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1岁小女孩弗兰茜家在纽约布鲁克林,院子里有一株天堂树。 她最喜欢爬上防火梯,躲在天堂树的树荫里读书。她每个礼拜六从图书馆借两本书,她想,如果能从A到Z全部读完,就可以宣称自己读完全世界的书了。 虽然弗兰茜有一颗带着梦想活泼跳动的心,但生活在布鲁克林毕竟是艰辛的。她带着弟弟每天捡破烂赚取微薄的收入,一半交给勉强付得起房租的父母,一半存起来,想攒到圣诞节给自己买件礼物。爸爸妈妈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希望将来脱离底层,但生活的困顿每每让希望变得更加遥远。 面对艰难坎坷,弗兰茜一家如天堂树般坚韧。始终保持尊严一贫穷的生活不等于是“污秽”的生活。无论多么贫穷,我们都生机勃勃!最终,通往梦想的门为她訇然打开! 本书于1943年首次出版后,便成为美国超级畅销书。而此后每逢经济萧条、危机时,这本讲述小女孩弗兰茜蓬勃成长的故事书,就会重新风靡,给人们注入昂扬向上的动力。 作者简介 贝蒂·史密斯(1896-1972),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曾获得过奥斯卡奖。她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写过多部独幕剧和完整的长篇戏剧,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戏剧家协会基金会资助。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序言 孩提时代,我喜欢倾 听,总能听到大人们在说 他们的梦想与胆魄,但终 归都会以壮志未酬结尾。 几乎人人都要说上一句“ 要是我从头再来一次……” 我想,这些先生和女士们 已经错过了现在生活中的 充实。 但是我,绝不会允许 自己与它失之交臂。这是 我在14岁就已经定下来的 事情。为此我找来一个煞 有介事的旧书本子,把我 一生要做的事情一件件写 了上去。我发誓,一定完 成清单。 这些想法根本没有实 现,我长大以后的大部分 时间都在努力活下去,让 自己活下去。充实生命的 念头,已经在活下去的激 烈竞争中消失殆尽了。不 过,我坚信自己还年轻, 依然可观。我对自己说: 所有的忙碌都是暂时的。 总有一天,我会实现我的 愿望。 人生一年又一年,当 孩子们都已经开始去充实 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已 经步入中年了。我也隐隐 会想“要是我从头再来一 次”…… 一个下雨的夜里,我 下楼去买了一本平装书回 来,以此来打发自己无聊 的睡前时光。我随手拿起 了一本左拉的书,站在那 里,努力回想似曾相识的 记忆,感觉以前在什么地 方读到过一句话。终于, 我想了起来:左拉说,所 谓充实的生活,就是养个 孩子,栽棵树苗,写本小 说。 我感觉四周静了下来 ,我意识到我养了孩子, 种过树,甚至我曾经写过 一本书,不过左拉应该说 的不是单纯的书籍,而是 一个有所建树的象征。 就这样,我在伟人的 规划中,有了自己充实的 生活。我的孩子们在他们 的成长中总是带给我波澜 不惊而又无穷无尽的意外 之喜。而我25年前种下的 小树有了自己的方寸之地 ,茁壮成长,不再是被人 遗弃的幼苗。此刻我正享 受着它的阴凉。我的孩子 们,我孩子的孩子们都在 这棵树下嬉戏玩耍……如 果上帝保佑的话,大概我 也能见到我的曾孙在树下 乘凉。说到书的话,大概 我曾经用我的希望、我的 恐惧、我的梦想写就了它 。 这些生活中的清单并 没有抄写在当时的本子上 ,它们都是生活里的理所 当然、习以为常。例如, 我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子 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可以 生养小孩子。人们将院内 的树木砍倒的时候,我会 为它们哭泣,从那个时候 起,我就知道不管生活在 什么地方,我都会再种一 棵树。当我8岁取得优异 的作文成绩的时候,我也 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写出 来一本书。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 论、一个真理:活下去、 继续奋斗,当然更要热爱 生活——要爱着生活里的 一切,它馈赠的伤怀与喜 悦,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充 实。人人皆能从中找到救 赎。 首刊This Week杂志 导语 基于生活真实的全球最佳成长小说,纽约公共图书馆评“20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亚马逊书店中与《小王子》《夏洛的网》《哈利·波特》《绿山墙的安妮》并列的最佳青少年读物,美国公共电视新闻网“百大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小说”第13名。 真实、朴素、细致描述了在家庭力量的支持下,孩子始终保有梦想,并激励她向往阳光,向往天空,昂扬成长。 《布鲁克林有棵树》不花哨,朴素语言传递真实细腻的感动,是文学作品中考量译者功底的试金石。 冯瑞贞、刘荣跃两位知名翻译家通力合作的最新全译本,生动传神,让生活在布鲁克林街区的弗兰茜一家,可闻其呼吸,犹如邻居。