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被称为“圣人可汗”的不是唐太宗,而是隋文帝,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管窥隋朝开皇年间堪比大唐的盛世局面。 隋文帝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成为彪炳千秋的明君圣主,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造就出他与隋朝光鲜的一面: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 但他在理想与道德上的苛求,也同样为大隋盛世埋下了深深的危机:他为了确保存粮,宁可与百姓一起逃荒,也不开仓赈济;他营建恢宏的大兴城,里坊却严整得如棋盘一般;他苛责儿子,终酿成亲情乃至国家的沉痛悲剧…… 他的价值取向,注定了他无法成为有道的君主,更不会是有情的君主。他的统治方式,也使整个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 作者简介 蒙曼,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极具风格,既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又充满了时代感和幽默感,产生巨大影响。 多次获各种教学荣誉及奖项;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目录 第一章 再平江南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异常顺利地打败陈朝,统一南北。但就在第二年,陈朝的旧境全面发生叛乱,隋朝又被重新卷入战火之中。江南为什么会发生叛乱?先前的顺利和此时的反弹之间有什么关系?隋朝的统治者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让江南人民无法接受? 一、江南再叛 二、杨素高压 三、杨广怀柔 四、岭南归顺 第二章 计杀大义 她本是北周皇室的公主,为了和亲远嫁突厥,成为突厥的第一夫人。北周政权被隋文帝杨坚取代后,这位公主又被杨坚认作干女儿,封为“大义公主”。但她对杨坚覆其邦家、灭其宗族的行为,一直无法释怀,总想寻找机会替娘家报仇。但不幸的是,她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倒让自己也命丧黄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隋文帝为什么不能容忍这个弱女子? 一、都蓝势盛 二、计杀大义 三、抑强扶弱 第三章 圣人可汗 其实早在唐太宗这位“天可汗”之前,隋文帝早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兼任北方草原民族的共同可汗,并被尊称为“圣人可汗”的皇帝了,这正是“天可汗”的雏形,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极大荣耀。隋文帝的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突厥人为什么这么尊崇隋文帝? 一、突利入隋 二、杨广立功 三、战争意义 第四章 开皇之治 隋文帝统治时期,诞生了一个流传千载的称号—“开皇之治”。可想而知,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富庶、人民生活安定的时代。那么隋文帝在当政期间都有什么建树?社会状况究竟如何? 一、发展经济 二、发展文教 三、整顿吏治 第五章 太子失宠 隋文帝是位好皇帝,但未必是好爸爸,治国有法的人未必治家有方。他当政之后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其实就是家庭问题,确切地说,是太子杨勇的问题。嫡长子杨勇在开皇元年(581)就被立为太子,一直接受严格的政治训练,他的政治表现也不乏精彩之处,本来应该顺利接班。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知是“太子”这个位置太敏感,还是皇帝的要求太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勇似乎越来越不入父皇母后的法眼,他的太子之位也随之摇摇欲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太子杨勇 二、失爱于父 三、失爱于母 第六章 杨广结盟 随着隋文帝夫妇对太子杨勇不满的升级,晋王杨广也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讨取父母欢心。但是太子号称国本,轻易不能废立,隋文帝虽然对杨勇不满意,也不可能随便废黜。杨广究竟采取了什么手段,促使隋文帝下定决心?他又为自己谋求了哪些势力支撑? 一、独孤援手 二、杨素加盟 三、太子危机 第七章 高颎罢相 在晋王杨广的推动之下,独孤皇后和宰相杨素结成了反太子联盟,对太子杨勇展开内外夹击,促使隋文帝产生了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的想法。不过废立太子毕竟是国之大事,还得征得宰相高颎的赞同。高颎当年为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当隋文帝拿这件事去问他的时候,高颎一口否决。高颎为什么要反对废立太子?他的反对给他带来了什么后果? 一、保护太子 二、得罪皇后 三、高颎之废 第八章 东宫易主 由于独孤皇后的挑拨,宰相高颎被隋文帝革职为民。太子杨勇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很快被废黜。