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建手记(一个乡建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 |
分类 | |
作者 | 邱建生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改革杂志社做记者开始,邱建生就参与了新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不多的几个经历了新乡村建设整个过程的人之一。本书回顾了二十年中新乡村建设的发展,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能以中西比较和城乡互看的整体视野重思内在于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的乡村建设,描述了民间那些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使容易被忽略的那些很难进入正史的社会改良活动呈现出来。 作者简介 邱建生,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乡村建设/社区教育与乡村治理。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秘书长,永泰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秘书长,爱故乡计划发起人。 1997年开始参与新乡村建没工作,先后参与创办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海南石屋农村社区大学、厦门国仁工友之家、连城培田客家社区大学、莆田汀塘社区大学、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永泰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机构,旨在重塑乡村主体性和互助性,再造魅力故乡,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已完成和正在做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高端智库课题“以乡村交流促进两岸文化认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准扶贫战略视角下的乡村建设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两岸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比较研究”;永春县“全域生态综合体”“一二三产融合”研究;永泰县“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等。已出版专著《互助型社会——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创新》《梦想像呼吸——新乡村建设工作手记》。 目录 第一章 百年乡建,上下求索:乡村建设与中国现代化 引言 第一节 西方资本的积累与现代化作为话语 一、西方资本的积累 二、现代化作为话语 第二节 乡土社会的百年困境 一、清末乡土社会的破产 二、民国时期乡土社会进一步崩溃 三、新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百年主体性危机 一、知识分子的主体性问题 二、知识的百年主体性问题 三、知识分子的百年主体性危机 第四节 乡村建设作为手段:一个世纪的梦想与实践 一、以张謇为代表的早期乡村建设努力 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民国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理念 第二章 新乡村建设的问题意识与缘起 引言 第一节 新中国的工业化实践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巩固 一、新中国的工业化实践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与“三农”问题深化 一、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二、“三农”问题深化 第三节 城市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 一、身份歧视问题 二、薪酬偏低与工作时间过长问题 三、社会保障不足问题 四、消费问题 第四节 消费社会与人的异化 一、异化理论的发展 二、消费社会与乡村异化 三、农民异化问题 四、自然生态异化问题 第五节 到农村去:知识分子的主体性表达 一、大学生支农调研 二、翟城试验 三、乡村建设试验区 第三章 新乡村建设的展开与现实矛盾 引言 第一节 教育的异化与乡村建设人才培养 一、教育的异化 二、乡村建设人才培养 第二节 合作作为目的: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的困境和希望 一、百年中国乡村合作社发展简述 二、国际合作社原则解读09l 三、翟城合作社 四、蒲韩合作社 第三节 农村的文化与精神重建:组织和教育作为手段 一、农村的文化与精神特质 二、农村的文化与精神丧失 三、农村的文化与精神重建 第四节 生态农业的实践忧思:城乡互助与生态安全的视野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安全 二、城乡互助农业实践发展历程 三、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忧思13l 第五节 工农社区大学:以教育创新和文化权利为视野 一、“三平主义”与“三民主义” 二、工友之家 三、工友社区大学 四、农村社区大学 第六节 社会倡导与平台建设:论坛作为手段 一、合作社论坛 二、乡村建设论坛 三、平民教育论坛 四、爱故乡大会 五、生态农业论坛15l 第七节 从乡村建设到爱故乡、生态文明建设 一、爱故乡行动 二、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 人作为基础:新乡村建设参与者分析 引言 第一节 当思想碰上泥土:自由主义与重农主义的合流 一、没有主义,只有实践 二、思想创新源于实践 第二节 知识农村化: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 一、“田间地头”丛书 二、社区大学作为在地化知识生产的平台 第三节 乡村的力量:农民的主体性问题 一、农民有理想,故乡有力量 二、从“农民”到“农者” 第四节 政府角色:下不去的农村 第五章 生存与发展:新乡村建设的社会关系分析 引言 第一节 国家政策变化与新乡村建设的空间变化 一、“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央一号文件 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政策 四、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 新乡村建设的媒体关系 第三节 物质是基础:新乡村建设的经费问题 第四节 新乡村建设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后记 序言 新乡村建设工作的经验 归纳日益迫切 2021年是党的“三农”工 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 振兴的开局之年。