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你错过了《布鲁 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 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这 是一个深刻了解孩子和家 庭之间关系的故事。 ——《纽约时报》 《布鲁克林有棵树》 有资格被视为最伟大的美 国小说之一。 ——《纽约客》杂志 这本小说对我而言最 明显的有两个主题。第一 个是坚持与希望。……第 二个讯息是,即使日子过 得艰难,欢乐一直都在。 ……《布鲁克林有棵树》 真是个美丽、悲伤又让人 惊艳的故事,时间证明了 它的不朽。它是每个人必 读的经典之作。 ——美国著名书评人 苏珊娜·多宾斯 精彩页 1912年夏天,纽约的布鲁克林格外宁静。用沉闷形容布鲁克林或许更加贴切,但这个词对威廉斯堡不大合适。大草原秀美宜人,仙纳度水声潺潺,这些词语用于布鲁克林都不合适。宁静是唯一恰如其分的形容词,尤其是1912年夏季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午后的阳光斜射在弗兰茜·诺兰家长满苔藓的院子里,晒暖了破旧的木篱笆墙。望着一缕缕斜阳,弗兰茜的心头涌起一股似曾相识的愉悦之情,这感觉在她回忆起一首诗的时候也曾有过。这首诗她在学校里背诵过: 这里是原始森林。 松树和铁杉,喃喃低吟, 苔藓如须,绿衣裹身; 伫立在暮霭中,氤氲噱咙, 如德鲁伊教士般老态龙钟。 弗兰茜家院子的那棵树既不是松树也不是铁杉。尖尖的叶子爬满绿色的枝条,枝条从四周向树干处聚拢,整棵树看上去如同一把把撑开的绿伞。有人将这种树称作“天堂树”。无论种子散落何处,都会长出一棵树,向着天空,挣扎着生长。这种树长在木板围拢的废墟里,长在人迹罕至的垃圾场,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生长的树。它枝繁叶茂,偏偏钟情于居民住宅区。 星期天下午,如果出去散步,走到一个精致的高档小区,透过院子的铁门,如果你看到这样一棵小树,就会知道,布鲁克林这一带马上要变成住宅区了。住不住,先看树,树是先行军。后来,一些贫穷的外国人渐渐拥人这里,把破旧的褐石房子改造成平房,把填满羽毛的被褥摆放在窗台上通风晾干。天堂树日益枝繁叶茂,这种树的习性就是这样:不爱富人爱穷人。 弗兰茜家院子里长的就是这种树。树枝上的“小伞”卷曲着缠绕在三楼防火梯的周围。如果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坐在这样的防火梯上,她会想象自己住在大树上。夏日的每个星期六下午,弗兰茜就是这么浮想联翩的。 啊,布鲁克林的星期六多么美好!啊,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星期六人们照样有薪水可领,既可以度假又没有礼拜日的清规戒律,还有钱外出消费。他们胡吃海塞,喝酒买醉,约会做爱,通宵熬夜,唱歌、奏乐、打架、跳舞,因为第二天他们可以自由支配,睡个懒觉,能赶上晚上的弥撒就万事大吉了。 礼拜天,大部分人会赶着去参加十一点的弥撒。当然,也有些人,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会参加早上六点钟的弥撒。大家夸他们起得早,够虔诚,其实他们根本不配这样的赞美,因为他们前一天晚上在外面逍遥太晚,等到回家已是凌晨时分。他们不过是匆匆赶赴早场弥撒,应付一下,交差了事,然后回家蒙头大睡一整天,睡得毫无愧意,心安理得。 对于弗兰茜来说,星期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垃圾回收站。像布鲁克林地区的其他孩子一样,她与弟弟尼利平时搜集破烂衣服、废旧纸张、破铜烂铁和塑料橡胶等废弃物品,把它们锁在地下室的垃圾箱或者藏在床底下。每天放学的时候,她都会放慢脚步,边走边看排水沟,寻找香烟的锡纸盒或口香糖的包装纸,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一个罐子的盖子里熔化。垃圾收购商不收未经熔化的锡纸球,因为很多孩子为了增加废品重量,会把铁垫圈塞在里面。有时候,尼利会捡到一个苏打水瓶,弗兰茜就帮他把瓶盖取下来,熔化成铅。因为害怕苏打水公司的人来找麻烦,垃圾收购商不敢收购整个瓶盖。其实瓶盖是个好货,熔化以后,可以卖五分镍币。 每天晚上,弗兰茜和尼利都会去地下室,将升降机架子上当日收集的垃圾清理干净。他们之所以享有这个特权,是因为他们的妈妈是一位垃圾清运工。他们将架子上的废纸、破布和空瓶子一洗而空。废纸不值钱,十磅也只能卖一分钱。破布一磅可以卖两分钱,废铁一磅能卖一毛钱。废铜也是个好货,一磅可以卖一毛钱。有时候,弗兰茜会撞大运:捡到一个丢弃的洗涤锅锅底。她会用开罐器把锅底撬下来,折叠,捶打一番,再折叠,再捶打一番。 星期六早上九点刚过,孩子们就从大街小巷钻出来,拥向主街曼哈顿大道。他们沿主街慢慢朝着斯科尔斯街行进。有的孩子怀里抱着破烂。有的孩子拖着木质肥皂盒,盒子下面有坚固的木车轮。还有几个孩子推着婴儿车,车里装得满满当当。 弗兰茜和尼利把他们所有的破烂都装进一个粗麻袋,两人分别拽着一角,拖着麻袋沿街行走。他们走过曼哈顿大道,经过莫杰街,穿过滕艾克街和斯塔格街来到斯科尔斯街。这些街道虽然名字美丽,但其实面目丑陋。每一条侧街陋巷都有衣衫褴褛的小家伙蜂拥而出,汇人破烂大军的洪流里。在去卡尼垃圾回收站的路上,他们遇到一群空手而归的孩子。这些孩子已经把破烂卖掉了,钱也挥霍光了。他们正昂首阔步地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嘲笑着其他孩子。 “破烂王!破烂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