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出身贫寒且性格忧郁敏感的青年马丁偶遇一位名叫阿莱杭德拉的女子。相似的人生遭遇和精神孤独让两个人产生了相爱的强烈愿望。两人本可以有一个美满的结局,然而阿莱杭德拉背负与生父乱伦的心理重担,到头来不得不痛苦地拒绝了马丁纯洁的爱,并最终用手枪打死父亲,然后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浇上煤油纵火自焚,企图用烈火来净化自己的灵魂。 这部小说采用“流苏式”写法,在亚历杭德拉与马丁相识、相恋、相别的主线中,插入拉瓦列将军与独裁者罗萨斯的残酷斗争和最后逃亡玻利维亚的悲壮历程的描写,另外还插入启示录式的篇章《关于盲人的报告》,揭示费尔南多与其女的乱伦关系和他丑陋阴暗的灵魂。整部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拥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申宝楼先生,尹承东先生,均为中共中央编译局西班牙文资深翻译家,曾共同留学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研究拉丁美洲文学、共同会见加西亚·马尔克斯并合作翻译了他的《迷宫中的将军》(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还共同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西班牙研究该国文学。 尹承东先生的译著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以及多部西班牙文学作品。申宝楼先生的译著还有19世纪著名西班牙作家维·布·伊巴涅斯的《橙园春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堂胡安·曼努埃尔的《卢卡诺伯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以及多部拉美文学作品。 两位翻译家是我国颇有影响的西班牙语文学的传播者。他们的本业是从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等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和中央文献的翻译工作,还曾合作翻译了《陈毅诗选》(外文出版社,2012年)。虽年逾古稀,但他们依旧活跃在翻译战线上笔耕不辍,是我国西班牙文翻译界的常青树。 目录 译者前言 1961年初版按语 初步消息 第一章 龙与公主 第二章 看不见的面孔 第三章 关于盲人的报告 第四章 陌生的上帝 序言 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 萨瓦托的名字,对中国读 者来说也许还比较陌生, 因为迄今为止,他的作品 被译成中文的只有小说, 而他为数可观的有关文学 、哲学、美学的评论文集 都没有被介绍给我国读者 。本文想侧重谈一谈对他 的第二部小说《英雄与坟 墓》的认识与译后感想。 这部小说是由边彦耀同志 和我译成的,全书的大部 分初稿都是由他译出,另 外蔡同廓同志也帮助翻译 了小部分初稿,在此谨向 他表示衷心的谢意。 埃内斯托·萨瓦托于 1911年6月24日生于阿根 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小 镇罗哈斯,父母均为意大 利移民,他在十一个兄弟 中排行第十,从小性格内 向。作家曾这样述说过他 的童年:“我有一个温柔 的母亲和一个非常严厉的 父亲,我那忧郁的童年充 满了烦恼的噩梦。这就养 成了我内向的性格,它残 酷地把我引向了探究我的 思想、我的疑问、我的情 感的痛苦历程。”埃内斯 托·萨瓦托与著名诗人、 作家路易斯·博尔赫斯是 阿根廷文坛上的同时代人 ,而且是互有交往的朋友 。 埃内斯托·萨瓦托发表 的第一部小说是《隧道》 ,《英雄与坟墓》是继《 隧道》之后写成的第二部 小说。这部小说内容深刻 ,具有强烈的心理分析色 彩,但是它的情节(除第 三章外)并不复杂。全书 共分四章,主要写了亚历 杭德拉、马丁、费尔南多 ·比达尔(亚历杭德拉的 父亲)和布鲁诺这四个人 物各自的命运、遭际、孤 独和忧伤。但从作品的结 构布局来看,这确非一部 寻常的小说,它的新奇和 独创处处可见,显示出作 者高超的匠心和技巧。他 以数条线索同时叙述的手 法为读者构筑了一座错综 复杂、扑朔迷离的迷宫。 