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样性团队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英)马修·萨伊德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当下的商业环境中充满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变量,管理者要如何准确判断、抓住每次机遇、实现发展?英国管理咨询专家马修·萨伊德认为,关键就是拥有一支真正的“多样性团队”。
《多样性团队》以跨学科视角审视当下企业的管理问题,直击管理者需要,给出建立多样性团队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以及维持多样性、让团队持续发挥最高水平的种种措施。作者以翔实的案例研究还原具体商业场景,把开始搭建团队到最终实现高效运作的全过程拆解清楚,极具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马修·萨伊德,英国乒乓球名将,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萨伊德现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和赛事解说员,也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常客。他曾荣获英国新闻界重要的“年度体育记者”称号和英国体育记者协会的“年度体育特写”奖项。
目录
集体盲点
克隆人谬误
反对有效
突破!突破!突破!
回声室效应
打破标准化
集体大脑
致谢
参考文献
序言
我对中国很了解。我曾
经在十年时间里一直是英国
的乒乓球冠军,所以在赛场
上常常遇到像孔令辉、王励
勤这样伟大的选手。写这本
书的灵感之一,就来自陈新
华教练对我的指导和训练。
陈新华是20世纪80年代中
国的顶尖球员之一,1990
年来到英国。
在那之前,训练我的都
是英国教练,他们很优秀、
很敬业、专业知识也很丰富
。但陈新华带来的是一系列
完全不同的训练想法——从
多球训练(教练员把很多球
接二连三地打向运动员)到
关于技术和体能的全新理念
,等等。
这些都给了我很大启发
。倒不是说陈新华的想法都
刚好契合我,但他传授的东
西对我有极高的价值。他在
一个与我不同的乒乓球传统
中成长,他的知识和理念拓
展了我对乒乓球的理解。我
的乒乓球事业也在20世纪
90年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我从不后悔投身这项事
业。
这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团队成员多样性的重
要。不同观点的人聚在一起
,就能催生出更多新的想法
、激发出更多新的可能。如
果这在乒乓球运动中能够得
以印证,那么在商业、技术
、创新等领域就更是如此。
最后,感谢你阅读本书
,也衷心希望你喜欢它。
Matthew Syed
2020年12月
导语
团队的多样性,对于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样性团队》这本书,向组织者展示了如何建立一支有多样化视角和能力的团队,让企业得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同样,规模化的人口效应也将让国家在创新力竞争中,拥有更多元化的视角,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
将拥有认知多样性的人集合
在一个团队里有多么重要,
它提供了应对当今时代复杂
挑战的新视角。
——简-安妮·斯图尔特,
亨利商学院教授(英国皇家
特许管理协会年度图书颁奖
词)
许多判断都是由集体做
出的。我们通常相信集体是
好的,协商一致也是好的,
但是有个潜在问题:有的意
见根本发不出声。同样,团
队讨论的偏见,可能引导出
一致的偏见,因为往往讨论
的目标是希望所有人达成一
致意见。
——约瑟夫·西蒙斯,沃
顿商学院教授
精彩页
集体盲点
1
2001年8月9日,33岁的法裔摩洛哥人哈比卜·扎卡里亚斯·穆萨维在位于明尼苏达州的伊根泛美国际飞行学校注册入学。这所学校提供驾驶商用飞机的全套培训,而且教学中配备有高仿真模拟器。
起初,穆萨维看起来和其他学员没什么两样——他看起来经济条件不错,跟人交流时温和友好,充满好奇,一心想要学会驾驶大型喷气式飞机。然而开学才两天,他就引起了带教老师的怀疑,因为他付学费的方式与众不同:8300美元的学费,他用百元现钞支付了大部分。更怪异的是,他对驾驶舱门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兴趣,并且不停地询问纽约市内及周边的航线状况。
工作人员疑心陡增,在穆萨维入学两天后,该校决定向明尼苏达州的联邦调查局举报他。于是穆萨维被批捕,联邦调查局对他展开审讯,并申请搜查他的公寓,但最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就在“9·11事件”发生的几周前,一名涉嫌违规移民的男子在事件发生地的某个飞行学校入学。我们今天回头来看这件事,不难发现其中疑点重重。
