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摸索仁道(随笔集)(精)/张祥龙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祥龙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张祥龙先生新近编著的一部随笔集,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期待儒家再临”“贺麟恩师思想阐发及受教追记”“品味人与思”“中华之大美”和“中西比较视域中的哲学与儒家”。该书较全面地记录了作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一些生活经历和思想上的追求历程,是其与师友一起在大时代中颠簸后的思考,去摸索人生的真理——仁道。阅读这部随笔集,读者能够了解张祥龙先生这一辈人所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对仁道的摸索。或许这些记录和思考也将启发和影响下一代人对“仁道的摸索”。 作者简介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社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退休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2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曾担任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会长、北大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先秦儒家哲学九讲》、《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等。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期待儒家再临 1 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当新王? 2 关于儒家现代命运的争议——新浪网站访谈录 3 我为什么倡议建立儒家文化特区?——与《南方周末》戴先生的对谈 4 家,儒之本也——《山东大学学报》就《家与孝》一书的采访 5 政治儒学是普遍主义的吗?——试析蒋庆先生学说的哲理倾向 6 回应蒋庆先生的评论 第二部分 贺麟恩师思想阐发及受教追记 7 在中西之间点燃思想火焰的哲人——纪念贺麟先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8 我与贺麟先生的师生缘 9 贺麟先生与清华国学院导师 10 “虚心涵泳”的境域含义与前提——再思贺麟先生所阐发的朱子直觉方法 11 理想主义信念中的儒家复兴和抗战建国——贺麟先生的《文化与人生》简评 12 逻辑之心和直觉方法——《近代唯心论简释》打通中西哲理的连环套 第三部分 品味人与思 13 贫乏时代的至情诗歌——《思复堂遗诗》读感 14 王凤仪学说的儒家性——对其开悟体验的解析 15 “象思维”为什么是“原创”的?——王树人先生的《回归原创之思》读感 16 在书道和文本际会中达到哲学的纯粹——追思叶秀山先生沟通中西哲理的学说 17 与杨国荣先生的通信——读《存在之维》一书有感 18 吴国盛教授《什么是科学》读后感 19 点评宝树《读科幻是一件危险的事》 20 从辩证法到生存解释学——柯小刚书序 21 相逢于风雨如晦处——悼萌萌 22 唯识宗的记忆观与时间观——读耿宁先生文章有感 第四部分 中华之大美 23 朝向生存之美的中华 24 人间终极处——对西藏的现象学感受 25 美与技艺 26 美在边缘自游 27 感受燕园——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五部分 中西比较视域中的哲学与儒家 28 “中国哲学”的利弊 29 孔子仁说为何“缺少普遍性诉求”?——与倪梁康教授商榷 30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 31 儒家通三统的新形式和北美阿米什人的社团生活——不同于现代性的另类生活追求 32 极光如何闪现?——读《长青哲学》有感 33 有无之辩和对老子道的偏斜——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无”章谈起 34 《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中的两译名——与孙周兴教授商榷 序言 此随笔集取名“摸索仁 道”,自有其含义。所谓“ 摸索”,对我而言意蕴繁 多。首先,我倾向于非实 体化的、源头发生型的和 广义现象学化(从原发现 象直接体验到真实)的哲 理,所以思想永远带有摸 索感。“摸索”既意味着还 没有达到完全的确定,特 别是那种自锁式的绝对确 定(如今天下雨或者不下 雨),又暗含着某种希望 和潜在的运行。其次,这 个集子中有些文字反映了 我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某些 生活经历,特别是精神和 思想上的追求历程,而它 们往往是不成熟的,但毕 竟曾是充满了真挚憧憬的 ,并且还在继续寻找着的 。再次,对我们这辈人有 所了解(最好是同情的了 解)者会看到,我个人的 经历与这块土地上人们的 命运,是有某种关联的, 尽管由于我既非政治家, 也非科学家、实业家和文 学家,这种关联多半是依 稀模糊的,但总可能被有 心人感受到。而这一代人 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变化 既多且深,因而免不了摸 着石头过河。又再次,此 集子里文章或笔录大多与 他人有关,或恩师、或朋 友、或诤友、或学生,是 他们与我一同在这沧海桑 田般起伏的大时代中,经 受颠簸,并将这些颠簸造 成的边缘感受转化为思考 和言论。我们一起在摸索 。 说到“仁道”,那是我 初步摸索到的东西,在我 看来即是人生的真理。