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活(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复活》是俄罗斯大文豪、思想家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这部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著作,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这部作品情节的基础来自于托尔斯泰从一位法官那里听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在姑母家度假时,诱奸了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丝洛娃,在她怀孕后又遗弃了她,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卷入一场谋财害命的案子在法庭受审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样的经历刺激了聂赫留朵夫,导致他良心发现,决定以跟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去拯救她,却遭到玛丝洛娃的拒绝。尽管如此,聂赫留朵夫坦诚而执着的态度消解了玛丝洛娃对他的怨恨,两人在充分交流以后增进了彼此的了解,相互原谅了对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的社会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一方面则是借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了俄罗斯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当时的俄国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地批判。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托翁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序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莎士 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 泰——在我看来,这是人 类为自己所建造的三座纪 念碑。”高尔基此论绝非河 汉斯言,大而无当。从近 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范围 的文学来看,能与托尔斯 泰比肩同声者,实无几人 。托尔斯泰有如高山,令 后世所仰止。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托尔斯泰以自传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和短篇 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 故事》登上俄国文坛,旋 即引起欧洲文学界的注意 ,然而直至十九世纪七十 年代后半叶,托尔斯泰在 欧洲文坛上却还不是一个 叫得响的名字。一八七九 年,《战争与和平》法文 译本的出版震撼了世界文 坛,托尔斯泰小说的声誉 从此鹊起,而后《安娜·卡 列尼娜》和《复活》的发 表更使其专美于世,成为 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 的瑰丽篇章。 《复活》(1889-1899) 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 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 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 正如托尔斯泰此前的许 多作品一样,这部小说的 情节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据彼得堡某地区法院的 一位法官回忆,一八八七 年六月,他到托尔斯泰家 做客时曾向作家讲述过他 亲自接触的一个故事。一 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被 控偷窃嫖客一百卢布的案 子,陪审团中有一个青年 ,发现被告竟是他多年以 前在一个阔亲戚家客居时 诱奸的养女。于是他良心 发现,设法同她在狱中相 见,并表示愿意和她结婚 。后来,这个女犯病死狱 中,那个青年也不知所终 。当时,托尔斯泰非常认 真地倾听了这个故事。毫 无疑问,这个青年和妓女 的故事触发了作家的创作 冲动。不过,在漫长的创 作过程中,作家数易其稿 ,描写对象和主题几经提 炼与深化,才最终写出了 这部铁面无私的大书。 小说名曰“复活”,顾名 思义,其中必有人“复活”。 那么,“复活”的人究竟是谁 呢?是聂赫留朵夫?还是 玛丝洛娃?抑或是两者兼 而有之?对此,评家众说 纷纭。不过,细品全书,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恐怕更 接近于作者的愿望。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 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 有的贵族特权深为不满, 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 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 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 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 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 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 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 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 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 。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 中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 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 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向 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 ,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 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 大宗遗产。法庭上和卡秋 莎的不期而遇,极大地震 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 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 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 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 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 神“复活”的道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 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 ,并打算同她结婚。他对 的老翁与一个三十五岁的 、喜爱声色犬马生活的青 年贵族聂赫留朵夫,两者 的心灵硬安在一起,不免 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也缺乏客观的真实性。聂 赫留朵夫的形象所带有的 作者夫子自道的色彩毕竟 过于浓烈,现实生活中又 能去哪里寻呢?而小说第 三部的叙事,多次直接引 用《福音书》中的道德说 教,则令人读之尤为生厌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因而 受到削弱,自不待言。 虽则如此,《复活》作 为托尔斯泰的“艺术遗嘱”, 依旧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 心的最华美的诗章之一。 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 言,《复活》较之其他作 品,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到 托尔斯泰那双直达心灵的 眼睛。 事物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比如,他对不合理的社 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 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 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 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 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 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 。