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学如何影响世界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涵盖人格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实验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跨界这六大领域国内外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的成长、专业选择、学习方式、对学术的贡献等,尤其是基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同时跨界融合相关领域,比如社会学、哲学、人工智能,讲述真实动人的人物故事,分享探讨独到的学术见解,给予中国心理学界及相关的领域的青年学子殷切的指导和关怀以及真诚的祝福和建议。 作者简介 潇檬,社会心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委会委员,央视心理学纪录片《幸福实验室》科学顾问,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华人青年联合会创始主席,《心理新青年》编辑部创始人及主编,美国罗格斯大学心理学系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师从彭凯平教授,2020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人才计划。潇檬博士长期从事文化心理学、道德心理学及中外留学生的相关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基金项目等。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发展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群际心理学、人大幸福课等心理学课程。 目录 第一篇 心理学如何造福人类 第一章 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帮助人类应对全球挑战 第二章 罗伊·鲍迈斯特:人类暴力为何在减少? 第三章 苏珊·费斯克:我的社会心理学之旅 第四章 丹尼尔·吉尔伯特:幸福没有秘诀 第五章 黑兹尔·马库斯:文化心理学正芳华 第六章 戴维·迈尔斯教授:全球迫切现实问题让社会心理学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第七章 杰米·彭尼贝克:社会心理学亟须关注现实世界 第八章 托马斯·托尔汉姆:从大米理论到星巴克 第二篇 扎根中国,影响世界 第一章 郭永玉:求真理去服务得自由 第二章 彭凯平:追寻世界的广度、中国的深度和生活的温度 第三章 苏彦捷:在发展中相遇,相互理解,相互成就 第四章 许燕:扎根本土求索人格探问人性哲学 第五章 喻丰:道德之刻画,人性之深刻 第六章 张建新:科学范式与人文思想如何百花齐放? 第七章 张侃:年轻的心理学未来广袤无垠 第八章 周晓林:志向高远,潜心学问,推动中国心理学蓬勃发展 第九章 周欣悦:人情人性即文章 第三篇 跨界对话 第一章 邓晓芒:如何看待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第二章 谢宇:记录社会变革,研究中国问题 第三章 翟学伟:回归生活洞察文化对话中西文明 序言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 会性动物。社会心理学不仅 是象牙塔里的一门学问,也 是审视人生的智慧之眼。社 会心理学关切人类的命运, 微观如神经生物系统,中观 如个体思维与行为,宏观如 人类共同体何去何从。著名 社会心理学家美国康奈尔大 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 维奇(Thomas Gilovich) 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李·罗斯 (Lee Ross)教授曾在《房 间里最智慧的人:如何从社 会心理学的洞见获益》 (The Wisest One in the Room: How You Can Benefit from Social Psychology's Most Powerful Insights)当中描绘了人们 如何从社会科学以及社会心 理学的洞见理解人类行为的 本质。心理学家坚信,这些 强大而又微妙的见解将有助 于人们更加“智慧”地生活, 更好地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 样做,不那样做,以及如何 利用这些知识来理解他人的 行为,并使自己变得更好, 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 。 作为本书的编者,我想 本书的意涵、价值与意义至 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生动讲述心理学 家的人生故事。著名西方哲 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 就是哲学史。那么,西方的 心理学便是西方心理学史的 徐徐展开,中国的心理学便 是中国心理学史的美丽画卷 。通读本书,相信你会深深 感慨我们采访的诸多中外心 理学家在懵懂之时如何踏入 心理学或者社会科学的学术 殿堂,如何把握历史机遇, 走出了一条具有“文化特色” “本土特色”或者“中国特色” 的学术道路,如何成为享誉 全球的心理学大师,又是如 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 人才。取经一二,反观自身 ,受益匪浅。 第二,分享普及科学严 谨、有趣有料的心理学知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繁 荣的时代,浩如烟海的知识 唾手可得,但也不免鱼龙混 杂、良莠不齐、好坏难辨。 进入21世纪,我们中国人脱 贫致富、丰衣足食、物质丰 裕,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于是人们开始有了更 高的精神需求,开始思考形 而上的问题,比如追寻幸福 、意义、价值、审美、道德 、创新、人格、社会、文化 等。这些亘古不变、耐人寻 味的问题恰恰都是心理学关 心和研究的问题。