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近思录》是由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分类选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编辑而成,是一部代表理学思想的著作。 《近思录》篇幅小而选文精,阐述了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与心性论,讨论了太极、阴阳、性命、仁义等理学最核心的内容。指出学习要以圣人之道作为目标,通过仁爱、恭敬、致知等“内圣”工夫,进一步实现齐家、处世,并且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理想。对佛教、道教进行了批评,对圣贤进行了点评。 《近思录》涵盖了周、张、二程的主要著作,各卷内容的编排颇为考究,逻辑丝丝入扣,细致又系统地展现了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看作是宋明理学的入门著作。 目录 前言 《近思录》节选书目举要 朱子序 东莱先生序 卷一 道体 卷二 为学大要 卷三 格物穷理 卷四 存养 卷五 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卷六 齐家之道 卷七 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卷八 治国平天下之道 卷九 制度 卷十 处事之方 卷十一 教学之道 卷十二 改过及人心疵病 卷十三 异端之学 卷十四 圣贤气象 参考书目 序言 乾道五年(1169)九 月,朱子母亲祝氏亡故。 次年正月,朱子将母亲葬 于建阳崇泰里后山天湖之 阳的寒泉坞。为了方便守 墓,朱子于寒泉坞建造了 十余间房舍,这就是后来 闻名天下的寒泉精舍。自 此,他开始了一生中重要 的寒泉著述时期。据王懋 兹《朱子年谱》,自朱子 常居寒泉精舍起,“乾道 八年,春正月,《论孟精 义》成;夏四月,《资治 通鉴纲目》成,《八朝名 臣言行录》成;冬十月, 《西铭解义》成;乾道九 年,夏四月,《太极图说 解》《通书解》成;六月 ,《程氏外书》成,《伊 洛渊源录》成;淳熙元年 ,夏五月,编次《古今家 祭礼》;淳熙二年,夏四 月,东莱吕公伯恭来访, 《近思录》成。偕东莱吕 公至鹅湖,复斋陆子寿、 象山陆子静来会”。看这 一系列的书目,我们会发 现一个特征:朱子在这六 年左右的时间内,大部精 力都用在了北宋之学上, 尤其是濂溪(周敦颐)、 明道(程颢)、伊川(程 颐)和横渠(张载)四先 生之学上。而在此前的乾 道四年夏四月,朱子便已 编订了《程氏遗书》。这 样罗列一下,我们就可以 看出一点端倪,那就是于 朱子而言,编辑《近思录 》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且 不得不为的事。当然,另 一位编辑者东莱先生(吕 祖谦)也有同样的意愿, 据朱轼《史传三编》,“ (吕祖谦)尝就访朱子, 及归,朱子送之于道,祖 谦欲编《近思录》,因与 朱子同止寒泉精舍,分类 抉微,一月而成”。正因 为此,两人一拍即合,加 之又皆已熟悉濂溪、明道 、伊川、横渠四先生的著 述,所以,方才能够在较 短的时间内编就《近思录 》。 据朱子《序》,可知 他二人之所以编辑《近思 录》,是因为觉得濂溪、 明道、伊川、横渠四先生 之学“广大闳博,若无津 涯”,所以想要为初学者 确立一个门径。主要的读 者对象,则是“穷乡晚进 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 以先后之者”。但是,《 近思录》也只是一个门径 而已,还是需要学者在研 读之后,“求四君子之全 书,沉潜反复,优柔厌饫 ,以致其博而反诸约焉” 。“若惮烦劳,安简便, 以为取足于此而可”,也 就违背了他们编辑这本书 的初心了。 编辑的过程应当很顺 利,先是确定纲目和卷数 ,然后,在阅读四先生的 文字时,将能够启发学者 的内容分类布置即可。然 而,尽管如此,朱子、东 莱也还是非常严肃的,无 论是对于纲目的次序,还 是对于具体的条目,二人 都曾进行过细密的商量。 例如,关于首卷道体的确 定,东莱在《序》中说: “祖谦窃尝与闻次缉之 意,后出晚进,于义理之 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 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 止?列之篇端,特使之知 其名义,有所向望而已。 ” 而关于首卷道体的条 目,二人更是进行了多轮 商讨。最初似乎并没有选 取濂溪先生的《太极图说 》及明道先生的《定性书 》,鹅湖之会后,朱子返 归建阳,又让人重新誊抄 《近思录》,并向东莱提 出了增补意见,并提及其 他诸卷的修订: “昨专人反,附府中一 书,想比日秋凉,伏惟尊 候万福。《近思录》近令 抄作册子,亦自可观。但 向时嫌其太高,去却数段 ,如太极及明道论性之类 者。今看得似不可无。如 以《颜子论》为首章,却 非专论道体,自合人第二 卷。作第二段。又事亲居 家事直在第九卷,亦似太 缓,今欲别作一卷,令在 出处之前,乃得其序。卷 中添却数段,草卷附呈, 不知于尊意如何?第五伦 事,《阃范》中亦不载, 不记曾讲及否?不知去取 之意如何?因来告谕及也 。此书若欲行之,须更得 老兄数字附于目录之后, 致丁宁之意为佳。千万勿 吝也。”(《答吕伯恭》 ) 朱子对于《近思录》 颇为用心,直到淳熙三年 九月,《近思录》即将刻 印之前,还略有增补: “《近思》数段,已补 人逐篇之末,今以上呈。 恐有未安,却望见教。所 欲移人第六卷者,可否? 亦望早垂喻也。”(《答 吕伯恭》) 淳熙四年(1177)春 ,朱子收到了由潘景宪刻 印的初版《近思录》,然 而,“尚有误字”,又重新 校订。此后,朱子又数度 谋划重刻《近思录》。如 淳熙五年(1178),交 由南轩先生(张栻)刻于 长沙;绍熙元年(1190 ),在知漳州任上,亦有 意重刻《近思录》,并又 作许些增补:“《近思录 》比旧本增多数条,如‘ 买椟还珠’之论,尤可以 警今日学者用心之缪。” (《答宋泽之》)于《近 思录》,朱子亦可谓尽心 矣。无怪乎后世有人竞直 接去掉东莱之名,而命之 日《朱子近思录》。 尽管如此,对于《近 思录》,朱子也还是有些 遗憾的,有一些想收人的 内容仍未曾收入。如与四 先生并列为北宋五子的康 节先生(邵雍)的文字, “康节煞有好说话,《近 思录》不曾取人”;又如‘ 《东见录》中明道曰‘学 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 与物同体。义、礼、智、 信,皆仁也’云云,极好 ,当添入《近思录》中” (皆见《朱子语类》)。 如此者尚有不少。 …… 可以说,《四书章句 集注》是我研读四书探究 五经的基础,而《近思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