20世纪以 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国家发展的大方 向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以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工业 、城市优先发展已经成了各 级干部的工作习惯,党的十 九大之后,如何做到在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的大方向上 推进乡村振兴?这是需要我 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工业化导致乡村发展滞 后。有鉴于此,民间一直有 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运 动,例如,20世纪张謇先生 的“经营乡里”、梁漱溟先生 的“乡村建设”、晏阳初先生 的“平民教育”,这些过去民 间的乡村建设经验值得今天 的人们借鉴。 党中央也认识到了这一 点,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提到20世纪的一 些乡村建设前辈,他说,“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有识之 士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比 较有代表性的有梁漱溟先生 搞的山东邹平试验,晏阳初 先生搞的河北定县试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 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 他在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 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 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 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 群众,影响深远。为了总结 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 ,我带领的科研团队做了一 系列研究,出版了《中国乡 村建设百年图录》等书籍。 今天,党和政府推进乡 村振兴,除了借鉴20世纪乡 村建设运动的经验,还可以 借鉴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 经验。新乡村建设起步于“ 三农”问题日益严重的21世 纪初,至今二十余年,基本 和国家推动的“新农村建设” 等同步。或者说,知识分子 参与的新乡村建设是国家主 导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 二十余年里新乡村建设积累 了很多宝贵经验,当务之急 是把这种民间的、社会的、 大众的发展经验归纳和总结 出来。邱建生的这本书,就 是这种归纳和总结的成果。 从在中国改革杂志社做 记者开始,邱建生就参与了 新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为数 不多的几个经历了新乡村建 设整个过程的骨干之一,他 的记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以 中西比较和城乡互看的整体 视野重思内在于百年中国现 代化进程之中的乡村建设, 描述了民间那些活生生的人 、活生生的事,使容易被忽 略的那些很难进入正史的社 会改良活动呈现出来。相信 读者在阅读此书过程中,能 感受到这种整体视野的启发 。 作为当代新乡村建设运 动的发起人和推动者,阅读 此书勾起了我很多回忆,回 过头来看,新乡村建设从起 步到现在,一直和国家发展 战略调整同步。国家发展大 方向从工业、城市优先转变 到农业、农村优先是一个渐 变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虽 然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 出的,但早在2002年党的 十六大国家就已经明确了战 略性转变的意图,党的十六 大之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上,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 志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加 强对农村的倾斜投入,把国 家的农业投资主要用到村以 下和农民相关的项目上。 我完全拥护党中央作出 的战略性调整。作为研究农 村发展的人员。我的基本观 点是:第一,强调新农村建 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第二 ,主张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的知识分子只有与我国农 村实际相结合才能实事求是 地做“真学问”。 2003年党中央连续强调“‘ 三农’问题乃重中之重”,我 和一些学术界的朋友合作。 先后指导和资助了一批青年 知识分子下农村基层开展制 度建设试验,并在翟城村免 费培训农民。随后,又进一 步资助受训农民回乡创办各 种合作社和社会公益组织。 在这些试验中形成的政策建 议除书面材料外还有几次是 向国务院领导当面汇报的, 得到了积极回应。但后来, 因为多种原因,包括基层政 府的不理解,翟城试验中断 。关于这段经历,邱建生在 本书中有较具体的记载。这 说明,在国家战略调整初期 ,一些基层政府还不能跟上 中央的调整步伐。 但是,到2017年党的十 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之后,基层政府已经基本理 解了党中央确立的“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的大方向, 表现在作者于本书中提到的 “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 永泰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大 宁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机 构的运作。在当地政府的密 切配合下,这些曾经的乡村 建设推动者在生态文明建设 和乡村振兴领域做出了可喜 的成绩。 二十余年的新乡村建设 ,如同本书中所描述的,失 败多于成功,其中甘苦“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一 直强调,乡村建设不是简单 的好人好事,也不能简单地 以成败论英雄。20世纪以来 ,中国越来越多地承载了全 球危机成本转嫁,于是就越 是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他毁 远远不如自毁”,越多地接 受全球化成本转嫁,就越多 地出现自毁。这个过程中所 做的努力并不一定都是成功 的,往往是眼泪多于欢笑, 对此,我们早有自觉的认识 。 但那又有什么?因为悲 天悯人所以“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这种精神自孔夫子 以来已经融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