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社会学史(第3卷群学民间化上下)(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论述了群学对民间社会的形塑之道,回答了随着唐宋礼制下移群学深入扎根民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分析了群学从制度化到民间化转变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实现形式。从隋唐宋时期丰富的典籍和流传在民间的家训、族规、乡约、笔记、蒙书、墓志铭等多种多样形式中,梳理出160多个民间化命题,构建了群学民间化命题体系,从而以命题演进史的形式证明了群学对民间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筑牢根基,充盈中国社会学的本土资源,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43年4月8日生于山东蓬莱,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和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5—2006年先后担任社会学所副所长、所长,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2005年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01—2005年任国际社会学会(IIS)副会长。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发展理论、福利社会学、时空社会学。独著:《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合著:《福利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概论》《时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等。 目录 上册 总序 论群学复兴 一 群学正名 二 群学要义 三 群学特质 四 群学新命 前言 论群学品格——迈向大众社会学 一 目光向下 二 人/群为本 三 贴近生活 四 结语:大众化建议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从群学制度化到群学民间化 第二节 群学民间化与民间的内涵 第三节 群学民间化的推进 第四节 群学民间化的主要实现形式 小结 第二章 群学民间化的社会基础 引言 第一节 唐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化 第二节 宋代民间社会的兴起 第三节 宋代民间社会的支持条件 第四节 唐宋时期科举、教育及印刷术革新 第五节 唐宋时期礼制下移 结语 第三章 群学民间化的思想基础 引言 第一节 儒学普及对群学民间化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对群学民间化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俗世化对群学民间化的影响 第四节 民间信仰对群学民间化的影响 第五节 群学民间化著作举要 第六节 群学民间化专题 结语 第四章 合群(修身)系列命题的民间化 引言 第一节 劝学:科举兴盛带动民间读书之风 第二节 道德:礼义勤俭风气的下移 第三节 观念:贵义乐施的民间表达 第四节 情结:自立自强意识深入民间 结语 下册 第五章 能群(齐家)系列命题的民间化 引言 第一节 夫妇:婚姻关系人性化 第二节 亲子:代际角色规范明细化 第三节 家庭:处家持家条理化 第四节 宗族乡里:地方治理规约化 结语 第六章 善群(治国)系列命题的民间化 引言 第一节 居官:社稷至上,民生为本 第二节 民生:起于课农励桑 第三节 家国:道德传承,忠孝一体 第四节 口碑:公心公平的民间期待 第五节 情理法:在民间的合一 结语 第七章 乐群(平天下)系列命题的民间化 引言 第一节 人:价值至上 第二节 人际:信义为重 第三节 群:敦风化俗 第四节 天下:心安即家 结语 第八章 群学民间化的逻辑与社会效应 第一节 群学民间化的事实逻辑 第二节 群学民间化的命题逻辑 第三节 群学民间化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序言 1903年3月25日,严复在 《群学肄言》译后感叹道, “惜乎中国无一赏音”,“吾 则望百年后之严幼陵(严复 字幼陵——引者注)耳!”① 现在,距严复先生1921年 逝世(“百年”)都已近百年 了,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并力 图解开他的这一“心结”呢? 依笔者愚见,严复译介斯宾 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 正值甲午战争惨败,中国人 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丧失 殆尽之时。