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环境史(秦汉卷)
分类
作者 王文涛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吸收反映秦汉环境史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该时期的气候、生物、水、土地等生态资源的表现和变化,选取汉代疾病和环境与秦汉社会、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考察、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和水资源利用这3个个案,深入探讨了疫病与环境、都城兴衰与环境等问题。生态资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汉社会的走向和进程,秦汉时期生产和生活也改变着当时的生态环境,与之相关的生态观念规范和制约着时人的生产生活。
作者简介
王文涛,男,河南潢川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慈善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近十项。出版著作《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环境史(秦汉卷)》《中国历代宰相的谋略与权术(秦汉卷)》等,合作著述多部。在《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气候环境
第一节 秦汉时期气候的阶段性变迁
一、秦至西汉初期
二、西汉中期至西汉末
三、西汉末至东汉明帝、章帝时期
四、东汉后期
第二节 秦汉时期气候的区域变化
一、西北地区
二、西南地区
三、黄河中下游地区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
五、东南沿海地区
六、青藏高原
七、东北地区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栽培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汉代匈奴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 秦汉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文献推测的气候变化
二、环境代用指标揭示的气候变化
第二章 动植物与秦汉生态环境
第一节 植物与秦汉生态环境
一、森林区域分布
二、居延地区的植被
三、农作物变化与环境变迁
四、人类活动与植被生态的变化
五、秦汉时期的林木保护实践
第二节 动物与秦汉生态环境
一、主要野生动物
二、驯养的动物
三、动物分布与生态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动植物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 水资源与秦汉生态环境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水文生态
一、黄河河道的变迁
二、海河的变迁
三、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
四、淮河的变迁
五、北方湖泊的变迁
第二节 秦汉时期水资源利用
一、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
二、长江水资源利用
三、淮河水资源利用
四、汉代漕运工程
五、捕捞和养殖
第四章 土地资源与秦汉生态环境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人口、垦田和土壤分类与改良
一、秦汉人口概况
二、汉代垦田概况
三、土壤分类与改良
第二节 “山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
一、“山西地区”人口、垦田概况
二、“山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
第三节 “山东”地区土地资源利用
一、“山东”地区人口、垦田概况
二、“山东”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
第四节 “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
一、“江南”地区人口、垦田概况
二、“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
第五节 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土地资源利用
一、龙门、碣石以北地区人口、垦田概况
二、农牧并举的土地资源利用
三、河套、河西地区土地资源利用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环境思想与环境管理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环境思想
一、万物一体与万物平等
二、天人合一
三、仁爱万物
四、“取之有节,用之有时”
五、东汉道教的环境保护思想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环境管理
一、秦汉自然资源保护立法
二、月令、时令与汉代环保实践
第六章 秦汉环境史个案研究
第一节 疾疫、环境与秦汉社会
一、汉代疫情
二、汉代疫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三、汉代疫病记录的社会因素
四、疫病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五、汉代的抗疫救灾措施
第二节 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考察
一、东汉洛阳及其周边环境
二、东汉洛阳的自然灾害
三、环境与东汉洛阳自然灾害多发的关系
第三节 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和赈灾措施
一、汉代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
二、汉代河北地区水旱灾害的影响
三、汉代河北地区的赈灾措施
结语
一、秦汉时期的气候变化与影响
二、动植物资源与秦汉生态环境
三、水资源与秦汉生态环境
四、土地资源与秦汉生态环境
五、秦汉时期环境思想与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序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探索人
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奥秘、揭
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我
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
力武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
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
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
和文明素质,其研究能力和
科研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没有繁荣发展的
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文化
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就没有
真正强大的国家。
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
会科学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
科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
、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
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
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
秀人才走向世界。”党中央
在新时期对繁荣发展哲学社
会科学提出的新任务、新要
求,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
步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开
辟了广阔前景。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一
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质量,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
社会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
重大的意义。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
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
齐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事业的主力军。长期以来,
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刻
苦钻研,无私奉献,开拓创
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
育民族精神,为培养社会主
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世纪头
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难得的发
展机遇。我们要以高度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忧患
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
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认
清形势,明确任务,振奋精
神,锐意创新,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发挥思想库作用,进
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
项光荣而神圣的社会事业,
是一种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
劳动。精品源于艰辛,质量
在于创新。高质量的学术成
果离不开严谨的科学态度,
离不开辛勤的劳动,离不开
创新。树立严谨而不保守,
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
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
追名逐利的良好学风,是繁
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
重要保障。建设具有中国特
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营
造有利于学者潜心学问、勇
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必须树
立良好的学风。为此,自
2006年始,教育部实施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
资助项目计划,旨在鼓励高
校教师潜心学术,厚积薄发
,勇于理论创新,推出精品
力作。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欣
然为后期资助项目题字“厚
积薄发”,并篆刻同名印章
一枚,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任继愈先生亦为此题字“生
也有涯,学无止境”,此举
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繁荣发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
度重视、深切勉励和由衷期
望。
展望未来,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
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宏伟目
标和崇高使命,呼唤着每一
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的热情和智慧。让我们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
务实,与时俱进,以优异成
绩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
展的新局面。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