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徐中舒学术思想渊源、流变与转向,史料分类、澄滤与扩充的理论与方法,徐中舒与古史辨的学术互动,徐中舒的古典文献研究,以及其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之再构、古史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研究、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等专题,对徐中舒史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勾连贯通的周密论述与深度发掘剖析。本书是一部深入系统探讨徐中舒史学的专著,填补了先秦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及若干重要学术专题学术史的若干空缺,对于先秦史、中国史学史及学术史等多学科领域研究起到积极的推进与深化作用。 本书可供历史学、古文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学术思想渊源、流变与转向 第一节 晚清桐城学派“博求慎取”“穷原竟委”的学术风尚与“唯是之求”的治学原则——徐中舒学术思想渊源之一 第二节 王国维、梁启超的新史学观念与科学的治学门径——徐中舒学术思想渊源之二 第三节 史语所新汉学理论、方法的借鉴与徐中舒学术思想流变——以傅斯年、李济、陈寅恪对徐中舒的学术影响为例 第四节 20世纪50年代的新史学转向 第二章 史料分类、澄滤与扩充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对史料的分类与运用 第二节 “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 第三节 古史材料扩充——以上古民族研究为例 第三章 与古史辨的学术互动 第一节 徐中舒古史构成理论的提出及科学运用 第二节 徐中舒对“层累”说的两种态度 第三节 徐中舒新古史建设理论与早期古史辨旨趣之异同 第四节 徐中舒新史学理论与古史辨的互动及顾颉刚学术思想之转向 第四章 古典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诗考订方法 第二节 《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的推定 第三节 《战国策》考辨与苏秦史事考订 第五章 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之再构 第一节 早期三代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之建构及学术疑难 第二节 从“殷、周非同种民族”说到“虞夏、殷商西、东”说 第三节 低地农业、高地农业的界说及古史传说的重新解释——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在古史研究中的运用 第四节 上古民族迁徙分合与文化交流的考察与分析——对传统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的补正 第五节 徐氏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的学术价值 附记 第六章 古史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关于氏族组织 第二节 关于农村公社 第三节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四节 关于夏、商奴隶制形态 第五节 求同与辨异:以郭沫若、徐中舒关于中国奴隶社会形态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第六节 西周封建论的论点体系 第七节 关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的论述 第八节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探讨 第七章 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 第一节 巴蜀文献的考订及其史料价值的审查 第二节 古代四川经济的全方位多角度审视 第三节 古代四川文化起源与形成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节 巴蜀文化内涵的阐发与空间架构的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 意义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传 统学术在历经一段时期的低 迷徘徊之后,迎来了中国学 术史上发展最显著、变化最 深刻的时期。新时代、新观 念、新材料、新方法、新学 术氛围,加速着中国传统学 术的现代转型。在此期间, 涌现出一大批造诣精湛、成 就卓著的大师级学者。他们 以渊深的国学功底,融通中 西,不仅擘画了学术研究的 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 通博且富于鲜明个性特征的 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徐中 舒先生便是受赐于新史学并 贡献于新史学的一代史学大 师之一。