本书涵盖 心理学的诸多分支领域:人 格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道 德心理学,均为正统心理学 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板块,更 是21世纪以来经典流派或者 应运而生的新思潮。我们希 冀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为读 者呈现出心理学家的鲜活形 象、科学心理学的生动面貌 、心理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或者说让你看到和心理学 教科书“不一样”的图景。 第三,反思、审视和革 新当下的心理学思维框架。 每个学科都是在历史积累的 基础上,经过科学家或哲学 家不断思索、颠覆和创新而 得到长足发展和变革的,心 理学也不例外。本书不仅聚 焦每位心理学家所作出的杰 出贡献,同时邀请每位学者 对其深耕的研究领域进行反 观、审视和批判,更是描绘 了未来心理学面临的诸多挑 战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相信 这些独到的见解会对初入学 术殿堂的青年学子有所裨益 。 第四,搭建中西方心理 学家交流与对话的舞台。自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来 ,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然而 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未来 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引 领全球化向前发展。我们采 访的对象涉及不少国外著名 社会心理学家,比如,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的苏珊·费斯 克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黑兹尔·马库斯教授,以及 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尔·吉 尔伯特教授,均为享誉全球 的顶尖心理学家,处在西方 心理学话语体系的金字塔尖 的位置。在带领读者领略大 师思想之余,本书期望激发 中国的心理学家能够既有国 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让 中国的心理学走向世界舞台 ,融入主流,成为主角,进 而能够为全人类心理学的蓬 勃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第五,鼓舞青年一代学 生、学者积极成长。在我们 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每期聚 焦的主题如何,我们都会一 如既往地纳入每位老师对青 年一代学生、学者的建议、 寄语和祝福。当你读到这些 “过来人”分享的人生智慧之 后,相信你会更加钦佩老一 辈心理学家的人格魅力,会 被那些来之不易的师承关系 所感动,更会觉得备受鼓舞 、笃定志向、不负众望。如 果你是一位心理学的年轻学 生、初学者或者爱好者,对 于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处于 迷茫、困惑与不安的状态, 那么阅读此书也许是个不错 的疗愈方法,也许它能够帮 你找到灯塔、看到希望、勇 敢前行。 100多年前,陈独秀、李 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 等大师和仁人志士创办《新 青年》,旨在救亡图存、开 化民智、启蒙学生,《心理 新青年》意欲传承和发扬新 时代的《新青年》精神,致 力于关心人类命运,改革高 等教育,启蒙年轻学生。自 2017年1月创办至今,在编 辑部全体同人的共同努力下 ,编辑部创作了一系列有开 创意义、有启蒙价值、有想 象空间的作品。有人赞誉《 心理新青年》编辑部团队将 是国内外心理学界的新生力 量和未来希望,我们倍感荣 幸 导语 幸福是对人性的欣赏、满足和认识,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人的幸福即是心理学家的使命。 心理新青年》对话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领悟心理学之美,成为“房间中最智慧的人”。 这是一本壮年说给号称青年的中年人看的经验之书。 书评(媒体评论) 特别高兴我的博士后潇 檬主编的《心理学如何影响 世界》一书出版。它让我们 了解了心理学有何贡献,也 让我们理解了心理学的科学 本质,更让我们认识到了心 理学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 它传播了善,也在创造善。 ——彭凯平教授 翻阅此书,我很感慨, 每位有成就的心理学家的成 长、专业选择、学习方式、 学术贡献等都是独到的、生 动的和鲜活的。每一位读者 都应该想一想心理学是什么 样子,研究只能这么做吗? 理论和方法不能拓展吗?显 然不是。心理学有很大的发 展空间,需要一些具有使命 感的学者不断地挖掘、探素 ,并找到更加科学、精准、 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推动这 门学科发展。 ——翟学伟教授 “新青年”是一个与时代 共进的称号。每个时代都有 一群新青年,他们朝气蓬勃 ,思想先进,志向高远,热 情奔放,心有追求。他们的 纯真之心不会被污染,也不 会被磨灭。“心理新青年”热 爱学术研究,是年轻的中国 学子,是心理学领域的初探 者。他们脚踩大地,仰望天 空,有着敢于攀登心理学之 峰的勇气与拼搏精神。他们 是中国心理学的未来与希望 。 ——许燕教授 这也许是壮年说给号称“ 青年”的中年人听的经验总 结,这样说年龄并没有褒贬 的意思,因为在我看来,在 学术上,经验是最为重要但 却无门可学的。导师可以教 会知识,也可以教会研究的 细节、推演的逻辑、论文的 写法、发表文章的方法,这 些都是经验。其实科学就是 广义上的经验,它既推究理 念又饱含价值。纯粹的知识 会让人成为一个学者,但是 包含了经验的知识让这个学 者有血有肉。 ——喻丰教授 精彩页 第一章 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心理学帮助人类应对全球挑战 学者简介 埃利奥特·阿伦森(Eliot Aronson)教授在社会影响、认知失调、顺从和减少偏见等领域所做的工作极具影响力,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研究认知失调的实验和拼图教室,他曾在哈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大学任教。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撰写或编辑了22本书,他最著名的作品《社会性动物》现已出版第12版,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他是美国心理学会近130年历史上唯一获得杰出研究、杰出教学和杰出写作三个主要奖项的人。2007年,他获得了心理科学协会的威廉·詹姆斯终身成就奖,在该讲中他被誉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日常生活的方式的科学家。阿伦森教授被列为20世纪100位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之一。 彭凯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任清华大学一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他出版《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等中英文著作8部。他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包括200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6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学家榜单。 教育点亮心理学人生 彭凯平:您写了一本书,叫作《绝非偶然》,讲述您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在我们中国也出版了。您出身于一个非常贫穷的犹太家庭,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不断地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 埃利奥特·阿伦森:大多数时候我都很幸运,不过我也很努力地工作,但是好运气对我也很重要。我出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我的父亲是个商人。他开了一家很小的商店,卖袜子和内衣之类的东西。由于他的顾客都是贫穷的工人,当大萧条来袭、顾客都失业时,他也失去了生意,于是他的商店倒闭了。他没有受过教育,也不能找到其他工作,因此我们处于极度贫困的生活中,忍受着食物的缺乏和寒冷的冬天。当大萧条结束后,我父亲得了癌症,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去世了。 当时我以为我会进入工厂工作,比如在福特汽车公司的装配线上当工人。对我来说只有这些选择,虽然我申请了一些大学,但那时我没有钱付学费。这时我的运气来了,一个新开的布兰迪斯大学愿意给我一次机会,他们给了我奖学金,条件是我需要在大学里工作,但这是唯一给我免学费的大学。如果没有这个奖学金,我就不会去上大学,这就是我的幸运之处。而我的努力之处是上了大学后,我生平第一次开始享受学习的乐趣。上大学之前,我在公立学校时对成为一名好学生并不感兴趣,也不是很喜欢学校。但是当我在大学的时候,我突然对教育有了热情。这就是我成为心理学家的开始,当我开始对学习感兴趣,整个世界就为我打开了。 彭凯平: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您写了很多书,而且书名总能取得非常巧妙,比如《社会性动物》,还有《绝非偶然》(Not by Chance Alone),《错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but Not by Me)],以及《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Nobody Left to Hate)。您是怎么想出这些巧妙的名字的? 埃利奥特·阿伦森:并没有什么秘诀。教授们通常都很古板,他们觉得自己必须一直保持严肃,把整个事情讲得非常详细。我所做的就是按照我说话的方式来写作,在书中表现得非常自然、正常。因为我曾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我的朋友都是处于相对较低阶层的人,因此我不需要假装自己很聪明。所以我自传的标题——《绝非偶然》就反映了我对生活的态度。我非常幸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不认为我的成功都是源于运气。如果我的人生被认为是成功的,那么这多半有偶然的因素,但也不仅仅是偶然,因为我同时也非常努力,并且我做了一些非常明智的决定。 《社会性动物》来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土多德说人类是群居动物,任何与他人没有联系的人要么是野兽,要么是神。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说法。所以我就下了决心:如果我要写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我就取名为《社会性动物》,并把它献给亚里土多德。 《错不在我》的故事是这样的:当乔治·沃克·布什还是美国总统的时候,每次出现问题,他就会说“错误已经产生了”。“错误已经产生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陈述,不是“我们犯了错”,或者“我犯了错”,而是“错误已经产生了”,但没有说出谁该为这个错误负责。这听起来像是道歉,但其实不是,而是假装的。这就是为什么我给这本书命名为《错不在我》,如果有人说“错误已经产生了”,那么他就是在欺骗你,因为他没有真正承认自己是犯了错误的人,这就是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讲述人们如何通过说服自己—尽管他们做的事情是错误的,但责任却不在于他们——来减少认知失调,这就是书名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