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汪曾祺经典作品选(彩色版名师赏读版)/文学名家作品精选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汪曾祺 |
出版社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汪曾祺的经典作品,如《端午的鸭蛋》《豆汁儿》《栗子》《胡同文化》《湘行二记》《北京的秋花》等,其作品没有结构的特意安排和精心设计,有的多是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和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赏析文章写作手法、讨论文章主旨内容等方面对学生阅读进行辅助,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多样的插件让学生从文学大师的文章中学会表达、学会阅读、学会写作,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第一章五味 端午的鸭蛋 豆汁儿 炒米和焦屑 咸菜茨菰汤 萝卜 栗子 昆明菜 五味 第二章 旅行杂记 胡同文化 天山行色 湘行二记 菏泽游记 隆中游记 兵马俑的个性 第三章 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葡萄月令 花园 夏天的昆虫 腊梅花 紫薇 北京的秋花 第四章 人间风景 翠湖心影 冬天 夏天 淡淡秋光 我的读后感 序言 汪曾棋(1920-1997), 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国当代 著名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 文闻名,被誉为“抒情的人 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 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 大夫”,他本人也自称是“中 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 同时,汪曾祺对戏曲以及民 间文艺也研究颇深。 1939年,十九岁的汪曾 祺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 学系,师从沈从文,并在沈 从文的指导下进行文学作品 的创作,入学次年,即发表 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 复仇》等。此后,汪曾祺相 继发表了小说集《邂逅集》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 记事》,散文集《逝水》《 蒲桥集》,等等。 汪曾祺是一位深受中国 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在创 作上,汪曾祺主张回到现实 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 纯真、自然的情感。与之对 应,他的小说大都取材民情 风俗、日常生活,其语言自 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 ;意境优雅、唯美。汪曾祺 的散文别具一格,其主要内 容是刻画民俗、民风,字里 行间蕴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 的深切情感。他曾这样说过 :“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 作的抒情诗,它反映了一个 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 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汪 曾祺这种风格的作品,对乡 土文学、寻根文学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在本书编选的作品当中 ,我们能够看到汪曾祺十分 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才能 ——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们 感受到那种追求文化之美的 极致精神,小到一碗“豆汁 儿”“咸菜茨菰汤”,大到“胡 同文化”“人间草木”,都极 具美感。他曾这样评价自己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 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 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 时候都需要的。”他又自信 地说:“我非常重视语言, 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 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 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从 这些自我评价当中,我们能 够看出汪曾祺有着自成一体 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可 以说,带着“和谐”“美”“语 言”等标签来阅读本书,你 会对汪曾祺的作品理解得更 为深刻,会更为贴近他的创 作意图,也更能学习到许多 对自己有切身益处的写作技 巧。 导语 走近文学大师,聆听大师的真知灼见,享受阅读的饕餮盛宴。 赏读名家经典,感悟文字的点滴精彩,体会人生的百味杂陈。 带着“和谐”“美”“语言”等标签来阅读本书,你会对汪曾祺的作品理解得更为深刻,会更为贴近他的创作意图,也更能学习到许多对自己有切身益处的写作技巧。 精彩页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是出了名的。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赏析 江苏省高邮市是作者的故乡,是一座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城市。1981年10月,六十多岁的汪曾祺回乡访问,写下了这篇极富地方特色的回忆性散文。 本文重点描写故乡的鸭蛋,通过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引入鸭蛋这个特产,随后介绍咸鸭蛋的特点、吃法等。 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写作视角的转换,以及短句的运用。在介绍端午的习俗、高邮的咸鸭蛋时,作者使用的是成年人的视角,语气如同一位长者与读者拉着家常,如“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还不就是个鸭蛋”“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通俗自然地把丰富多彩的习俗及家乡特产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而在介绍儿童端午吃鸭蛋的时候,则转换成儿童的视角来写,对童年的回忆成了主要部分,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