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木诗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张应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诗经》三百余篇诗歌中,歌颂描述的植物竟然有一百多种,古人借花草传达朦胧意境和情感,抒发着人们最真切的感情。而3000年前古人描写的植物长什么样呢?本书作者按风、雅、颂顺序,将《诗经》里出现的植物细笔描来,不但将身边的植物与《诗经》里的植物一一对号,更是将植物背后的故事深情述说,带领读者徐徐步入三千年前那一片诗意中,体悟草木之美。
作者简介
王张应,安徽潜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清明》等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近200万字。出版诗集《感情的村庄》《那个时候》,散文集《祖母的村庄》《一个人的乡愁》,中短篇小说集《河街人家》。有散文收录中国散文年选,小说曾获中国金融文学奖。
目录
序 诗心写草木
辑一 草色入帘青
采薇采薇
蒹葭苍苍
食我晚藿
于以采蘩
薄言采芑
于以采颜
不稂不莠
薄采其茆
荏菽旆旆
十月获稻
采苓采苓
言采其蕨
献羔祭韭
采采芣苢
采采卷耳
参差荇菜
秋末晚菘
于以采藻
薄采其芹
可以沤菅
来牟来牟
浸彼苞蓍
白茅纯束
彼黍离离
芄兰之支
采葑采菲
采彼艾兮
其甘如荠
彼茁者蓬
采葑采葑
辑二 木叶动秋声
山有扶苏
棠棣之华
椒聊之实
梧桐生矣
东门之杨
隰有苌楚
杨柳依依
蔽芾甘棠
维桑与梓
冬青如茑
北山有扭
笤笤竹竿
栲栳之栲
言刈其楚
隰有六驳
树之榛栗
园中无棘
桧楫松舟
彼采葛兮
辑三 晓看红湿处
言采其蓄
匏有苦叶
蜾赢之实
颜如舜英
有敦瓜苦
桃之天天
有蒲与蕳
山有嘉卉
芍药离草
焉得谖草
中谷有蓷
隰有游龙
有蒲菡萏
后记
序言
依傍着《诗经》,书
写一株株草木的呼吸与芬
芳,感受一株株草木的历
史与诗意。从遥远的先秦
到现在,这些草木似乎始
终在《诗经》的河流与高
冈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
,仿佛一生都在等待着人
们的采摘:“采薇采薇”“
于以采蘩”“采葑采葑”“薄
采其茆”“采葑采菲”“言采
其蕨”……采,在《诗经》
里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动作
,手的舞之蹈之,伴随着
劳动的节奏和植物的鲜活
,摇曳出一种巨大的草木
光辉。
王张应行走在这种光
辉里,追撵着《诗经》里
的草木,始终在用心采摘
。在他的笔下,这些草木
被赋予了某种生命。千年
不变的味蕾、随时代而变
的审美、草木神形凝聚的
永恒魅力……有时,他不
只是寻找草木诗心,而是
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寻找
自己对自然无比热爱和亲
近的秘密。在溪边,他突
然发觉《诗经》里的“蓣”
就是“四叶草”,竟为四叶
草被称为“幸运草”而孩子
气地高兴了一整天。他读
《诗经·豳风·七月》里的“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他不但记住了家乡枣树下
的嬉闹,更记住了种稻、
收割和由此演化而来的农
业生产的艰辛。他深深地
知道“十月获稻”,稻谷变
成米时的“险象”环生,因
而对稻米敬若神明……在
他的心里,草木何止有着
诗心,更有着滋养人类灵
魂和生命的天地仁心。
从熟悉草木开始,当
然也就会因草木而言他。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言采其蕨》)他看到
先秦的女子一步一步登上
南山之巅,说是采蕨,其
实是在等待心上的人,左
等右等不见,女子心里就
有了一丝忧戚苦涩。在《
山有扶苏》里,由枝繁叶
茂的扶苏树,他联想到秦
始皇的“公子扶苏”,轻轻
叩问了一段王朝的历史,
再次印证着唐人杜牧《阿
房宫赋》说的“灭六国者
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的著名
论断。由草木及人,他让
人在草木的世界一一找到
现实生命的对应,进而发
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的感慨。
牛舌草、卷耳、茵陈
蒿、艾草、花椒树、枣树
、橡栗树……林林总总,
这些草木我们有的熟悉,
有的还很陌生。但几千年
过来,这些从《诗经》里
生长而出的草木,在他的
笔下依然弥漫着一种新鲜
的诗意之美。摇曳多姿的
神采,斑斓丰富的颜色,
后来也许镌刻在了青花瓷
、蓝边花碗上,或者装饰
过女子的裙裾。但看到这
样的草木线条,我们会依
然感觉它们都是刚刚从《
诗经》的河流里打捞上来
的,水灵灵、轻盈盈的。
那悠扬的声音里,有水声
,有风声,有金属之声,
宛如从远古传来的旋律。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
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经·国风·秦风·晨风》
)。读这样的诗句,我感
觉不仅是在读诗,而是手
握一株草木,读天籁。王
张应漫不经心地考证这种
植物,说:“皮光而有斑
纹的树干,弯曲遒劲的树
枝……肥厚多汁的叶子,
泄露了城市豪门前一棵树
的乡野身份。”(《隰有
六驳》)这不就是一种诗
意的泄露?