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 入第二个阶段,即从对自 己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 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 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 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 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 级思想逐渐为宗法制农民 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 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 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 是,他身体力行,把自己 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应当 说,在这一点上,“忏悔”的 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大超越 了他的前辈——《安娜·卡 列尼娜》中的列文。玛丝 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 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 律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 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 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 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 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 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 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 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 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 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 法,甚至连怎样做才可以 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 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 》,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 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 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 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 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 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 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 全新的生活 导语 上流社会的年轻人聂赫留朵夫,在担任法庭陪审员时,认出被控犯盗窃罪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卡秋莎·玛丝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后来当了妓女。于是,聂赫留朵夫想同卡秋莎·玛丝洛娃结婚以赎罪。为了解救卡秋莎·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一次次上法院,下农村,访问一个又一个法官、将军、省长、国务大臣、宫廷侍从,在这个过程中他产生了背叛上流社会的决心。《复活》不是一部单纯描写个人悲欢离合的小说,而是一部再现1905年革命前夜俄国社会面貌的史诗。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个平民女性,她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朴素、纯洁和善良,也表现出不合理社会对她的肆意蹂躏和残酷迫害。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当时社会有力的控诉和无情的鞭笞。 书评(媒体评论) 可以说,《复活》是托 尔斯泰的艺术遗嘱这是最 后的峰,或者是最高的一 峰。虽然《复活》没有他 早年作品中的和谐和丰满 ,虽然我本人更喜爱《战 争与和平》,但它仍不失 为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华 美的诗章——最真实的诗 。也许,我在这本书中比 在他的任何作品中都更清 楚地看到托尔斯泰那清明 的目光,淡灰色的、深沉 的、“深入灵魂”的目光,它 在每颗灵魂中都看到神的 存在。 ——[法]罗曼·罗兰 精彩页 一 尽管几十万人集聚在一个不大的地方,干方百计把他们住得很拥挤的土地毁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在地上铺满石头,不让任何东西生长,尽管小草刚一出土就被除掉,尽管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树木遭到砍伐,鸟兽尽被驱逐——春天甚至在城市里,依旧还是春天。太阳暖暖地照着,青草在没有被铲尽的地方,不仅在林荫路的草坪上,而且在石板的夹缝里,死而复生,呈现出一片绿色。桦树、杨树和稠李长出黏黏的、散发着清香的嫩叶,椴树上鼓起一个个绽裂的幼芽。寒鸦、麻雀和鸽子像春天那样欢快地筑起巢来,连被太阳晒暖的苍蝇,也沿着墙根儿嗡嗡地飞动。植物啊,鸟雀啊,昆虫啊,儿童啊,全都快快乐乐。唯独人们——大人们,成人们——却永不休止地在欺骗自己和相互欺骗,在折磨自己和相互折磨。成人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个春天的早晨,这种专为造福万物而出现的人间的美——能激发和平、亲睦、友爱的美,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那套一个人统治另一个人的把戏。 譬如,省监狱办公室的人们就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所有的动物和人都能感受到春天的魅力和欢乐,而是前一天收到的一件编着号码、盖着大印、标着罪名的公文,上面指定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点前,将狱中三名在押的案犯——两女一男,解送法庭受审。两名女犯当中,有一名是要犯,必须单独解送。于是,遵照这道命令,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八点,看守长走进女监又暗又臭的走廊。跟着他走进来的是一个面带倦容、鬈发花白的女人,穿着袖口镶金绦的制服,腰里系着蓝边的带子。这是女看守。 “您是玛丝洛娃?”她一边问,一边跟这位当班的看守长朝走廊里的一间牢房门口走去。 看守长哗啦一声打开铁锁,拉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臭的气味涌了出来。他吆喝道: “玛丝洛娃,去过堂!”又把牢门掩上,等她出来。 监狱的院子里,还是新鲜的、爽人的田野上的空气,那是风从城外刮过来的。然而走廊里却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带着伤寒病菌的空气,充满粪便、焦油和腐物的气味,足以让任何一个刚进来的人立即感到烦闷和忧郁。女看守虽然闻惯了这种恶浊的空气,乍一进来,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她刚进走廊,顿时感到周身无力,昏昏欲睡。 牢房里传出忙乱的声音:女人说话的声音和光着脚走路的声音。 “快点儿,找什么呢,别在那儿磨蹭,玛丝洛娃,听见没有!”看守长冲着牢门喊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身材不高、胸部非常丰满的年轻女人,穿白衣白裙,外罩灰色囚袍,大步走出牢门,灵活地转了一下身子,在看守长身旁站住。这个女人脚上穿着麻布长袜,外面套着棉囚鞋,头上包着一块白头巾,几绺鬈曲的黑发显然故意从头巾里露了出来。她脸色惨白,长期坐牢的人大多具有这种特别的脸色,仿佛地窖里的土豆新生出的白芽。她那双不大的胖乎乎的手和从囚袍宽大的领口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也是这种颜色。在这张脸上,尤其是在惨白无光泽的脸色的衬托下,那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叫人称奇,眼睛稍稍有些浮肿,但非常有神,其中一只眼睛略微带点儿斜视。她把身子挺得笔直,丰满的胸脯高高耸起。她来到走廊上,微微仰起头,径直看着看守长的眼睛,停住脚,露出一种顺从的神情。看守长刚要关上牢门,不料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门里探出她那张苍白、冷峻、布满皱纹的脸来。老太婆刚开口对玛丝洛娃说着什么,可是,看守长把门抵住那老太婆的脑袋,她的脑袋就缩回去了。牢房里响起女人的哄笑声。玛丝洛娃也微微笑了一笑,把脸转向牢门上装着铁栅栏的小窗口。老太婆从里面凑近窗口,用沙哑的嗓音说: “最要紧的,一句话也别多说,咬定了就别改口,这样就行啦。” “只要有个结局就够啦,反正不会比现在更糟的。”玛丝洛娃说着,摇了一下头。 “当然,结局只会有一个,不会有两个,”看守长说,露出一种长官的自信,显然以为自己讲话很俏皮。“跟我来,开步走!” 老太婆的眼睛从小窗口消失了。玛丝洛娃回到走廊的中央,迈着细碎的快步,跟在看守长的后边走着。他们沿着石头楼梯下去,走过比女监更臭更闹的男牢房,每个牢门的小窗口里都有男犯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然后他们走进办公室,里面已经站着两个持枪的押解兵。坐在那儿的文书把一份满是烟味的公文递给一名士兵,指着女犯说道:“交你接管吧。” 那名士兵——有麻子的红脸膛下诺夫戈罗德汉子——把公文掖在军大衣袖口的翻头里面,目光瞟着女犯,笑嘻嘻地朝颧骨很高的楚瓦什卡同伴挤了挤眼睛。两名士兵押着女犯下了楼梯,向大门口走去。 大门上的一扇小门打开了,这两名士兵押着女犯跨过小门的门槛,来到院子里,然后走出围墙,沿着铺满石子的街道穿过闹市区。 马车夫、小店伙计、厨娘、做工的、官吏们纷纷止住脚步,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人摇摇头,心里想道:“瞧,这就是干坏事儿的下场,还是我们这样做人好。”孩子们恐惧地望着女强盗,只是她被士兵们押着,不会再为非作歹,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