回 想我们小时、少时所学所 思,青年时所呼所求,离 此儒家仁道何其遥远。而 什么样的命运,居然将我 带回到这样一个已然陌生 的古老家园!遥望未来半 个世纪,在这全球生态下 滑、世情险恶、人工也要 智能、家庭却在衰落之际 ,这仁道还会再兴吗?前 途似乎一片渺茫,就像五 十年前的个人命运那样。 但我毕竟摸索了,好像还 摸索到了少许仁道的真谛 ,那么谁又知道未来悠悠 岁月中的阴阳不测,不会 像海潮一样将我们推上一 块精神的新大陆呢?我们 必须继续摸索。 导语 《摸索仁道(随笔集)(精)/张祥龙文集》就其思想风格而言,可以有一个极简易的形容,即“思在边缘”。“边缘”意味着它有临空涉险的一面,逼得所思摆脱现成,甚至蹈虚而行;但也有坚实的一面,言之有据,从事实到逻辑,皆不敢杜撰。而且,边缘也指哲学的特性,不像常规科学那样有范式可依,有实验可证,又不像文学那样可随发奇想,动人于无理之中。 精彩页 1 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当新王? 《春秋》在儒家文献中甚至在世界文明史的文献中都是相当奇特的,今天我就试图一层层揭示之,并品尝它们的哲理意味,由此帮助我们来理解儒家的历史命运,甚至感受它的未来。 一、《春秋》的奇处何在? 第一个问题就是《春秋》有哪些奇特之处?我准备讲七点: 第一,《春秋》好像有一个“述”和“作”的矛盾。我们知道,孔子说过“吾从周”,表明他认同的是周文化,而且他还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说他在传承历史的文献、文化、道统,但他自己不“作”,自己不写东西,不自己杜撰学说。但是我们又知道,《春秋》是孔门六艺之中惟一由孔子自己独自“作”的著作,也有不少文献支持这个事实。比如《孟子·滕文公下》《史记·孔子世家》《儒林列传》等等,都讲孔子“因史记作春秋”,讲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的记载来作《春秋》。孔子晚年回到鲁国编撰“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其他的五艺都是编辑、整理,至多加一些说明,但只有《春秋》是自作的,所以我们常常说孔子晚年“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孔子为什么要打破以往声称的“述而不作”的思想风格呢?要知道,从《论语》中我们也的确能够看到,他多次和多角度地表现出了这种风格。 第二,“作”的方式也很奇特,即这“作”又是“述”,而且是“极简之述”。像《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真切著明也。”孔子在《春秋》中记载了鲁国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一些学者包括杨伯峻先生等都认为,这是一部大事记甚至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述”就是记述历史。但是,这记述的方式又很奇怪,即它是极其简约的,因此一再被后人称为“隐”“微”“约”。如果以不同情的眼光去读它,比如像王安石那样,就会认其为“断烂朝报”,不过是对朝廷中一些事情的报道,还因为系连简牍的绳线断烂了,所以显得不连续,里面有许多缺简、乱简。基本说来,直接读《春秋》是读不懂的,或者说是不会很明白的,所以称之为“断烂朝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同意其中贬抑性的含义。因此,后人就要解释、补充《春秋》,以使之可读。汉代《春秋》有五传,先秦可能更多,到现在还有三个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第三,《春秋》在孔子的“六艺”中最晚出,而且最残缺,但却最被孔子本人看重。《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写春秋的时候,他最聪明的学生子夏等人连一句话也插不上。此时孔老夫子确实有些着急了,或者说发作起来了,写完后就下传给子夏。《孔子世家》接着讲:“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后世的人了解我是因为《春秋》,认为我有罪过也是因为《春秋》。他自己预期,《春秋》传到后世一定会引起万丈波澜,而他自己应当承担,此话是说到绝顶之处了。可见如公羊家讲的,《春秋》中确实有某种“微言大义”。 第四,如此隐微、断烂、诡异的一本“史书”,但却在儒家文明史和中华政治史上发挥了某种关键性的作用。除了子夏对《春秋》的传承,还有孟子的继承和发挥,并且以某种方式直接体现在了《孟子》之中。更重要的是,儒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春秋》的现象学-解释学传统,通过汉儒像董仲舒(及刘向、班固等),说服了当时的当权者如汉武帝(及汉宣帝和汉章帝),然后被独尊,登上了历史的最高点。从此以后到清朝末年,儒家是中国两千年里的正宗,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我们去读《汉书·董仲舒传》中他与汉武帝的问答,就可以看出《春秋》是如何关键。可以说,没有《春秋》的儒家就是画龙没有点睛。 第五,《春秋》总是在儒家面临变动或者时代大变革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旦儒家被确立,成为正宗,它反而消隐。所以汉代以后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春秋》学非常寂寞。但是在先秦、汉代、清末甚至在今天,它却活灵活现,要呼风唤雨。 第六,《春秋》的微言大义表面是“寓褒贬”“别善恶”,好像《春秋》用了那么隐微的笔法就是为了蕴含这些褒贬,由此来实现历史的公正。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还未穷尽其中最深的意思。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