首先,全书在亚历杭德拉 和马丁相识、相爱、相别 的主线中,穿插了胡安· 拉瓦列将军与独裁者罗萨 斯的残酷斗争和最后逃往 玻利维亚的悲壮的历史事 件。其次,小说的第三章 《关于盲人的报告》对于 全书来说,可以说又是一 种穿插;如果说拉瓦列将 军的事件是以断断续续的 方式插叙于亚历杭德拉与 马丁的感情纠葛之中,那 么,《关于盲人的报告》 则是以独立的、完整的、 风格迥异的一章镶嵌于第 二章与第四章之间。作者 正是通过这种新颖、独特 的手法给作品烙上了自己 深深的印记。 叙事人物的多元化和 叙事方式的时空立体交叉 是本书结构的又一特点。 在整个作品的四分之三篇 幅,即第一、第二、第四 章里,作者始终避免以第 一人称的口吻出现,而是 纵横恣意地使用插叙、插 议的方法来打断正常的情 景描写,以不同的第三者 的思考、判断、追忆来解 释、澄清、证实另一个第 三者的有关述说,从而达 到数个不同的声音同时表 达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 。有时候,这种插叙、插 议与被打断的描写在时间 上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某 个第三者在另一个地方、 另一个时间的思考、判断 ,所以读起来给人以一种 叙述上的多元感、时空上 的立体感、听觉上的多声 部音乐感。但是《关于盲 人的报告》的第三章却一 反上述几章多元叙述、时 空交叉的手法,而是独辟 蹊径。如果说在第一、第 二、第四章里作者始终掩 藏在书卷后面指挥、差遣 他笔下的各个人物的话, 这一章则完全以第一人称 的口吻直抒胸臆,而且还 成功地运用了侦探小说的 悬念手法,一气呵成地写 完了对盲人世界的冒险探 索。这一章着意刻画了费 尔南多·比达尔灵魂深处 最阴暗的部分和他对盲人 的厌恶与偏见,暗示了他 不祥的人生、他与自己女 儿的乱伦和他死亡在即的 命运,同时以超现实主义 的手法淋漓尽致地为我们 描绘了一幅盲人世界阴森 可怖、令人战栗的图景。 由于这一章的艺术特色和 心理描写的成功,有的评 论家认为它是“整个作品 的关键”,是“所有时代最 了不起的文学范例”,“凝 聚了作者最大胆的想象” 。读完这一章不禁使人生 出这样的感想,人的邪恶 是令人恐怖的标记,但不 管如何,它终究是可以解 救的,它的存在是一种历 史的必然,因为如果它消 失了,作为它的对立面, 人的善良也就无法存在。 作者为什么要写盲人的世 界?为什么他对失明一事 如此着魔?这将是很多读 者感兴趣的问题。萨瓦托 本人在最近一篇访谈录中 回答说:“着魔于盲人的 事,没有什么解释。 1979年当发现我视力有 严重毛病时,我不知道关 于盲人的念头是这件事的 预兆还是原因。”但是不 止一位评论家指出,他所 以写这一章,也许是选择 一种形式来说明他的这种 观点,即科学的推理会导 致精神上的失明。 正如前面所说,从内 容上讲,本书贯穿着两条 主线。一条写历史,另一 条写现实。写历史的主要 围绕着胡安·拉瓦列将军 与专制独裁者罗萨斯(实 际上是联邦主义派和中央 集权派)之间的残酷斗争 ,作品着重描写了拉瓦列 将军失败后逃往玻利维亚 的扣人心弦的悲壮历程和 令人刻骨铭心的悲剧结局 ,读后使人在心灵上受到 强烈的震撼。通过这一事 件的描写,作者以犀利的 笔触揭露、抨击了罗萨斯 的血腥统治。写现实的这 条线是围绕着奥尔莫斯家 族的最后一位女性后裔、 本书的女主角亚历 导语 用最为大胆的想象描绘令人战栗的图景;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刻画灵魂深处的阴暗;在悲壮的英雄末路之中感受心灵的震撼。 《英雄与坟墓》是20世纪阿根廷文坛的至高杰作,拉美心理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作,阿根廷版的《百年孤独》和《喧哗与骚动》。 读完《英雄与坟墓》,你便能理解阿根廷的过去与现在。 精彩页 1 1953年5月的一个星期六,即巴拉卡斯事件发生两年前的一天,一位身材颀长、背有点佝偻的年轻人沿着莱萨玛公园的一条小径漫步。 他在离色列斯神塑像不远处的一张长椅上百无聊赖地坐下来,任凭思绪遐想、神驰。“就像漂浮在表面上风平浪静、水下却潜流汹涌的大湖上的一叶小舟。”当亚历杭德拉死后,马丁和他杂乱而零碎地谈起与死者关系中的一些往事时,布鲁诺这样想道。布鲁诺琢磨着他说的这一切,也理解这一切,而且理解得何等透彻啊!因为这个十七岁的马丁使他想起自己的先辈,想起那个透过三十年云遮雾掩的岁月隐约可见的布鲁诺,这是一段为爱情、幻灭和死亡所填满,也为它们所毁灭的岁月。