“9·11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里,美国国内针对情报机构的不作为展开了轮番调查。雇佣数十万情报人员、预算高达上千亿的组织,为何会破解不了这个阴谋?调查结果纷纷指出,这是一次不可原谅的失误。
这当中,中央情报局(以下简称“中情局”)无疑受到了最为严厉的抨击,毕竟它的本职工作就是协调各家情报机构应对威胁,特别是来自境外的威胁。推算起来,“9·11事件”策划于1998年底或1999年初,各情报机构有29个月的破案时间,但机会全部被错过了。这起事件被哥伦比亚大学索尔兹曼战争与和平研究所所长理查德·贝茨称为“发生在美国本土的第二起珍珠港事件”。著名情报专家米洛·琼斯和菲利普·西尔伯扎恩则直言这是“中情局史上最大败笔”。
在众多事实和线索面前,这些专家的话引起了广泛共鸣。实际上,“基地”组织早在1993年就打破了对自杀式爆炸的禁忌,并且他们的每次活动背后都有奥萨马·本·拉登的身影。
算起来,到事件发生时,出现拿飞机充当武器的想法已有近10年时间。1994年,一个阿尔及利亚组织在阿尔及尔劫持了一架飞机,目的据悉就是在埃菲尔铁塔上空炸毁它。当年年末,作家汤姆·克兰西写了一部惊悚小说,讲述的是一架波音747飞机撞人南加州大学阿皮托大楼。这部小说一经推出,就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第一。1995年,马尼拉警方详细报告了一起自杀式袭击计划,该计划的意图就是让一架飞机撞向中情局总部。
1997年,本·拉登的助理艾曼·扎瓦希里严格遵照首领的旨意,在埃及策划了一场杀害游客的行动。
1998年8月7日,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同时发生爆炸事件,造成224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
2001年6月,就在穆萨维入读航空学校的几周前,一位来自亚利桑那州、名叫肯尼思·威廉姆斯的联邦调查局分析师曾给同事们发出一封电子邮件,其中写道:“我写这封信是为了提醒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政府,本·拉登有可能组织各方力量,派遣学生进入民航大学和学院。”他建议调查局总部对国内所有飞行学校进行备案,走访运营商,并编制一份所有申请培训签证的阿拉伯国家或地区学生的名单。这份建议被称为“凤凰备忘录”,它本应发挥极大作用,可惜当时没有被采纳。
在这么多证据面前,情报机构的不作为遭到了各方严厉的抨击。参议院联合委员会得出结论:“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情报机构手上明明有线索,却没能在2001年9月11日之前把这些相关的点连接起来。”
对此中情局驳斥说,这种评估方法尽管可以理解,但在事发后大谈破解恐怖分子的阴谋当然简单得很。他们还援引心理学家巴鲁克·菲舍霍夫和露丝·贝思调研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在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这一历史性事件发生前,两位心理学家曾邀请各方人士评估这次出访会有怎样的结果:会不会促成中美永久建交?尼克松会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外交之旅吗?
众人皆知,这次访问硕果累累,但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受访者在事后如何“记住”了他们的预估。比如,不少之前持悲观态度的人,如今却说本来就很看好这趟出访。正如菲舍霍夫所说:“受访者再度被问起事件结果的时候,竟然完全没有表现出诧异之情……”他称之为“潜移默化的自我断定”。
回到“9·11事件”,或许这个阴谋在事后显得昭然若揭,但在事件发生之前真的那么明显吗?这难道不是另一个版本的“潜移默化的自我断定”?中情局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难辞其咎?
实际上,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恐怖组织,监控设备每一刻都在捕捉网络对话,但大部分不过是日常聊天中玩笑式的威胁。情报机构可以对每一个可能性立案,但资源怎么够用?到最后很可能都是虚惊一场,很难有什么实际进展。就像一位反恐负责人所言,他们的工作是被要求在一片红旗的海洋里给红旗分类。
对于中情局和他们的辩护者来说,“9·11事件”不能归结于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不力,而是因为情势过于复杂。争论从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0: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