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走记忆 |
分类 | |
作者 | 林强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作者是一位摄影师,这些年他游走贡嘎山、大凉山、海螺沟等山川,与当地群众进行交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四十年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座座亲自攀过的雪山,一条条涉过甚至下水救过人的河流,一所所亲手摸过宿舍里棉被厚薄的乡村小学,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为麻风村捐款、送粮、修路、建校的细节,以及一位又一位与他做朋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山里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激励我们去追求无悔的青春,不忘来路的初心。 作者简介 林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第六届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兼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曾出版过《走进大自然》《在那遥远的地方》《海螺沟》《贡嘎日噢》《圣山下的“慈子花”》《生命的力量》等图书。曾获“中国第七届摄影金像奖”;曾被授予“全同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家”荣誉称号。《在那遥远的地方》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之一;2016年,编创的电影《贡嘎日噢》在美国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优秀故事片奖”;2018年,《生命的力量》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纪实摄影展。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目录 诗 圣山之光 湿地 彩云之南 草地 慈悲应世 达坂城 高原措 高原的宝藏 高原天池 贡嘎山 胡杨赞 花的世界 黄龙听雪 楼兰楼兰 泸沽湖 路边的女孩 老兵走了 露 罗平素描 绿叶 麦地 梅里雪山 母亲的种子 飘来的运气 日出 沙海 冰川 白沙湖 石山的泉泪 霜天 苏武牧羊 他是一面镜子 天地人 田湾河 雾 西出阳关 小草 心中的河 星星 训练场 央迈勇峰 雨点 雨后 原始森林 远方的村庄 在高原 在阿里 昭君出塞 追你上高原 走康定 散文 一百三十万善款 白沙湖·胡杨树 拜访僜人首领阿罗松 背建材的小伙子 比世界屋脊更高的女人 兵之城 不让天堂般的美景消失 藏袍上的冰花 垂死的登山者遇上了世界上最坚韧的山民 大会堂的讲稿 大瓦山之行 戈壁之风 给钱智昌的信 我与陈老师的一次难忘旅行 国旗下的吉嘎老师 海螺沟 河坡藏刀 回龙坝上一卫士 她是第一个走出麻风村的姑娘 舅舅来了 军博收藏记事 葵花盛开的地方 琅勃拉邦的夏天 离天最近的村校 离天最近的哨所 留存的短信 旅行在高原 难忘的钟溪村 难忘那双美丽的眼睛 难忘在凉山吃的那顿年夜饭 且沙牛日的命运 清明节在家 摄影伴随我的四十年 圣山下的“慈子花” 石头房木雅寨 水音缥缈 探望老英雄巴姆 田湾河是一条梦中河 美丽的野山鸡 星芳桥与星芳校 退休后的吉嘎老师 望远镜 伟木村的笑脸 我记住了他们 我心中最美丽的体育场 我与阿聪尔聪 我与大运会 心中的天路 修车老汉白师傅 秀色让我流连忘返 悬崖上的标语 雪线上的孩子们 夜登二层山 影响我的三位老师 永远的牛牛坝 与死神比肩 只见过一面的颜菁女士 仲巴和帕羊 重回玉龙西 朱巴龙的乡亲没有忘记我们 住在天边的四川女孩 后记 序言 那时我们都还年轻 1987年,我和林强结识 不久,相约着一起去正在 初建的冰川与森林景区海 螺沟。一年前,林强和我 都机缘巧合,分别在海螺 沟还未提上开发日程时去 过那里,也都从不同的角 度帮助推动对那片沉睡美 景的旅游开发,以期能让 当地纯朴的乡民摆脱贫困 ,过上好日子。 仗着自己身体好,我们 两个人都选择了不骑马, 步行进山。本来我以为自 己已经去过两次,比林强 对当地更熟。哪知一走进 山里,每路过农家,无论 是在田里劳作的,还是在 院坝做竹编的乡民,几乎 每一位都会停下手里的活 计,直起身,与“林老师”打 招呼,让我们进屋喝茶或 者吃饭。想一想就知道, 林强此前虽然也只去过两 次,但他一定不是坐着县 上派的汽车,一路冒烟飞 驰而过的;而是一步一步 ,慢慢走进这座千百年来 从未为外人所知的雪山脚 下的小村落,与乡民们一 户一户地拉家常、交朋友 ,成为他们眼中尊敬的“林 老师”。老师是当地最有知 识的人,也是当地人当时 所能想出来的最大的尊称 。 那天进山的路上,正碰 上一户人家的小男孩生急 病,发高烧,上吐下泄。 当时的海螺沟山区没有医 疗救助机构,去镇上就是 一次长途跋涉。我们取出 随身带的药,让孩子马上 吃下去。林强说:“咱们多 坐一会儿,看看娃娃的情 况再走吧。”就这样,我们 在两个多小时后,看到孩 子退了烧,也没有再拉肚 子,又留下三天的药,才 安心上路。 十几公里之外才是我们 当天的宿营地,两个小时 的耽搁,就意味着要在山 里摸黑前行,至少要多走 很长时间。