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平实、生动的文字及大量实地拍摄的珍贵图片,系统分析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空间的更新改造历程和面临的复杂困境,以街区碎化、邻里碎化与院落碎化阐释不同空间层次中的社会与空间问题,论述保护实践的成效与局限,提出适宜的保护理念和路径,并介绍了若干地区的经验总结和规划构想。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及从业人士,以及政策决策者、城市开发管理者阅读。同时,即使是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读起来也会倍感轻松。 作者简介 石炀,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保护更新和社区治理。200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和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持续十余年在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开展调查研究,参与北京老城保护相关研究和实践二十余项,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住建部软科学项目、住建部科研开发项目等。 目录 第一章 脉络 1.1 困境,1949年之前 1.2 显性破坏和隐性问题,1949年至1999年 1.3 相对完整的街区,20世纪的末端 1.4 实践的探索,21世纪 1.5 十字路口 第二章 杂院:自建房、邻里和诉求 2.1 一个家庭的内部差异 2.2 一处大院的过滤和重构 2.3 两个社区的住房、邻里和诉求 2.4 缘何杂院 第三章 隐蔽的院落分化 3.1 什刹海 3.2 白塔寺和西四北 3.3 院落分化的形成 第四章 马赛克街区 4.1 南锣鼓巷的三十年拼贴 4.2 南池子的争议 4.3 不同人的大栅栏 4.4 鲜鱼口的三条道路 4.5 “试点”和“重点” 第五章 院落社会,多样性还是碎片化 5.1 街区的碎片化 5.2 片区的碎片化 5.3 院落的碎片化 5.4 碎片化的嵌套和传导 5.5 碎片化的产生和螺旋持续 第六章 院落社会的六个讨论 6.1 住房应急供给和退出 6.2 住房管理和人户分离 6.3 居住困难和居住保障 6.4 人口外迁和空间利用 6.5 重点投入和均衡改善 6.6 日常治理 第七章 关于界线的思考 7.1 共识准则界线的模糊 7.2 住房政策界线的收缩 7.3 空间行动界线的切割 7.4 管控参与界线的脱节 第八章 复兴历史文化街区 8.1 价值共识的基石 8.2 系统的住房政策 8.3 空间行动的均衡 8.4 管控参与的融合 第九章 评述和设想,什刹海 9.1 什刹海的价值 9.2 渐进的烟袋斜街 9.3 提供多样选择的大小石碑胡同 9.4 寻求均衡的空间行动 9.5 居住改善的政策设想 9.6 居住院落的保护更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