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综合展示近年来漠河盆地的油气地质研究成果。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系统论述漠河盆地的地层、区域构造、沉积相、烃源岩、储层、成矿条件等基本特征,较为系统地分析油气前景及有利勘探区。 本书可供从事漠河盆地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研究的生产、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漠河盆地油气研究进展 1.3 漠河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第2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地层剖面 2.1.1 瓦拉干—二十二站绣峰组剖面 2.1.2 二十二站后山二十二站组剖面 2.1.3 小丘古拉河南端漠河组剖面 2.1.4 开库康五支线开库康组剖面 2.2 岩石地层 2.2.1 绣峰组 2.2.2 二十二站组 2.2.3 漠河组 2.2.4 开库康组 2.3 生物地层 2.3.1 孢粉化石 2.3.2 古植物化石 2.4 年代地层对比 第3章 区域构造特征 3.1 漠河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3.1.1 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分带变形特征 3.1.2 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 3.2 北东向构造特征、南北向构造特征及变形时代 3.2.1 北东向构造特征 3.2.2 南北向构造特征 3.2.3 南北向构造变形时代 3.3 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特征 3.3.1 近东西向构造特征 3.3.2 北西向构造特征 3.4 漠河盆地中—新生代隆升与冷却历史 3.4.1 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与活动时代 3.4.2 晚新生代地壳抬升及其河谷下切 3.4.3 中—新生代隆升剥蚀过程 3.4.4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第4章 沉积相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性标志 4.1.2 沉积构造 4.1.3 古生物化石 4.1.4 垂向序列 4.2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特征 4.2.1 冲积扇相 4.2.2 扇三角洲相 4.2.3 辫状河相 4.2.4 辫状河三角洲相 4.2.5 湖泊相 4.3 岩相古地理 4.3.1 绣峰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4.3.2 二十二站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4.3.3 漠河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第5章 烃源岩评价与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特征 5.2 有机质丰度 5.2.1 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 5.2.2 各层位有机质丰度特征 5.2.3 各区域有机质丰度特征 5.3 有机质类型 5.3.1 有机质类型划分标准 5.3.2 热解参数 5.3.3 干酪根显微组分 5.3.4 干酪根同位素 5.3.5 干酪根元素 5.4 有机质成熟度 5.4.1 有机质成熟度划分标准 5.4.2 镜质体反射率 5.4.3 热解参数 5.5 单井烃源岩综合评价 5.5.1 漠D1井 5.5.2 漠D2井 5.5.3 zk1108井 5.5.4 zk1118井 5.6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5.6.1 饱和烃组成 5.6.2 芳烃类化合物 5.6.3 地质地球化学意义 第6章 储层特征 6.1 岩石学特征 6.1.1 岩石组分特征 6.1.2 岩石结构特征 6.2 物性特征 6.2.1 物性总体分布特征 6.2.2 平面物性特征 6.3 孔隙特征 6.3.1 孔隙空间类型 6.3.2 孔隙结构特征 6.4 成岩作用 6.4.1 成岩作用类型 6.4.2 成岩阶段划分 6.5 储层综合评价 6.6 单井储层评价 6.6.1 漠D1井 6.6.2 漠D2井 第7章 成矿条件分析 7.1 油气成藏特征 7.1.1 烃源岩 7.1.2 储层 7.1.3 生储盖组合与圈闭 7.1.4 运移通道与输导体系 7.1.5 保存条件 7.2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特征 7.2.1 气源 7.2.2 永久冻土发育特征 7.2.3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 7.3 埋藏史及生烃史分析 7.3.1 埋藏史 7.3.2 生烃史 7.3.3 生烃与断裂发育和永久冻土形成的匹配关系 7.4 成矿模式及成矿有利区带划分 7.4.1 成矿模式 7.4.2 成矿有利区带划分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