把老了的芥菜兜子叫“
菜婆子”,把做种子的红
芋称为“红芋娘子”……因
为同样的方言,我读到他
对故乡植物的这种称呼,
总是能够会心一笑。草木
自有春秋,如果说《诗经
》时代是植物生长的时代
,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钢
筋混凝土堆积的时代。在
如此时代,他以诗心写草
木,就给了我们一种退回
与穿越,仿佛把大地还原
为大地,把河流还原为河
流,把草木还原为草木。
当然,一切也就有了风华
之美。“有女同行,颜如
舜英”(《诗经·郑风·有女
同车》),那开着紫色或
粉红色的喇叭花星星点点
的,一串串缠绕在篱笆墙
上。在有着露珠的清晨,
人和植物都很妩媚。
是为序。
导语
读《诗经》,识草木,我对身边许许多多的草木多出一份敬意来。
那些寄身于田间地头、河畔山野的草木,看似草莽,实则文雅。
在作者的心里,草木何止有着诗心,更有着滋养人类灵魂和生命的天地仁心。
本书分为“草色入帘青”“木叶动秋声”“晓看红湿处”三辑。
后记
五年前,我有过一次
重读《诗经》的经历。那
次读《诗经》带有明确目
的,或曰是为完成一项写
作任务。因而,那次阅读
便有些研究性质。
研究对象是《诗经》
里的植物。读《诗经》,
识草木,我对身边许许多
多的草木多出一分敬意来
。那些寄身于田间地头、
河畔山野的草木,看似草
莽,实则文雅。它们祖先
原是登过大雅之堂的,曾
是《诗经》里的重要角色
。许多草木,可谓“名门
之后”,它们继承了先辈“
名士”气质,静立人前,
隐隐约约飘逸出若有若无
的诗意来。
那次阅读《诗经》之
后,我对草木特别关注。
我常常去山间、去水边,
也去城里公园,看草木。
那些时候,我走在路上,
往往“目中无人”,无视迎
面走来的男女老少,眼里
只有草木。而看草木,总
能从草木身上看出一些以
前不曾发现的东西来。那
些东西,就是草木身上蕴
含的诗意。我在草木前流
连,品味咂摸从草木身上
袅袅升腾的诗意。
有些草木本是俗物,
浑身烟火味。后来发现,
俗物原来竟是雅物。比如
萝卜白菜,还有山岗上的
青桐树。
吃过几十年的萝卜白
菜,从前只知它们是寻常
人家的普通菜蔬,虽是养
人之物,却身价低贱。曾
经一段岁月,许多人靠它
们活命。或许他们同我一
样,只有感恩之心,尚未
发现它们身上还有令人讶
然起敬的东西。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在《诗经》中读到这
个句子,且将三千年前的
“葑”“菲”大致对应上如今
萝卜白菜之类的菜蔬,再
看看长在菜地里甚至摆在
菜市场货架上的萝卜白菜
,都能感受到萝卜白菜身
上散发出来的清香气中有
股淡淡诗意。尤其白菜,
还有一个优雅的古名——
“菘”。想起这个名字,在
一清二白的菜食中也能吃
出水墨般氤氲的诗味。
青桐树,我是不陌生
的。在吾乡,端午节,新
麦登场,家家都吃新麦粑
。南方的麦粑跟北方的馍
馍食材均是小麦粉,味道
却有差别。我总觉得麦粑
比馍馍香得多,原因是做
法不一样。馍馍是坐在竹
制乃至铁皮制成的笼屉里
蒸熟的,麦粑则是坐在一
片巨大的绿叶上于饭锅里
蒸熟的。那张特别大的树
叶是青桐树叶子,足有芭
蕉扇那么大;叶柄有筷子
粗,差不多两支筷子长。
青桐树的叶子光洁厚实,
富含汁水,有一股特别的
香味,是人的味蕾喜欢的
那种香型。麦粑吸收了它
的香气,味道就有很大提
升。好像青桐树叶子专为
麦粑而生,在吾乡,那种
叶子就叫粑叶子,青桐树
也叫粑叶子树。
青桐树的树皮纤维特
别长、特别坚韧,乡人用
青桐树皮编结绳子,用起
来比麻绳还要结实。
乡人们以为青桐树就
像粮食、蔬菜一样司空见
惯,却不晓得,吾乡粑叶
子树受神鸟凤凰青睐——
非它不栖。
原来,青桐即梧桐。
庄子《秋水》曰:“南方
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
之乎?夫鵷雏,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鵷雏,传说中与鸾凤
同类的鸟。《诗经》里也
有梧桐树的美好意象:“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
桐生矣,于彼朝阳。”
被神鸟青睐的树还是
平凡的树吗?那种树身上
是有仙气的,笼罩一层神
秘色彩。
吾乡的稻田边、水沟
边,常见一种名叫红蓼的
植物。它有细高、中空而
有节的茎秆,叶硕大椭圆
互生,有绿色,也有紫红
色,叶面上有灰白色麻点
。开红花,花穗如狗尾巴
。乡人也叫它狗尾巴花。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许
多受人欢迎的植物都成为
人的食物。那种红蓼好像
不受欢迎,乡人见它长在
田间地头就会伸手拔除,
扔在路上任人畜踩踏成泥
