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2022生态文学年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2022年度公开发表的优秀中国生态文学作品随笔精选结集而成,共收录五十余篇精品文章,作者包括李敬泽、梁衡、刘汉俊、彭学明、彭程、冯秋子、李一鸣、徐可、叶兆言、肖复兴、蔡测海等。这是一部以生态文学为主题的散文集,将文学作品和生态理念交织融合,以生动鲜活的文本表达作者对生态概念和生态文学的思索,拓宽了生态文学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书稿是对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保护理念的解读,展现了当代生态文学写作的基本面貌。 目录 人与自然 人民与生态 李敬泽 风沙行 梁衡 两棵树 刘汉俊 马王溪光景 彭学明 海淀的公园 彭程 又见天鹅 李一鸣 鄱阳看水 徐可 长江之水天上来 叶兆言 合欢树记 肖复兴 寂静统治着山林 鲍尔吉·原野 北方之北 冯秋子 乌兰哈达:观看自然的方式 兴安 老人与猴 傅菲 少年模样,黄河在青海 唐荣尧 胡王使者 那女 惊起一滩鸥鹭 高国镜 淮河柳 李成猛 十里长街十里槐 王莺 橘之颂 张同 水木清华寻古树 剑钧 被植物疗愈 陈全忠 再见了,卡瓦 辛茜 妙手调出春滋味 劳罕 又见白鹭飞 缪菊仙 树语 刘惠春 穿过绿雪的豹子 蒋蓝 猛禽 王族 荒漠生命的内敛之美 半夏 锦绣草 黄风 你白在我咫尺外 林那北 茶树王 草白 我的自然生活 北村 山居:一万年太久 丁威 泜河黑鹳 米丽宏 车巴河笔记 王小忠 不再迁徙的孤雁 王士跃 向荒野 苏沧桑 卡哇掌的冬牧场 刘梅花 南矶巡湖点鸟记 王芸 撒欢牧场的白头翁 艾平 深山云起 周华诚 去天津看湿地 武歆 苍茫氤氲 刘东黎 鸟庄子 季栋梁 栖息的树 朱以撒 叶子的世界 傅安平 绿绒蒿的前世今生 龙仁青 光雾为魂 卢一萍 从洞庭湖到长江 蔡测海 青青广寒寨 陈夏雨 新寨坪的森林 熊幽 树上的鸟儿 王常婷 野鸭湖 李青松 后山 张恒 愤怒的野猪 绿窗 寸草晖 李光彪 田野中有一口鱼塘 薛臣艺 序言 生态文学的边界和多样 性 李青松 2022年的中国生态文学 ,气象万千,如何打捞、挖 掘、选择,属实是一项艰巨 的任务。 在海量的披拣之中,编 者发现有一些文章并不能很 清晰地界定它的归属,在把 自然和生态作为表述对象上 来说,它们具有一致性,不 同在于,它们的结构、语言 和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 差异。这些文章独到的审美 视域,辽阔的美学观念,令 人惊异的书写角度,或复杂 或丰盈的写作姿态,都创新 了生态文学的写作范式,使 2022年的生态文学写作显 现出一种缤纷的格局和气象 。 在选编过程中,编者不 断厘清着生态文学边界的问 题,如何才能更全面、更有 效地呈现出2022年中国生 态文学的整体风貌,既不会 有所遗漏,也不会失之偏颇 。 事实上,文学界对生态 文学的边界一直都有争论, 众说纷纭。 编者一向秉持的生态文 学立场,就是敬畏自然,尊 重自然,主张大地的完整性 和生态的整体性,主张自然 是生命的共同体,人也在其 中。这当然是一个宽泛的立 场。但是,不能仅仅从概念 上去单一界定某种文体,好 的生态文学,首先得是好的 文学。文学是一个极其广阔 的世界,生态文学也是如此 ,生态文学不是为了生态而 生态,以生态说生态,而是 在生态的视角下,如何能够 更全面更系统更有效地传递 一种声音,构建起一个人与 自然共同的言说空间,这才 是最根本的。这个言说空间 里,重要的并不是作者采取 什么形式的问题,而是要基 于作者对生态、对自然、对 天地万物的不同理解让写作 形式自然生成。这就应当打 开关于生态文学固有的思维 模式,突破狭隘观念的限制 ,开辟更多关于生态文学的 言说方向和抵达路径,提供 更多不同理解上的、概念上 的、言说上的思考,构建一 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文 学空间,让中国生态文学的 发展更富有生机,天地更加 广阔。 生态文学边界的扩大和 拓展,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 ,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生态 文学有其自身的伦理和逻辑 ,无论是广阔的自然视野, 还是深入的环境关切,包括 个体的瞬间感悟,它的宏观 和细微,它的赞美和批判, 它的探查和洞见,背后无不 显现着时代赋予写作者的生 命重量、科技认知和社会责 任等等要素,这些都让生态 文学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态度 和角度。 中国生态文学年选的作 用之一,就是努力去寻找、 挖掘、扩展和呈现中国生态 文学审美的新边界。所以, 2022年选本相对于2021年 的选本,在题材选择、表达 方式、语言质感、结构设计 等方面,尽力突破单一性和 相似性,容纳了更多不同样 式、不同言说、不同维度的 文章,以期全面呈现出 2022年生态文学更丰富更 多元的面目,带来更崭新和 更活跃的生态文学观念。 生态是一个持续的存在 ,生态文学也会是一个持续 的写作现场。 在未来的生态文学写作 中,我们需要努力寻找生态 文学更多的更大的可能性和 多样性,或者说,我们需要 建构起更为广大的、更为多 元的、更为丰富的也可能会 是充满矛盾的生态文学书写 方式。这就需要写作者要以 不同的复杂的乃至庞杂的角 度去观看、去想象和去书写 ,进一步更新面对自然的态 度、行为和语言,甚至更新 写作者的思想和灵魂,只有 这样,中国生态文学写作的 本质和语境才会不断清晰和 扩大,生态文学的内涵与外 延会向着更完善、更丰饶、 更深刻和更广阔的方向前行 。 导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态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思想的交汇作用下,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中国2022生态文学年选》所选文章集中体现了编者与作者对生态文学的独特感悟,是对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这些文章充满美的特质,语言通透,立意深刻追寻生态自然的关爱。