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评奖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丛书
分类
作者 任东华//陈娟//文玲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著作立足于社会转型、文学价值评估和理论创新等角度,以1978~2019年文学评奖(包括网络文学评奖)为基础,以新时期文学经典化为主导,形成研究的“三步走”:首先,理论探析文学评奖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复杂关系及相互影响,明确文学评奖主要对新时期文学经典化起着促进作用,以及新时期文学经典化也会对文学评奖产生“反馈”。从而宏观地探讨文学评奖在促进文学经典化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想法与设计,又是如何建构的,呈现为什么样的类型或模式?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的逻辑关系、曲折过程与未来图景。其次,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评奖(茅盾文学奖)、“非获奖作品”(没有获得过标志性奖励之作品)、典型的网络文学奖励形式及其实践为对象,客观、辩证和实事求是地考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的方法、路径、指标、效果和模式及其代价,并以代表性案例进行佐证。其三,以《平凡的世界》《活动变人形》《第一次亲密接触》为对象,以特色化、科学化、世界化为参照及指导方向,通过对三部作品辩证地剖析,案例地梳理和总结文学评奖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实践成效,勇敢地面对各种难题与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开启和推进文学评奖学的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
陈娟,文学博士、副教授。担任过南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出版学术专著《张爱玲与英国文学》。在《新文学史料》,《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学报》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8项省厅级课题。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之诉求
第一节 文学评奖的意图及其发生
第二节 文学评奖之效应及其经验形成
第三节 文学评奖对文学经典化之想象及其预设
第二章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之建构
第一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的建构形式
第二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的建构特点
第三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的建构效果
第三章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之实践
第一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之实践模式
第二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之实践主体
第三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之实践策略
第四节 文学评奖与文学经典化之实践效果
中编
第四章 茅盾文学奖与文学经典化之示范及其反思
第一节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经典化成就
第二节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经典化历史经验
第三节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经典化价值建构与视域规限
第五章 “非获奖作品”与文学经典化之探索及其突围
第一节 “非获奖作品”与文学经典化之探索
第二节 “非获奖作品”对文学经典化之突围
第三节 “非获奖作品”与文学经典化之省思
第六章 网络文学奖助方式与文学经典化之变革、转型及建构
第一节 网络文学奖助方式与文学经典化之变革
第二节 网络文学奖助方式与文学经典化之转型
第三节 网络文学奖助方式与文学经典化之建构
下编
第七章 《平凡的世界》:文学经典化之路径、方式与指向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与文学经典化之路径
第二节 《平凡的世界》与文学经典化之方式
第三节 《平凡的世界》与文学经典化之指向
第八章 《活动变人形》:文学经典化之场域、动力与再确认
第一节 《活动变人形》与文学经典化之场域
第二节 《活动变人形》与文学经典化之动力
第三节 《活动变人形》与文学经典化之再确认
第九章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文学经典化之传播、技术与厘定
第一节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文学经典化之传播
第二节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文学经典化之技术
第三节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文学经典化之厘定
后记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已经70多年,也就是说,
我们通常所说的“当代文
学”已经存在了将近四分
之三个世纪的时间。对于
当代文学的成就,文学界
和学术界都存在着较大的
争议。有学者认为中国当
代文学的创作水准已经处
于世界文学前列,并因此
有人提出当代文学也应该
有自己的“鲁郭茅巴老曹”
。当然,也有对当代文学
评价不高的看法。
我们以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对当代文学
成就存有不同看法很正常
,只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
其中的优秀作品展开深入
系统的研究工作。我们主
编这套书的目的就在于此
。这套丛书被命名为“经
典研究”,是因为我们不
是试图全面系统地展开对
当代文学创作的研究,而
是重点研究其中的代表性
作家作品,在一个较高的
高度上展示中国当代文学
的价值和方向。因为文学
经典是一个时期文学中的
最优秀部分,无论从文学
史角度还是从文化建设角
度,它都有特别重要的价
值。它是确定文学史的排
列秩序、思想艺术水准和
学术品格的重要保证,并
因此对该时期的文学发展
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
于文学学术研究的深入推
进,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
文化素质,文学经典也有
重要的意义。
也许有人不赞同使用“
当代文学经典”这个词,
这是因为我们很多人习惯
于在接受了漫长文学史检
验的前提下来理解“经典”
这个概念。但其实,在现
代文化背景下,对“经典”
的理解可以持更开放的认
识态度。正如马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中对现代社
会的概括:“一切坚固的
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
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习
见正在改变,很多传统正
在遭遇挑战。包括许多文
学经典,在各种解构主义
思潮的冲击下,其身上原
有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滑
落。与此同时,一些新的
作品改变了以往的卑微地
位,获得了新的评价,成
为新的经典。
这一点,西方文学是
如此,中国文学也是如此
,对于刚刚度过一个世纪
诞辰的中国新文学来说自
然更是如此。中国现代文
学30年中,曾经高不可攀
、令人仰视的经典作家“
鲁郭茅巴老曹”,在近年
来就遭遇到了学术界的巨
大挑战。而沈从文、张爱
玲、金庸、钱锺书等曾经
被贬斥的作家,在近年来
获得的赞誉已经绝不少于
那些传统经典作家。当然
,我们这里无意于探讨这
些作家的经典地位,我们
只是想说明“文学经典”并
不是一个完全稳定不变的
概念,而是始终处在发展
和流动之中。
所以,尽管当代文学
还只有四分之三个世纪的
生命,但并不妨碍我们使
用“经典”来指代其中的优
秀作品。事实上,我们也
不是从绝对的、永恒意义
上确认当代文学的文学经
典,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
,从动态的进行时中确认
相对的,甚至是有局限性
的当代文学经典。换句话
说,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
究,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化
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是
在以自己的方式甄选、推
举真正的经典作品,帮助
文学史进行优胜劣汰,让
那些经典之作汇入文学史
的河流之中。而且,当代
文学经典具有当代文学的
独特性,它是中国古代的
“大传统”和五四以来的现
代文学“新传统”双重滋养
的产物,具有传统文化与
现代精神相融合的独特个
性,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独特政治、文化有着非
常密切的关系。在今天,
凝练、确认与阐释当代文
学经典的过程,其实也是
传承、转化和创新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也是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精神的过程。另外,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文学
经典具有更特别的独特审
美和文化价值。它在当代
文化背景下产生,与现实
关系更近,更容易拨动当
代读者的心弦,引发他们
精神上、审美上的共振与
心理上的共鸣。
一套有原创性、有自
己特色和价值取向的丛书
,必须有相对统一的体例
和标准。尽管当代文学经
典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
经典化的过程当中,需要
我们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中
去挖掘和展示经典的意义
,但本丛书还是具有自己
非常明确的文学经典标准
。其一,思想价值的高度
和普遍性;其二,艺术形
式的完美性;其三,社会
影响度和长效性。在这一
思想前提下,我们所指的
“经典”主要是那些在同时
代文学思想艺术水准较为
突出,并被广大读者喜爱
的那些作品。具体点说,
本丛书中的“经典”主要从
两个角度来选择和确立。
一类是“时代的经典”,即
出版于特定时代的优秀作
品,比如,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中
的《红日》《红旗谱》《
红岩》《创业史》《青春
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
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
代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
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
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
“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
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在写
作文学史时应有它们的地
位。另一类可称为“永恒
经典”,如《诗经》《史
记》《红楼梦》《阿Q正
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
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
以思想上的原创性与超越
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
间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
去,这是对“永恒经典”的
高端要求。
总之,本丛书主张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