徐中舒先生在中国 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早己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充 分首肯。 如果说周谷城先生于 1987年为“徐中舒先生九十 寿辰暨执教七十周年纪念会 ,’所发“先生学问,博大精 深。著作创造,精密无伦” 之贺词,以及1998年徐先 生百年诞辰之际马曜先生所 作《七律一首》“六书新说 史无前,砥柱西南五十年… …静安一贯有薪传”之词, 容有张大其词的成分,但著 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屡屡对 徐氏学术所作高度评价,则 颇为中肯。其一,顾氏在《 古史辨》第一册《我是怎样 编写(古史辨)的?》中盛 赞王国维先生:“在几年里 他写出几部民族史、疆域史 等著作,又造就了像徐中舒 、吴其昌、余永梁等一批学 术水平很高的专家来。”其 二,他在《当代中国史学》 一书中说:“徐中舒先生对 于金文亦有极深邃的研究, 所涉范围甚广,其成就仅次 于郭沫若先生而已。”其三 ,2011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 的《顾颉刚日记》卷十中记 录了顾颉刚写于1967年5月 25日的一段日记:“王国维 之弟子,以徐中舒最为笃实 ,发现亦最多。”综上可知 ,徐中舒先生是20世纪中国 现代学术史上,颇为值得高 度关注和重视的学术名家。 然而,颇为遗憾的是, 迄20世纪90年代,较之于 对王国维、郭沫若、陈寅恪 、陈垣、胡适、顾颉刚、傅 斯年、范文澜、翦伯赞、侯 外庐、吕振羽、蒙文通、钱 穆乃至郑天挺、谭其骧、白 寿彝、邓广铭、唐长孺、韩 儒林、金景芳、张政娘、胡 厚宣、孙作云、童书业、田 昌五、李学勤、漆侠、高敏 、朱绍侯、胡如雷、刘泽华 等现代学人的高度关注,徐 中舒史学研究则长期显得冷 冷清清。长期以来,已有的 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仍 停留于“纪念”“回忆”“一些 启示…‘粗浅体会”的水准。 徐中舒学术的博大精深,精 密无伦,与徐中舒史学研究 的清冷沉寂形成极大的反差 ,其中缘由,实非三言两语 所能说得明白。 相对于郭沫若、顾颉刚 、傅斯年等同时代的学者, 直接受到晚清桐城学派学术 风尚与治学原则,以及王国 维、梁启超新史学观念与科 学的治学门径影响的徐中舒 ,学术思想也广泛地受到傅 斯年、李济、陈寅恪名师大 家新汉学理论与方法的多方 面影响,与此同时,在长期 的学术实践过程中,徐中舒 的学术思想也与古史辨派、 史料派(又称科学史学派) 、唯物史观派,相互借鉴, 互为影响。因此,徐氏的学 术思想更呈现出兼收并蓄、 开放包容、博大精深等鲜明 的特色。在20世纪中国现代 学术史上,简单地将徐中舒 划归新史学某一学派,或笼 统地将徐中舒的治史方法区 分为“三个时期”,显然均不 科学,也肯定不符合历史实 际。此外,徐中舒长期所从 事的先秦史、古文字、巴蜀 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等研究, 历来被中外学术界视为领域 极专、难度极大的高深学问 ,正因为此,和以往学术界 对20世纪学派界划“分明”的 史学家的研究相比,徐中舒 史学研究,更具有固有的复 杂性和挑战性。 按照现代意义上中国历 史学科门类划分,徐中舒史 学研究并非仅仅是史学理论 与史学史领域的课题,诸如 本书所论徐中舒对古典文献 研究、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 分论之再构、古史分期与中 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 等专题,更涉及历史文献学 、考古学、先秦史、区域史 、民族史等多个学科领域。 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徐中 舒史学,我们不仅需要具备 宽广的知识面、宏阔的学术 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而 且还需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 和精湛的史料、理论修养。 如近期有学者指出,徐氏《 耒耜考》在研究方法、研究 结果等方面“不乏值得我们 借鉴的地方。……对某些甲 骨文、金文的考释结果令人 信服足成定论,从文献中推 断出的某些结论也与今日考 古学之发现不谋而合”,同 时亦指出,“在考古资料缺 乏的时候,仅仅依靠少量文 献和文字资料以及作者个人 的理解和对材料的选择,所 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 ……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思辨 ,才能促进学术在前人的基 础上更上一层楼,更好的发 挥这一论文的历史价值”。 显然,没有一定的历史学、 考古学和农学专业基础以及 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是很难 获得以上独到的见解和卓越 的认识的。这或许正是徐中 舒史学研究长期迟滞不前、 清冷沉寂的重要原因。 二、基本思路、研究方 法与创新点 本书虽以《徐中舒史学 研究》为题,但与以往通论 性质的学术史研究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