,或被阳光晒枯后又被雨
水泡烂。唯一派上用场是
在秋天,于河滩上割取成
捆的红蓼,晒干后在场院
里点火燃烧驱蚊子。那东
西有辣味,烧出烟气蚊子
便匆匆逃离。
如今,再看红蓼,则
视它为花卉,觉得特别美
。原因是发现它在千百年
前就已入诗。南宋诗人陆
游《蓼花》曰:“老作渔
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
秋。”唐代诗人白居易《
曲江早秋》日:“秋波红
蓼水,夕照青芜岸。”更
早可上溯到《诗经》:“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句中“游龙”,便是长在水
边的红蓼。
受此启发,我在更多
植物上发现诗意,品味诗
意。在城市公园,在乡村
果园,甚至在田野菜园。
每有发现必有品味,成文
见诸报刊,几年下来,积
百余篇。于是,我以“诗
意”为主线,选取《诗经
》植物题材62篇,分为三
辑,名曰《草木诗心》。
感谢徐迅兄,于百忙
中抽空通读书稿,为本书
作序。
精彩页
于《诗经》中读到《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我便想起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的故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个用忠诚和骨气写就的感人故事,早年读过,几十年后,记忆犹新。
成语“不食周粟”即源于《史记》里的这个故事。那两位忠贞坚定有志气的前朝儿臣,改朝换代后,不做后朝的大臣,不吃后朝的粮食,穴居深山,靠山上的野菜维持生命。孰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某一天有人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俩忽然明白过来,山上的野菜也不属于前朝了,跟地里种植的粟一样,都是周朝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兄弟俩只有一个选择:.绝食身亡。
曾经为兄弟俩充饥活命的一种野菜名叫薇。薇是一种古老的草本植物,先秦时期有它,如今还有它。对于这种古名“薇”的野菜,我一点也不生疏。我见过它长在田间地头的模样,也曾把它当作猪草连根拔起纳入竹篮提回家喂猪。当然,这种野菜的味道我也是尝过的,生的熟的都尝过。生的是早年尝的,它留给我的记忆是一点点甜;熟的是后来尝的,它比人工种植的蔬菜味道更鲜美。
我见到它的时候,身边人都叫它野豌豆,只有个别上过旧学的老人家叫它薇菜。春三月里,麦苗儿拔节圆秆,麦地里常见一种野草。它的模样儿很像豌豆苗,有长长的藤蔓,那藤蔓却比豌豆苗的藤蔓纤细得多;它有排列整齐、细小的椭圆形叶子,却比豌豆苗的叶子精致得多;它开紫色的花,花朵也比豌豆花小一些;花谢了,结出窄而薄的小豆荚,比豌豆的豆荚小,也远没有豌豆的豆荚那么饱满,豆荚里的籽粒很细小。
野豌豆喜欢长在麦地里。李时珍曾说:“薇生麦田中。”在《本草纲目》中读到这句,我是信的。小时候,我在家乡所见的野豌豆,多是在麦地里。麦地里生出的野草肯定不受人待见,总要被人拔除。恰好,那年头喂猪还不懂得使用有催肥作用的复合饲料,家家户户都作兴打猪草割青饲料喂猪。这种长相近似豌豆苗的野菜,自然被人放心地纳入竹篮中。道理很简单,豌豆苗人能吃,野豌豆苗猪还不能吃嘛,打猪草的人一点都不犹豫。乡人信任野豌豆,像信任老朋友似的。
那时候尚且不知道,这种被称为野豌豆的野菜,不仅猪能吃,人也是能吃的。顽皮的少年还尝过野豌豆荚。剥豌豆时,将豌豆荚子剥开,取出里面圆圆的籽粒,空的豆荚壳儿一般会扔掉。也不知是哪个贪嘴的顽童最先发现豌豆荚是可以吃的,至少可以放在嘴里嚼出甜味。同样是豆荚,野豌豆荚应该也是甜的。在野豌豆藤蔓上掐下一个小豆荚,连同里面的籽粒一起嚼烂,嘴里的汁液果真是甜的,似乎比豌豆荚更甜,还有股特别的清香味。野豌豆荚可吃,在顽童之间很快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每到春夏之交,顽童们便结伴去麦地里,寻找先前打猪草时遗漏下来的野豌豆。
找到结了荚的野豌豆,有吃的,也有玩的。将野豌豆荚两端咬断,留下中间空洞的一段,放在嘴里一吹,便发出悦耳的笛声,比柳笛的声音还要好听。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吹得响亮婉转。这种玩法自然是从大一些的顽童那里学来的,小顽童们好像更醉心于吃,大一些的孩子,特别是顽皮的孩子,他们都会玩耍,总会教给小孩子一些新花样新玩法。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