晋王杨广则成功上位,成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可是,太子杨勇虽然不讨父母喜欢,但毕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隋文帝究竟是以什么名义废黜太子的?这一废立的过程又是如何完成的? 一、皇帝发难 二、压平朝廷 三、废长立幼 第九章 骨肉相 大儿子杨勇被废太子之位,并不是隋文帝家庭唯一的悲剧。在这场继承权争夺战中,隋文帝另外两个儿子也相继遭遇不幸,三儿子秦王杨俊死于非命,四儿子蜀王杨秀也被剥夺官爵,废为庶民。这是怎么回事?隋文帝的儿子们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 一、秦王之死 二、蜀王之废 第十章 由盛转衰 隋文帝晚年,家庭四分五裂,变故频繁,他本人也一改隋初勤俭自律的作风,开始放纵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隋文帝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隋朝初年那种君臣协力、奋发图强的局面,不复存在。隋文帝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他这种心态的变化会给隋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仁寿逸志 二、任情枉法 三、猜忌大臣 第十一章 风波再起 隋文帝后期,因为家庭变故,他的统治心态和朝廷局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朝堂之上日益充满火药味和紧张感。而受这些变化冲击最大的,则是新太子杨广。他好不容易到手的太子之位也变得不稳定起来。这个家庭变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对政局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一、独孤之死 二、杨素失宠 三、杨广危机 第十二章 文帝之死 独孤皇后去世两年之后,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崩于仁寿宫大宝殿,留下一个伟大的帝国,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两代皇帝交接班,这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关键期和敏感期,也往往伴随着流血和阴谋,隋文帝也不例外。隋文帝是正常死亡,还是被人谋杀?隋文帝之死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序言 看过去的作品,有点儿 像看青年时代的照片。比着 剪刀手,穿着过时的衣裳, 乍一看几乎认不出来,自家 几时有过这般可笑的模样? 可是,再一看,那眉眼,那 神情,不是自家又是谁呢? 只不过是身形再细些,脸庞 再鼓些,嘴角再翘些,看起 来都是无足轻重的改变,却 又是再高级的美颜相机也打 造不出来的模样。 我们年轻的时候,只要 不是过分自大的人,任谁听 说,你现在这个样子最美, 都不会轻易承认吧?我们总 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不满, 发型太丑,大腿太粗,笑容 太野,这林林总总的问题, 难道日后不会一一修正吗? 我们都相信,修正了之后的 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殊不 料,若干年之后,浓密的黑 发委了地,肥厚的脂肪上了 腰,浅浅绽放的笑容里也多 了皱纹的加持—我们一直在 努力,却终未长成自己理想 的模样。非但没有长成,甚 至还多了一点“盛年不重来” 的惆怅。所以,人生究竟是 用来经历的,还是用来修正 的?修正了之后,真的就会 更好吗?若并未更好,为什 么我们还要汲汲于修正? 这些问题,在此次修正 书稿的过程中都曾反复回旋 于我的脑海,回旋之后,我 的态度是保守的—只美颜, 不动刀吧。所谓动刀,就是 外科手术式的修正,腿短了 接骨,腰粗了去脂,乃至改 头换面,重新做人。这样的 做法放在书稿上,可能就意 味着调结构,换立场,改结 论,“不惜以今日之我,难 昔日之我”。我固然佩服这 样每日精进的锐气,却全无 躬身践行的勇气,因为这套 书出版近十年来,无论是我 自己,还是整个隋唐史学界 ,对隋代的认识并无突破性 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贸然伤 筋动骨,实恐得不偿失。 尽管如此,美颜还是必 要的。当日木兰凯旋,“当 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曾让多少伙伴惊喜交加:“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 郎。”确实,洗去十二年征 尘的木兰,在伙伴的眼里, 不也恍若脱胎换骨一般吗? 把这动人的一幕置换到书稿 上来,我也权做画眉张敞, 弄粉调朱吧。 首要的“美颜”自然是洗 其污垢。其中最大的“污垢” 当属隋炀帝陵的位置。史载 隋炀帝死后,辗转迁葬雷塘 。隋唐时期雷塘的位置久已 失载,清嘉庆十二年 (1807),大学士阮元经 考证,认定扬州市邗江区槐 泗镇槐二村的土墩墓即为雷 塘隋炀帝陵,并请时任扬州 知府伊秉绶立石书碑。阮元 为一代学宗,其说一出,几 成定论。本书初版之时,也 沿袭此说。然天不藏道,地 不爱宝,2013年,真正的 隋炀帝墓在扬州市邗江区西 湖镇司徒村曹庄发掘出土, 千载之疑,至此冰释。此番 修订,自当存真去伪,改用 新说。除此之外,还有若干 其他讹谬,此次修订也一并 改正。盖史书之事实错误犹 如美人之面上污点,这类修 正,算是洗了污垢。 其次的“美颜”是增其华 彩。原书稿脱胎于“百家讲 坛”讲稿,以当时口语成书 ,虽有“如闻其声”之得,却 也有“文不雅驯”之失。