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宋韵文化丛书”以比较通俗的语言和明快的笔调撰写宋韵文化有关主题,切实增强丛书的可读性;以基本的宋韵史料为基础,力求比较准确地传达宋韵文化的内容;坚持古为今用,把宋韵文化与当下的现实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跳出宋韵看宋韵,让宋韵文化为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服务;丛书中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思想理念和可供操作的方法途径,可以直接应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本书是从各方面谈一谈宋代的丝绸,从丝绸这种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产品上,去领略宋代经济与文化、技术与审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宋这样一个独特而伟大的时代。 作者简介 袁宣萍,女,1963年5月生。1987年毕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设计学理论,在染织史领域有较多研究成果。现在浙江工业大学从事设计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篇 天下蚕织——宋代丝绸生产格局 劝课农桑 三分天下 重心南移 第二篇 机声轧轧———官营与民营丝织业 官营丝织机构 民间丝织业 南宋浙江丝绸名产 第三篇 越地绘影——《蚕织图》及其影响 楼璹及《耕织图》之由来 南宋《蚕织图》其他版本 《耕织图》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篇 经纶无尽——从《蚕织图》看宋代丝绸工艺 浴种养蚕 贮茧缫丝 经纬织造 楼机织绫 剪帛制衣 祀谢蚕神 第五篇 绮罗重光——考古出土的宋代丝织品 宋墓出土的丝织物 辽、金墓出土丝织物概述 第六篇 绮丽之物——丰富多彩的宋代丝织品 多彩提花的锦及类似织物 单层提花的绫及类似织物 绞经而织的罗与纱 轻薄如雾的平纹纱毅 朴实无华的绢与 染缬与印花 缂丝与刺绣 第七篇 装锦裱绫——书画艺术中的丝织品 宋代书画装裱定式 宋代装裱用锦绫 画绢 第八篇 帛上花开——宋代丝绸纹样 宋代丝绸审美特征 宋代丝绸纹样类型 宋代丝绸纹样撷英 第九篇 华美若英——宋代缂丝画与画绣 宋代缂丝画 宋代画绣 第十篇 江海致远——宋代丝绸的海内外贸易 繁华的都会 宋代丝绸的国内流通 宋代丝绸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序言 宋代上承五代十国,下 启元朝,分为北宋(960— 1127)和南宋(1127— 1279)两个阶段。由宋太 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建 立政权,定都开封。靖康二 年(1127),金兵攻陷东 京,北宋亡。宋高宗赵构在 南京应天府登基继承皇位, 改元“建炎”,绍兴八年 (1138),以临安府(今 浙江杭州)为行都,迁都杭 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 宋”。1279年,崖山海战, 南宋灭亡。自太祖赵匡胤至 怀宗赵呙,共历18位帝王, 统治达319年。因赵姓起源 于甘肃天水,也称“天水一 朝”。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具 有分水岭意义,在政治、经 济和文化各方面都体现出与 汉唐时期的不同。首先,宋 王朝没有汉唐王朝这样辽阔 的领土。北宋建立后,一直 不能索回后晋石敬瑭割让的 燕云十六州,在北方与辽、 西夏长期对峙,虽然“澶渊 之盟”之后宋辽之问维持了 相对和平,但后来又被金朝 攻灭,“靖康之难”影响深远 。南宋政权建立后,又先后 与金、蒙古政权对峙。总体 来说,宋朝诸强环伺,武力 不强,是没有实行过真正统 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帝 国。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的 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有强烈 的民族意识,强调华夷之防 ,对代表华夏正统的服饰等 礼仪设计极为看重。 与军事上的弱势相反, 宋代的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 的发展。相比汉唐两代的农 业帝国,宋代则是农业与工 商业经济并重。汉唐两代的 首都在关中的长安与洛阳, 而宋代的京师在开封和杭州 ,都是通商城市,以运河为 中心,万物在此集散与流通 ,帝国的财政也有相当一部 分来自商税。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京师开封发展为繁 华的都会。宋室南渡后,江 南地区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京城杭州更趋繁华,工商 业城镇也大量涌现,各行各 业分工更细,海外贸易发达 。在汉唐时期,城市以政治 为中心实行里坊制规划,皇 宫、官府、居民区有严格区 分,商品交易在指定范围和 时间内进行。而宋代突破了 里坊制的格局,商店沿街而 设,交易通宵达旦,娱乐业 也因此发展起来。为方便交 易和流通,宋代出现了世界 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 一切都为丝绸生产的专业化 和商品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 宋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科 学技术发展较快的时期。火 药被大量用于制造火器,指 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业,雕 版印刷盛行,还发明了活字 印刷,农学、地学、天文学 、医药学均有很大发展。科 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农书的 颁行、《耕织图》的问世、 商品的流通以及地区之间的 技术交流,都为手工艺技术 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使得宋 代的丝绸生产获得了进一步 的发展。 宋代更是创造了辉煌的 文化艺术。因王朝创立于军 阀混战的五代乱世,宋朝在 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扬文抑武 的国策,文人的地位得到极 大提高;科举制度更强调公 平性,奠定了全社会的文化 基础。《宋史·太祖本纪》 写道:“遂使三代而降,考 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 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 矣。”王国维在《宋代之金 石学》中认为:“天水一朝 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 面,前之汉、唐,后之元、 明,皆所不逮也。”著名学 者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 职官志考证)序》中这样评 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 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之世。”从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言,宋代完成了中国文化 的一次重要转型,并决定了 之后一千年中国文化的基本 走向。“宋理学者着意于知 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间, 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 定;宋词婉约幽隽,细腻雍 容,宋诗‘如纱如葛’,‘思虑 深沉’;宋代建筑尚白墙黑 瓦,槛枋梁栋,不设颜色, 专用木之本色;宋代瓷器、 书法、绘画脱略繁丽丰腴, 尚朴澹、重意态。即如宋人 服饰,也“惟务洁净’,以简 朴清秀为雅。”在这种审美 倾向上,宋代丝绸也具有不 同于唐代的优美特征。 综上所述,宋代这种不 同于汉唐的政治和经济形态 ,工商业的繁荣和发达,以 及在科技和文化上取得的重 大成就,使其具有与以往的 朝代截然不同的特点,其社 会形态更接近近代。日本学 者宫崎市定甚至将宋代与欧 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进行比较 ,将宋代视作“东洋的文艺 复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下形成的宋代丝绸艺术,也 就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品 格——“宋韵”。在我们看来 ,宋韵更加亲切、更加优美 ,因为它更接近我们今天的 审美,因而更容易被世人所 理解。这本小书,就是从各 方面谈一谈宋代的丝绸,从 丝绸这种带有中国文化基因 的产品上,去领略宋代经济 与文化、技术与审美,从而 更好地理解宋这样一个独特 而伟大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