落日的余晖洒在质朴的塑像上,洒在沉思的铜狮上,洒在铺满柔软落叶的小径上,他在这古老的公园里满怀伤感地想象着过去的那位老人。这时候,就像在一位垂危患者的病房里人们慢慢停止高声的交谈一样,周围的喧嚣声渐渐隐去,远近开始传来轻轻的呜咽;而那泉水的潺潺声,行人远去的脚步声,鸟儿归巢时的啾啾声,远处儿童的嬉叫声,所有这些声响听起来都显得异样地深沉。就在这时刻,一件神秘的事情正在发生:夜,降临了。随之一切都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树木,长椅,用枯枝败叶点起堆堆篝火的退休老人,南码头一艘轮船鸣响的汽笛,远处都市里发出的回声。这是万物进入更加深邃更为神秘境界的时刻。对于那些无言默默而又思绪万千地枯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公园或广场的长椅上的孤独者们来说,这也是更可怕的时刻。 马丁从地上捡起一张不知谁扔下的破报纸,形状像一个国家,一个虚幻的然而可能存在的国家。他机械地看了一眼有关苏伊士运河和一些商人将被关进德沃托镇监狱的那几行字及乔治乌到达时讲话中的一段。报纸的另一面溅满了泥浆,但可以看出有一幅照片,照片的说明是:庇隆参观迪斯塞波洛剧院。照片的下面是关于一个退伍军人用斧头砍死他妻子和另外四个人的报道。 马丁扔下手里的报纸。“几乎从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数年后,布鲁诺将会这样对他说,“即使印度某个地方瘟疫肆虐,造成了大量的死亡。”马丁的眼前又出现了他母亲那张被化妆品涂抹得不伦不类的脸,而且对他说:“你所以能出世,是由于我的疏忽。”勇气,对,先生,她当时缺少的正是勇气。假如不是这样,她早就把他处理到阴沟洞里去了。 阴沟洞老娘。 “突然,”马丁说,“我觉得背后有种被人盯着看的感觉。” 当马丁以为听出暗黑的卧室里有种可疑的沙沙声时,有这么几分钟,他就这样提心吊胆、凝神屏息地僵直着身子坐在那里。因为很多次,他都觉得脑勺后面有这种可疑的响声。不过,只是一种令人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而已,因为(据他自己解释)他一直认为自己长得既丑陋又可笑,他只要一猜疑谁在背后琢磨他或观察他,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所以乘坐公共汽车或电车时,他都拣车厢里最后排的位子坐;去电影院时,也要等灯光灭了后才进去。而此刻,他却感到似有某种异样的东西。某种东西——他犹豫了一下,好像在寻找最恰当的用词,——某种令人不安的东西,有点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我们怀疑听到的或者自以为听到的那种沙沙声。 他两眼使劲盯着雕像,但实际上已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他把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就像一个人在思索往事并企图再现模糊的记忆而需要他的精神十分专注那样。 “有人在试图与我交谈。”他说自己当时曾神经质地这么想过。 那种被人注视着的感觉,像往常那样加剧了他的羞愧感:长相丑陋、五官失衡、手脚笨拙。甚至他那十七岁的年纪也使他觉得令人可笑。 “但是并不是这样。”两年后,此刻站在他身后的这位姑娘将这样对他说。这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一布鲁诺思索着——因为这十七年不是以月计算的,甚至也不是以年来计算的,而是以这一类人在精神上所受的巨大不幸、极端孤独和难以言表的悲伤时日来计算的,以好似在时间的墙壁上伸长、变形的阴暗幽灵度过的时日来计算的。“绝不是这样。”这位姑娘像一位画家探究自己的模特儿一样,在揣摩着他,同时神经质地猛吸着她一刻也不能离嘴的香烟。 “等一等。”她说。 “你远不只是个出色的小伙子。”她说。 “撇开你奇特至极的风度不说,你是个饶有兴趣、见解深刻的人。” “那当然,是这样,”马丁表示同意,一面苦笑着思索道,“你看我的话有道理吧?”——因为只有某人并非出色之辈时才会听到这样的话,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 “但是我告诉你稍等一等,”她气恼地答道,“你又长又瘦,就像埃尔·格列柯笔下的人物。” 马丁嘟哝了一声。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