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首版面世以来,《孤独症育儿百科:1001个教学养育妙招(第2版)》就一直在孤独症圈内备受推崇,获得了《学习杂志》教师选择奖。现在,作为它的增补版,埃伦和韦罗妮卡在这《孤独症育儿百科(第2版)》里给家长和教育者们带来了1800多条建议,有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实用小提示,也有极具启发意义的忠告,更多的还是基础的教学策略。
原版中的方法行之有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一版则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600多条建议,不仅拓展了首版的覆盖面,比如,谈及与大龄孩子相关的调整性措施、探讨阿斯伯格综合征学生的特殊困境,更大大充实了原有的方法内容,让你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或学生成功应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
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在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和能力方面干差万别,但你总能在《孤独症育儿百科(第2版)》中快速找到你要的答案和方法,解决你要解决的问题。
孤独症相关的出版物都不便宜,而且往往专书专论,读者能吸取的要点很有限,但在《孤独症育儿百科(第2版)》里,埃伦和韦罗妮卡不仅吸纳了大量专家的意见,还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与判断糅合其中,更呈现以幽默的文风。这样的顶配组合,不知为你省下多少时间、多少金钱!
《孤独症育儿百科(第2版)》中,1001个教学养育妙招:
荣获美国妈妈选择奖、独立出版银奖、《学习杂志》教师选择奖
天宝·格兰丁博士(Temple Grandin,Ph.D.)作序
修订增补版——新增600多条建议!
如果孩子说:“我不行。”请告诉他:“你行的。我在这里帮你,我有很多好主意。我们一起来试试,总有一个方法能行。”
埃伦·诺特波姆(Ellen Notbohm),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的金奖(Gold Medal)和大奖(Grand Prize)得主,其中有四本都是关于孤独症的畅销书。她的经典著作——《孤独症孩子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Ten Things Every Child with Autism Wishes You Knew),用通俗易懂、带有温和幽默感的语言揭开了孤独症的神秘面纱,十多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三版,全世界有超过25种的语言版本。埃伦的网站每个月都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访问者。
除了关于孤独症的书籍和广受赞誉的历史小说——《星光下的河流》(The River by Starlight),埃伦的文章和帖子出现在各大洲的主要出版物上,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从历史到棒球,再到写作和社区事务,吸引了众多读者。她曾担任公共电台主持人、交响乐队管理员以及少年棒球联盟主裁判(Little League Head Umpire)。想要了解埃伦的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ellennotbohm.com。
韦罗妮卡·齐斯克(Veronica Zysk),于1991年作为美国孤独症协会(Autism Society of America)的执行董事开始了她在孤独症领域的事业。后来,她加入了知名的出版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书籍的出版社——Future Horizons,并在1999年带头创办了全国性(获奖)ASD杂志——《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文摘》(Autism Asperger's Digest),她管理该杂志长达12年。2011年,韦罗妮卡加入Think Social Publishing,Inc.,担任产品开发和知识产权高级总监,从而拓宽了她在社交情感学习方面的视野。直到2020年3月,她才从全职工作中退休。除了这本与埃伦的合著作品,韦罗妮卡还与其他著名作者合著、撰写和编辑了大量ASD书籍,包括《早期干预与孤独症》(Early Intervention & Autism,与詹姆斯·鲍尔,Ed.D.,BCBA合作)、《我心看世界》(The Way I See It,与天宝·格兰丁合作)、《社交潜规则》(Unwritten Rule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与天宝·格兰丁和肖恩·巴伦合作)、《“我偏不!”:儿童积极行为改变的主动策略》(You Can't Make Me: Pro-active Strateges for Positive Behavior Change in Children,与詹姆斯·鲍尔合作)、《礼貌很重要!》(Manners Matter!),等等。
《孤独症育儿百科(第2版)》:
韦罗妮卡担任《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文摘》执行主编已经十年了。与家长、专业人士、孤独症及阿斯伯格综合征成人进行沟通对话是她这些年的日常工作之一。这样的密切接触,让她对有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个体以及没有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个体有了自己的体察和感悟。她还以和他们合作的方式,在杂志上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文章(由她经手的这类文章总数足以万计),将他们的声音扩散到了整个孤独症社会。
孤独症社会最让韦罗妮卡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的千人千面、万人万相,没有“唯一”的方法和意见。虽然共同承受了孤独症的命运,但大家的想法如此多元。这让她很想探个究竟。谈到她自己对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看法,她认为她的思维比较灵活,不那么死板。
换位思考,灵活思维,是孤独症儿童打开适应社会之门的钥匙,让他们得以接触各种社会性习俗,正是这些习俗将我们所有人密切联系到一起,组成了各种无形的社会结构。我们大部分人每天早上醒来时,都不必思考怎样以社会化的方式思维和行动、让自己更加合群。(但韦罗妮卡说,很多人倒真的应该多反思一下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性意识会跟我们一同醒来,它始终“在线”,随时可用。
但孤独症儿童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却天生缺乏与之相应的社会导航系统,缺乏社会性理解的神经网络,他们很容易在社交世界中迷失方向,迷失后也很难修正航向。而在这个靠社会本能建立起来的世界里,本能地获得了社会性能力的家长和老师,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本能,整个教学大环境也都要求孩子适应周围的世界。
但对于感受不到社会连接的孩子,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对于所有感受和事件,无论快乐、痛苦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情感,孩子都淡漠而疏离,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般人会觉得,不懂就问哪,孩子如果不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完全可以向父母或兄弟姐妹求教。可是,很多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真的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大脑的社会性信息处理网络中天生缺乏承载这一功能的神经连接。要知道,孤独症孩子的知识库完全是建立在自身经验基础之上的:美好的经验被刻上“美好”的标签,希望以后会再次发生;不好的经验则被盖上“红色警报”的大印,将来遇上了,有多远躲多远。
所以,我们需要变换自己想问题的角度,承认并接受孩子与众不同的社会性思维,那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所在;同时,我们也教他们理解他人的角度和立场。这样,我们才能扫除他们思维的“盲区”,让他们的社会性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从而掌握更多的社交技能,顺利地交上朋友、适应学校生活,将来找到工作、好好谈恋爱。
过去人们曾认为,“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同时也存在“智力障碍”。短短数十年,我们的认识已经进步了许多,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有些孤独症谱系儿童的认知性智力甚至接近于天才水平。但智商高低从来不能反映儿童真实的能力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良好的社交技能比高智商或优异的学习成绩更容易导向成功。缺乏社交技能的人更容易丢掉工作、孤立于人群。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倡导重视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无论在哪个教学领域,都要将它摆到与认知性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
帮助儿童理解并学习社会性技能,不是读一《孤独症育儿百科(第2版)》、上一个培训班、参加一个学习小组就能实现的。社会性技能也是生活技能,它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和不断重复,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顺应能力——任何时候,即使没有答案也不急不躁,愿意与孩子一起去探究有助于促进社会化和社会性连接的各种想法、感受、动机和欲望。韦罗妮卡认为,教孩子或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与我们理解孤独症行为的过程如出一辙。我们同样需要先进行自我反省,理解我们自己的社会性本质,看清自己内心的各种成见和想当然。这样严肃而持续的自我审视非常磨人,需要相当的胆识和自我接纳度,成人、儿童都没有例外。
教谱系儿童如何社会化地思考和行动、如何让自己更加合群,几乎没有定规可循。问题永远多如牛毛,方法却总是捉襟见肘。但是,那些敢于直面不确定性、对未知孜孜以求、愿意通过认真探索寻找答案的人,会发现这是一趟有趣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