林强的选择很 简单,仅仅是单纯的关心 ——对一个陌生的山里孩 子。 几年之后,我们又一起 去西藏,他拍照,我收集 资料。在从江孜返回日喀 则的路上,有几处独特的 景色,出发前一晚,我俩 就去找到第二天那辆大巴 车司机,请他在林强需要 拍照的地方小停一下,车 上的乘客也正好活动手脚 。司机同意了。 第二天路上,第一次停 车就令那台旧车熄火,怎 么也启动不了。司机望向 林强,把长长的铁制摇把 拿给他:“下车,用摇把发 动。”那一路,每停一处, 林强和我摇一回,那么高 的海拔,摇那么大的汽车 发动机,很累。但林强一 个拍摄点都没有错过,哪 怕一次又一次摇到疲惫不 堪,直喘粗气。他的选择 同样出自简单的理由:他 爱大自然,他爱摄影。 从三十多年前开始,摄 影的同时,林强就在不问 断地把所见所闻所思写下 来,我也读过其中很多篇 。我问他:“这些随笔很好 呀,你为什么不整理成一 本书,和你的摄影作品正 好互为印证。”他总是说自 己写得不够好,文字不够 美。这也是基于他简单的 选择:要把更美的东西拿 给外人,不耽误别人时间 。我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事 ,已经好多年了。 终于,我俩都不再年轻 了,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完 全没有随着岁月而消散, 甚至像那种越陈越香的老 腊肉,有了近乎回顾人生 的味道。在他经历了轰轰 烈烈的荣誉之时,那种淡 然、从容的应对与坚持, 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简单的 坚守是有价值的。所以, 他终于被出版社“逼”着把这 么多的人生侧记拿出来, 展示给大家了。 的确,按常规的标准评 判,林强的文字免不了会 有诸多地方被挑剔,但哪 怕再被挑剔,他的文字中 天然生成的爱、坚强、善 良、忠诚,都是许许多多 靠文字生活的人完全不具 备的。因为,林强的文字 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一 层意义,真诚是一种高贵 的美感。 章东磐 2020年12月于深圳 导语 林强的文字天然生成的爱、坚强、善良、忠诚,都是许许多多靠文字生活的人完全不具备的。因为,林强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一层意义,真诚是一种高贵的美感。 他用四十年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座座亲自攀过的雪山,一条条涉过甚至下水救过人的河流,一所所亲手摸过宿舍里棉被厚薄的乡村小学,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为麻风村捐款、送粮、修路、建校的细节,以及一位又一位与他做朋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山里人。 后记 本来没打算出版这本《 行走记忆》,因为这四十 年留下的文字都是给自己 的。一次偶然的采访,让 我改变了想法。那天《新 京报》的记者来办公室, 在采访中我谈起了十几年 前在阿布洛哈村与阿聪尔 聪的故事。阿聪尔聪是一 位麻风病治愈者,六十五 岁的他身体残疾,一辈子 没有结过婚。为了不把病 毒传染给更多人,他自愿 一个人到深山里隔离,住 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房里。 我给他拍了他有生以来第 一张照片,照片里他光着 身子。临走前我把我的备 用衣服送给了他,他笑得 很开心,我们也因此成了 好朋友。后来,看到村里 几十年都没通电,我专门 从成都带了手电筒准备送 给他,但是到了村里才知 道,半个月前他独自走夜 路摔下了悬崖去世了。 我讲到这里,《新京报 》记者非常动容,看得出 他在强忍泪水。我停下来 ,不敢看记者的眼睛,故 意转身去拿水,转移视线 ,怕自己也忍不住流泪。 两个小时后记者走了,但 那一天一夜我脑子里全是 这十几年过往的人和事。 第二天上班途中,突然 接到一位90后年轻人的短 信,她说一口气读完了《 生命的力量》这本书,才 知道自己有多幸福,想请 我在书上签个名。我到办 公室后,什么也做不了, 只是望着窗外那片阴灰的 天,想起了清华大学电机 系的研究生杜爱虎。他是 在网上看到了我讲述的吉 嘎老师的故事才来到四川 。吉嘎老师一个人在雪线 上的学校坚守了二十七年 ,在一次探访中,我拍摄 了一张吉嘎老师在国旗下 的照片并传到博客里。杜 爱虎看到了这张照片并把 它下载下来,拿着这张照 片,从北京一路来到四川 ,找到了康定,找到了那 所海拔四千米离天最近的 学校,接过了吉嘎老师的 教鞭。杜爱虎在那里一待 就是近五年,他的行动又 影响了三十多名大学生陆 续到那里支教。后来他回 到成都嘉祥教育集团工作 ,如今仍然在阿坝州的小 金县支教。 还有在大连海关工作的 刘克训,也是在网上读到 了我写的故事后,一个人 独自来到了布拖县,找到 了小沙作。当时沙作只有 六岁,是一名孤儿,他把 她带回了大连抚养,让她 接受好的教育。十余年来 ,他在凉山共收养了十几 名孤儿。 我与钱智昌的交往过程 是最让我感动的。人一旦 倔起来,天都没办法,钱 智昌就是倔起来的人。他 是一位残疾人,几十年来 ,他在苍凉的大山里靠着 几乎没有手指的“手”,没有 脚掌的“脚”,做出了四肢健 全的我们想都不敢想也不 会想的伟业。他用嘴播种 ,收成玉米就有二十余万 斤;他用腿跪爬走路、种 树,不仅能够自给自足, 还有余钱借给乡亲救济; 他从青年时代就再也没有 站起来过,但他比我们都“ 站”得更挺拔、更高、更称 得上是男人。