此次 修订,一律润饰,冀少增文 采。这类笔削,散在章章节 节,字字句句,看似简单, 但操作起来,才真正理解古 人“推敲”之不易。盖文辞之 简陋伧荒犹如美人之粗服乱 头,这类修订,算是施了淡 妆。 袁枚诗云:“爱好由来下 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 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 许看。”想来阿婆白发皤然 ,纵使梳头,难夸云鬓。但 洗面施妆,终是爱己尊人之 举,其情可感。俾观者知之 ,不亦乐乎? 蒙曼 2020年3月23日 导语 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隋朝比唐朝伟大?隋朝皇帝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真实的隋唐英雄,其实和说书、演义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文治武功极为相似、仿若倒影的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最终一个留下千古骂名,另一个成了千秋明君? 隋唐史学者蒙曼老师《百家讲坛》成名之作。它们多年来被奉为经典,深受众多隋唐史爱好者的喜爱,一直被翻出来重看、重听。 《百家讲坛》播出至今,口碑的讲座之一,让几代学生读者,爱上学习历史、选择历史专业。 知乎“如何评价蒙曼?”90%好评率的历史讲师。 喜马拉雅FM上架至今不到一年,强势收获2100万收听,评论区新老读者好评连连。 中央民族大学ZUI受喜爱的历史老师之一,学生不自禁发出呐喊“她的课太难抢了”! 精彩页 一、江南再叛 隋朝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陈朝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整个战争进行得顺风顺水,让隋文帝君臣很是得意了一把。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平陈之后不到两年,也就是开皇十年(590)年底,一场席卷陈朝旧境的叛乱全面爆发,重新把隋朝拖入战乱之中。 江南为什么叛乱? 首先,因为隋朝在江南处置失当,失了人心。 根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把陈后主俘虏到长安之后,每次宴会都叫上他,让他享受三品待遇。奏乐的时候,怕他听到家乡的音乐伤心,从不当着他的面演奏江南音乐。听说他整天喝酒,隋文帝先是想劝他少喝,后来又怕他不喝酒更苦闷,就让有关部门敞开供应。这样体贴入微,让陈后主心情非常轻松。 南方是鱼米之乡,陈后主到长安之后也入乡随俗,不吃鱼,改吃肉了。他特别爱吃驴肉,想来一定打心眼里认同“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生活幸福了,陈后主还主动跟隋文帝要官做,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这正是全拜隋文帝所赐。 可能读者会疑惑,隋文帝的安抚工作做得挺好啊,怎么还会失去人心呢?隋文帝对陈后主确实不错,但是,对江南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好了。 举个破镜重圆的例子吧。陈后主有一个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夫妻俩郎才女貌,非常恩爱。徐德言是一个有政治眼光的人,他看到陈后主昏聩,国事衰微,预感到陈朝可能会被隋朝吃掉,就对乐昌公主说,一旦国破家亡,凭着你的才气容貌,一定会被掳入豪门。咱们夫妻恩爱一场,倘若情缘未断,还望有相见之日,到时候应该有信物为凭。什么样的东西做信物好呢?两人一商量,就把一面铜镜破成两半,夫妻俩各拿一半,约定以后如果夫妻分离,就每年正月十五去市场卖半面镜子,用这种方式给对方发信号。 后来,隋朝灭陈之后,乐昌公主果然作为战利品,被赏给了大将军杨素当小妾,跟杨素到了长安。而徐德言则天涯落拓,亡命江湖。 杨素很宠爱乐昌公主,但公主心里还是想着徐德言,每年正月十五都让老仆人到市场上去卖镜子,而且故意要价很高,当然从来无人问津。 过了好几年,徐德言终于漂泊到长安,正月十五这天,他也怀揣半面镜子去了市场。到那儿就看见一个老头在高价卖半面镜子,徐德言把自己的镜子往上一对,严丝合缝。爱妻终于找到,徐德言当然非常高兴。赶紧向老头打听妻子的下落。老头讲,乐昌公主现在杨素府上。杨素可不是一般人,徐德言一下子就心凉了半截。怎么办?思来想去,他没敢贸然前往,就在镜子上写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妲娥影,空留明月辉。”当年镜子和人一块儿离开了我,现在镜子回来了,可是人却回不来。我再也不能在镜子里看到我妻子像嫦娥一样的身姿了,镜子里只留下一片明月的光辉。 徐德言让老仆人把题了诗的镜子带回去给公主。公主一看丈夫的笔墨,顿时泪流满面。一连几天都郁郁寡欢。杨素问怎么回事,乐昌公主据实相告。杨素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奇事!一时心动,就派人找到徐德言,请他吃饭。夫妻两人终于又坐在一起了,泪眼相望,原来风流倜傥的徐德言已经两鬓斑白,而金尊玉贵的乐昌公主也已经成为他人的小妾。夫妻相对,真是恍若隔世。 正尴尬之际,杨素令乐昌公主赋诗一首,公主应声说道:“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我的前夫和我的现任丈夫居然都到了眼前。面对这两个人,我哭也不敢,笑也不敢,这才体会到做人何等艰难!一首诗道尽了人生的辛酸。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