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幼儿教师集体教育活动设计大赛”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全程通过互联网进行全国性幼儿集体教育活动评比的首次探索。事实证明,这次探索非常成功。在比赛进行的3个多月中,一共有来自全国的3200余名教师,通过安康家园网络平台提交了近4000篇参赛作品。这些作品都经过了教师们缜密构思、实践、成文的过程。最终,由北京师范大学祝士媛教授等20余名专家组成的评委团,评出了本次大赛获“幼教金鸡奖”的一二三等奖作品,共70篇。此外,由网友票选产生了“幼教百花奖”获奖作品,共21篇。最后,评委还对积极组织参赛,并获得优秀成绩的幼儿园授予了“优秀组织奖”的称号,获此奖项的园所共10所。
回望本次大赛,它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增强了不同地域间的教师沟通、教育理念沟通和园所文化沟通。同时,互联网平台还及时、有效地传递科学的评比标准,有利于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和专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大赛结束后,不少幼儿园所、幼儿教师来电来函希望将大赛优秀作品集结成册进行出版,以方便幼儿教师继续查阅、学习、交流。为此,大赛组委会再次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在近4000篇获奖作品中,分别挑选出五大领域中的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并邀请大赛评委专家组对这些作品逐一加以点评,汇集为这套图书。
首届全国幼儿教师集体教育活动设计大赛,是为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激励广大幼儿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广大幼儿教师对集体教育活动的研究、探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而举办的。本次大赛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全程通过互联网进行全国性幼儿集体教育活动评比的第一次探索。此次大赛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增强了不同地域间教育理念、教师和园所文化的沟通。
幼儿园和小学不同,上课不多,对幼儿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娱乐活动等进行。但幼儿园对幼儿的培养、教育,也需要有专门的方式方法——集体教育活动,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五大领域的教育,以保证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次集体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案有以下特点:
一、活动目标明确
每个主题的每次教育活动,都要根据目标来确定内容和活动方式。在设计一个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次教育活动的目标(或称教育要求),一般包括发展语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品德教育等方面。在每一次活动中,不一定都要包括这几个方面,而应有所侧重。一次教育活动的目标属于具体活动目标,应是可测量的,不能笼统地写“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等,而要尽量具体明确。本次大赛排名中前十几个的活动设计中,制订的目标大部分都比较标准。
一是目标具体明确,幼儿是否能达到目标可以测量出来。
二是教育目标具有综合性,教师注意跨领域的综合教学,让不同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
三是目标生活化,内容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在我所看到的活动设计中,可以说,大部分都注意了利用幼儿的日常活动、周围生活环境条件,来确定活动目标和内容,如“没牙的老虎”就很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容县的绣江桥”是以幼儿周围的社会生活为内容,引导幼儿注意、关心身边的事物;“可爱的鞋盒”引导幼儿知道一物可以多用,渗透环保意识。
二、活动主体是幼儿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使幼儿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本次大赛中设计的活动,都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当前的兴趣动向来设计教育活动,如“不倒的奥秘”“有趣的传声筒”,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是教师发挥幼儿主动性的另一个策略,如“不倒娃娃”为什么不倒?有的娃娃为什么站不起来?为什么空心的纸筒传出的声音清楚,实心的纸筒传出的声音不清楚?让幼儿动脑筋,动手操作,才能找出原因。
参加本次大赛的活动设计中,大都重视让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所学习的内容,如“容县的绣江桥”活动设计中,教师让幼儿用画、搭积木、用纸折叠等不同的手段,设计新的“绣江桥”;“有趣的传声筒”活动设计中,教师让幼儿用纸制作空心与实心两种不同的纸筒;“蜘蛛结网”活动设计中,教师让幼儿用彩带结成蜘蛛网等。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领悟一些现象的原理。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从教育目标出发,交替采用各种活动形式,把教育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以利于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本次大赛中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大部分都符合这一特点。
本次大赛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有科学探索性质的“不倒的奥秘”“美丽的大自然”;有阅读性质的“母鸡萝丝去散步”;有美术活动性质的“容县的绣江桥”;有续编故事性质的“掉进酒桶的老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