型,一切都
开始融合、发酵、成形。昨
天和今天,历史和现在,太
平洋和大西洋,从前的讲述
和正在发生的寻找……我选
择了这样一种时空交错的方
式,把一段难忘的历史呈现
给孩子们。
跟《野蜂飞舞》有一点
点相似:故事的讲述者都是
一个垂老之人。不同之处是
,《野蜂飞舞》纯粹讲述了
一个过去的故事,而《太平
洋,大西洋》更加丰富,它
以复调的形式,在两种时间
、两个空间之间来回切换,
以一个“侦探小说”的外壳,
通过猎犬三人组中三个孩子
的寻寻觅觅,加上网名为“
福尔摩斯我师傅”这个神秘
女性的意外插手,打捞起了
一段令人泪目的“音乐神童”
的成长片段。轻盈时尚的现
代元素,勾连了沉重悲悯的
历史遗案,这样的结构设计
,也是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
在阅读这个故事时,有更好
的代入感,也有一段更宽敞
的历史入口,方便他们走进
去时感觉道路平坦,无阻无
碍。
毕竟,能够吸引孩子全
身心投入阅读的小说,才是
好的儿童文学。
每个作家,一辈子的写
作,都是奢望自己能够写透
这个世界。事实上,世界太
宽广也太丰富,而我们的大
脑、灵魂、胸怀、笔力都远
远不够。那些遗留在遥远时
空中的故事胶囊,每拿起一
颗,“啪”的一声挤破,都会
进出璀璨又耀目的精华,熏
陶和滋养我们,亲近和吸引
我们,永无止境。
也因此,我们是无法写
透这个世界的啊!
黄蓓佳
2021年3月
精彩页
第一章华侨爷爷的神奇小号嘴
浓烈的咖啡香伴着一股甜腻诱人的烘烤面包味,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这家公共图书馆的一楼大厅弥漫和萦绕,弄得正在列队进人大厅的孩子们心神不宁,吸着鼻子东张西望。
甘小田控制不住地打了个喷嚏,赶快用手捂住口鼻,对身边的伙伴小声解释:“实在太香了,幸福得要昏过去了!”
走在她身后的瘦精精的丰子悦赶快俯身,伸出一只细胳膊,做出迎接的样子:“来吧来吧甘小田,你要倒往我这儿倒,我负责急救。”
甘小田扭过头,笑嘻嘻地说:“你这小身板,不怕被砸散?”
丰子悦豪情万丈地拍一下胸口:“四两拨千斤!”
甘小田很不屑地撇一下嘴:“又用错成语啦。”
丰子悦耸一耸肩,不在乎地说:“那就换一个,麻雀虽小……噢,好像也不对哈?”
走在丰子悦旁边的林栋扯了一下他的衣服,小声而严肃地制止他:“别闹了,公共场所,还是在国外,注意点形象。”
丰子悦吐了一下舌头,瞬间换上一副正经面孔,昂首挺胸地,紧跟上前面的队伍。
这群欢乐好奇的孩子来自中国南京的荆棘鸟童声合唱团。暑假中,他们的团队有幸接到爱尔兰国际儿童合唱节的邀请,由指导老师温凌云带队,万里迢迢地奔赴大西洋边的城市都柏林,从初赛到复赛,又到决赛,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支童声合唱队伍中脱颖而出,把一枚亮闪闪的银奖收入囊中。此时此刻,也是在合唱节组委会的安排下,他们要在都柏林的这家图书馆完成一次“快闪”演出。据说,同一时间里,小小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将有十来个文化场馆和机场、火车站的大厅,迎来这些有着美妙歌喉的孩子们的精彩表演。
都柏林这家图书馆面积不大,是一个古老而有尊严的建筑。中间一个圆形大厅,高,气派,人站过去,一抬头能看到屋顶穹隆处巨大的彩色玻璃的天窗。如果再低头,脚下踩着的是一圈又一圈精致繁复的古典式拼花大理石,米色,赭红,土黄,夹杂少许的深褐,色彩和谐又华丽。大概是几百年中人来人往走得多了吧,石面已经有些许磨损,镶拼图案的某些细节也变得漫漶不清。接着往四面看,环绕大厅的是一圈敞开式围廊,双层,被粗大的木质廊柱隔成无数房间,有点像电影里歌剧院的包厢。只不过包厢里放置的不是丝绒座椅,而是黑沉沉的不知是什么木料做成的巨大长条书桌,沿着桌边又摆着两排同样古旧的木椅。所有房间的贴墙处,窄成横条的彩色玻璃窗以下,是站立的肃穆到让人起敬的高大玻璃书柜,柜里的书籍一律硬壳精装,书名烫金,华美而沉郁。每隔几排书柜,便挂有一张长长的木梯,想来是方便人们爬到高处取书的吧。楼上楼下,一张又一张长条桌边,都三三两两坐着人,年老的,年轻的,长发披肩的,满脸胡须的,西装革履的,毛衣便装的,人人手里一册书,有的旁边还另放一摞,旁若无人地埋头翻阅,完全沉浸其中。
甘小田有点钦佩地想,都柏林的读书气氛很浓啊,在南京图书馆的阅览室,能够安安静静坐着翻阅大书的人,好像没有这么多。
出面接待他们的图书馆的资深馆长是一位满头银发、体面端庄的老太太,高大,化着恰到好处的妆容,穿一条碎花连衣裙,脖子上戴着细细的珍珠项链。她轻手轻脚地带他们参观,从一排排的书柜前走过去。她小声地通过翻译介绍说,图书馆始建于十八世纪,历经两百五十年,馆内有很多珍贵藏本,叶芝和乔伊斯都曾经光临过,在此读书和写作。
“叶芝是谁?”甘小田在喉咙里嘀咕,并没有具体询问对象。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