严复译书的初衷 ,本是希冀借西学之火种, 让群学成为团结人心、鼓动 民力民智的火炬,却眼见得 西学之涌入大有湮没群学之 势,故而感叹。果不其然, 1903年之后的百余年间, 先是群学之“名”被“社会学” 所取代,继而群学之“实”不 仅鲜被提及,就连“中国古 代没有社会学”这样一个从 来未被论证过的说法也莫名 其妙被广泛默认为“定论”, 以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社 会学”早已不成其为一个话 题了。 那么,到底“中国古代有 没有社会学”?近年来,我 和我的研究团队从浩瀚的历 史文献中史海拾贝,整理出 了由4个基础性概念和30个 基本概念构成的群学概念体 系②,并进一步梳理出包括 100多个命题的群学命题体 系,据此证明了群学的历史 存在性,论证群学即为中国 古已有之的社会学或曰中国 古典社会学。在这一研究基 础上,笔者对群学有了几点 新认识:1.荀子不只提出了 “群”的概念,也不是仅创立 了“‘群’论”,而是创立了“群 学”;2.群学既与西方社会 学在内容上“相合”,又具有 自己的鲜明特质;3.群学作 为合群、能群、善群和乐群 之学,既包含了破译中国社 会之所以繁盛绵延的密码, 又内藏着促进中华民族实现 伟大复兴的基因;4.群学虽 是“旧学”,但在当代和未来 堪当大任,负有新的重大使 命,因而必将复兴。 一 群学正名 断言中国社会学只是“舶 来品”、仅以严复译书《群 学肄言》为“开端”,这就等 于认定中国古代没有社会学 。一百多年来,这一陈见未 经过任何论证竟然成为不易 之论,以至于以采纳成说为 原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非常肯定地断言, 西方社会学的引入“标志着 中国社会学的开端”①。然 而,中国社会学的开端问题 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史上的 考证问题,而是与中华文明 和中国学术的起源和特点、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学 的性质和功能以及这个学科 在中国能否崛起等密切相关 的重大问题。 中国古代有没有社会学 ?第一个思考这个问题的当 是严复。当他接触到西方社 会学,开始译介斯宾塞的《 社会学研究》时,肯定思考 过中国有没有类似的学问呢 ?他决意将该书译为《群学 肄言》,将“社会学”这门学 问追溯到战国时代荀子的“ 群学”,建立起如此久远的 历史关联,一定是有缘由的 。试想,严复译介斯宾塞, 正值中国人文化自信顿失之 时,若按一般识见,哪里还 有底气搬出自己的祖宗去与 西学相比附?当此情景,严 复仍能请出荀子,足见其眼 光之卓绝。此一作为,实际 上就是肯定了中国古代就有 本土的社会学。 严复在《〈群学肄言》 译余赘语》中,指明了他将 “sociology”译为“群学”的理 由:第一,字词义相似。“ 荀卿曰:‘民生有群。’群也 者,人道所不能外也。”①“ 群”和“社会”的字词含义, 都是人群聚合。他列举近义 词“邑”为证:“字书曰:‘邑 ,人聚会之称也,从口有区 域也,从有法度也。’”西学“ 国”字的界说与中国字书的 解释亦相似,由此“可知中 西字义之冥合矣”。② 第二,概念义相合。严 复所说的“群”,作为概念, 就是西方社会学所谓的“社 会”。他说:“群有数等,社 会者,有法之群也。社会, 商工政学莫不有之,而最重 之义,极于成国。尝考六书 文义,而知古人之说与西学 合。何以言之?西学社会之 界说曰:‘民聚而有所部勒 (部勒,东学称组织。—— 译者注),祈向者,日社会 。’”③严复明确指出,荀子 的“群”作为概念,与西方社 会学对“社会”的界定是相符 合的。由此“而知古人之说 与西学合”。 第三,学科义相同。严 复明确指出了他把 Sociology(社会学)译为“ 群学”,是因为它们的学科 意义相同。“‘群学’者何?荀 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 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凡 民之相生相养,易事通功, 推以至于兵、刑、礼、乐之 事,皆自能群之性以生,故 锡彭塞氏(即斯宾塞——引 者注)取以名其学也。”④ 严复直接用荀子关于群的论 述,解释斯宾塞的社会学, 说明他认为这二者在学科意 义上是相同的。 …… 历史的逻辑奇妙无比, 中国优秀文化仿佛是为21世 纪以后的世界准备的。中华 文化复兴正是“应天顺时”。 在“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中, 中华民族建立“道义秩序”的 历史经验势必大放异彩。这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科 学体系及其话语体系所应该 具有的大视野、大气度、大 胸怀。从“工具理性”到“健 全理性”,从片面理性到理 性与感性相统一,从科学与 人文的原初统一,经过二者 的分裂与对立,重回更高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