钱智昌有两 个心愿,一个是去北京天 安门前看升国旗,一个是 七十五岁后去养老院,这 两个愿望我都为他实现了 。 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故 事,这些故事都是我的经 历。一个人一生很短暂, 我有幸遇到了这些人和事 ,如果不把它们讲述出来 ,是一种遗憾。感谢大家 阅读此书,也感谢为这本 书奉献出自己故事的人们 。 2020年12月于成都 精彩页 一百三十万善款 2009年7月21日是我“边疆万里行”的最后一天。其实我前几天老盘算着回成都的日子,可今天真要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却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六十天的行程,无意中恰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我们的汽车在成雅高速公路上奔驰着,预计不到两小时就可到达成都,我坐在副驾驶位置闭着眼,脑里浮现着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黄河、通天河、孔雀河、狮泉河等,这两个月虽短,但在经过的这些山山水水,在这些壮美的山河中,我感到了一种召唤。更让我忘不了的是山水之间的人们,我始终忘不了那些在海拔5325米的查果拉哨所的官兵们,始终忘不了他们那双双因冻伤而皲裂的手;忘不了最艰苦的甜水海兵站那位年仅二十多岁的指导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四十多岁的面容;忘不了川府天源饭庄那位勤劳朴实的邹春兰;忘不了阿里萨嘎中心校的师生们;忘不了那些患了白内障和大骨节病的牧民们,还有许多许多…… 这时,一个电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博士打来的,电话中他告诉我全国政协办公厅准备在全国政协礼堂为我举办“边疆万里行”摄影展的消息,他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 韩方明长期从事藏族文化的研究,在我“边疆万里行”出发前夜,他还专程从北京赶来成都为我送行,并陪同我一起走到了康定,一个月之后还从北京飞到拉萨为我加油,让我很是感动。 回到成都后,我从八千多幅照片中精选了一百幅带到了北京与韩方明博士见面,最终我们选定了六十幅照片在全国政协多功能礼堂展出。展览前还提前做了宣传预告,中国银泰集团主动承担了这次展览制作、展出的经费,银泰集团的董事长沈国军出资一百三十万人民币收藏了展览的全部作品。于是我按照收藏集的作品制作,并在每幅作品上签上了名字。 一百三十万对我来说是很大一笔数目,我知道沈国军是在抬举我,照片虽然珍贵,但是一百三十万确实出手很大方。我找到韩方明商量,准备把一百三十万全部捐给藏区。韩方明知道我的打算后非常支持我,但随后又问了我一句,是否留一点升级摄影器材。我告诉他这次“边疆万里行”活动得到了多方的关注与支持,拍的照片都是藏区的一些风光和人文,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影展,所以我更应该回报藏区。在场的沈国军董事长听完我的话后,也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们三人经过商议决定,这一百三十万其中的一百万用于资助西藏大学品学兼优的藏族贫困大学生,每年提供十个到大城市参观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对藏族学生进行心向祖国的爱国教育,增加他们的荣誉感。另外三十万元将用于四川甘孜藏区的三百多名妇女和儿童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 有了这样的捐赠,那天的开展仪式更加有意义。开展仪式上,西藏大学的团委书记和甘孜州慈善总会的会长接过了捐赠的善款。我在开展仪式上也发了言,激动地说:“三十年前的1979年,我还是一名普通军人,那一年我打破了全军十项全能的运动纪录,第一次荣立二等功。那时候我心里想的只是努力训练和工作,做一名好军人、军体好运动员。 “由于工作岗位调动,我在那个时代就有机会接触了照相机。不过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初学者,是一个单纯的低水平的工作影像记录者,做梦都没想过要成为摄影家,做梦也没有想到2007年9月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能在人民大会堂为我举行个人纪实摄影展览,两年后的今天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自己的摄影作品展。 “恰从1979年开始,我个人与祖国一起走上了此前亿万人都没有想过的梦想之路。这三十年中华民族的巨大变迁,让我有机会成为伟大历史浪潮的一滴水,用微薄的力量,反射出太阳的光芒。 “我拍摄祖国的西部正好三十年,我的作品从个人的视点凝聚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部高原的许多小细节。山在变,水在变,人在变。透过这些细枝末节,可以看见我们国家一天比一天富强的过程,看见人们越来越多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自信,看见过去贫困落后的西部逐渐与文明接轨。 P63-6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