文章既具文学性,且体量适中,可读性强,能使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体味生态文明的意义与自然的魅力。 精彩页 人与自然 人民与生态 李敬泽 这两年来,自然和生态书写蔚为潮流,《十月》《诗刊》《人民文学》《草原》各立名号,大力倡导。有的叫自然诗歌,有的叫自然写作,也有像《十月》这样,叫生态文学。如果我们大家投个票,选一个名号,我比较倾向于“生态文学”。 这件事要从“自然”说起。“自然”是个老词,老到老子那里,老子“道法自然”,这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圣人任名教,老庄明自然”,晋人论孔孟老庄之异同,结论是模棱两可的“将无同”,名教和自然一体两面。“自然”派生出的文学和美学传统根深蒂固、至大至远。 但也正因为这个传统之深远,它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自然而然,身在此山中,我们容易忽略这个传统本身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最近在学术界,谈山论水成了显学,巫鸿从图像史、美术史的角度去讲,哲学家们以山水为中心,梳理远古自然崇拜以降的观念演进。我对此没什么研究,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远远地看去,感觉他们都不大谈图像和观念据以展开的社会历史条件。比如东晋之后,山水诗大兴,对后世影响甚巨,“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诗很美,但是,大家别忘了,写诗的是谢灵运,那是王谢世家啊,王谢堂前的燕子都知道这世上有阶级,谢灵运的诗怎么可能是人与自然浑然为一。表面上是人和自然的问题,稍微推敲一下,这里边还有人和人的关系问题。当年衣冠南渡、门阀政治,世家大族一路跑到江南,一边掠夺一边改造,建立起一套压迫性的生产方式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一小撮人鄙视、欺负绝大多数人,然后谢灵运他老人家站在社会顶端,穿着木履徜徉山水、澄怀味象。历史的镜头也是势利眼,只追着他,他后面跟着一大群人伺候着,在史书中都自动屏蔽。物我两忘,物我之间那一大群人也忘得干干净净。《宋书》本传里说,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原始森林里开一条观景小道,把“林密蹊绝踪”的问题解决掉,这活儿肯定不是他拎一把大斧自己干,谁干的?还不是一群农奴。所以他后边有一大套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支持,他的审美精神是具体的社会结构的分泌物。这种情况在古代大致如此,王维写那么多山水诗,很美,很静,但他是有辋川别业的,他是一个贵族抒情者,所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陶渊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陶渊明在他的时代本来就是特例,直到宋代经过苏轼等人的阐发,他才获得经典地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审美意义上、抒情意义上,一定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运作出来的结果,这个关系我们看在眼里的是“人闲”“夜静”,后边一定有广大的不闲不静。 当然,时移世易,这些诗已经脱离了它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它不再是长在地上的花,它成了天上的星星,成为飘浮的能指。现在读它的时候,除了我这般煞风景的粗人,都不会看它背后的东西。谢灵运、王维是伟大的,一千多年后他们的诗依然运行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口头,支配着我们的感受和表达。对于一般读者,这就足够了。但作为写作者、研究者,我们恐怕还是应该想得更多一些。处理人与自然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背负着强大的传统,这个传统,它的观念、情感、修辞,都已经脱离了本来的语境,已经成为自动的抒情装置,预装在我们脑子里,它的功能就是让我们写不出所见,甚至根本无所见,眼前有景道不得,一大堆古人的话在我们心里等着。 我当编辑的时候,很怕诗人或散文家写自然、写山水、写乡土。有些人一提起笔来就“乡绅”附体,看山看水、看土地看村庄,都像个古人,而且是有闲的、其实也是有钱有势的古人。他要是穿越到东晋,肯定一头扎到谢灵运身上,到唐代,就是王维,扎到陶渊明身上也是个小乡绅啊,要不然他就拐个弯,飞过太平洋,扑到梭罗身上去了,反正他不会扑到千年前一个普通农夫身上。乡绅气是我们文学里一个老病根,时不时发作,也不限于和自然、乡土的关系。 日本的柄谷行人早就提醒我们,自然风景并非纯然客观之物,是通过主体的认知装置生产出来的。说白了大概就是,存在决定意识,你在什么社会位置上,决定了你看见什么景,风景是你的镜子。古人讲“景语”即“情语”,放大一些看,也是这个意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揽镜自照,英雄妩媚,跌宕自喜,但写这词时,他毕竟也是一方豪强。 中国现代以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周作人等人花鸟虫鱼的路径,上接古人特别是晚明,终不免像周作人那样,“绅士鬼”附体。还有一个是从西方浪漫主义、梭罗等等接过来的路径。这两个路径有冲突,互相还瞧不起,但其实,作为现代主体,他们至少也是表兄弟或堂兄弟。我们文学中讲人与自然,其实主要讲的是“我”与自然,吾与天地独往来,做排除法,把中间一大摊事全删掉。在这一点上,现代传统和古典传统接得特别顺畅。周作人他们接晚明,接谢灵运、王维,接梭罗一脉是洋皮土骨,其实是接陶渊明。但接得这么顺畅也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