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舒传贤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舒传贤(1899-1931),安徽霍山人,字揖堂,又名公甫,化名夏维宁。皖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21年10月创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赴日本留学。1926年回国到北京,参加三一八运动。1927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共安徽省临时工委书记。1929年1月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1929年10月任六霍暴动总指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六霍起义、开辟皖西革命根据地和组建红三十三师。1931年4月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冬因反对王明“左”倾错误被张国焘杀害。本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极其流畅的笔触全面记述了舒传贤战斗的一生,并可从他的经历中了解安徽暨皖西自1919年到1931年这段时间的简要历史。
目录

第一章 有志的农家少年
家世
儿时的苦与乐
年少立志
第二章 安徽学生运动领袖
初显才华响应“五四”
组织学生与军阀作斗争
创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
领导“六二”学潮
领导反贿选、“驱李”斗争
第三章 东渡日本留学
忧国怀乡 探求真理
拥护三大政策加入国民党
与右派学生的斗争
第四章 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
转入中国共产党
推动安徽第一次国共合作
领导安徽工人运动
在“三二三”事件中的斗争
在武汉继续斗争
第五章 开拓皖西革命新局面
山沟里的曙光
打入国民党统治内部
从学术研究会到中共霍山县委
发动“五抗”和春荒扒粮斗争
组建农民革命武装
第六章 领导六霍起义
成立六霍军委会
担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
领导六霍总暴动
创建红三十三师
指挥红军攻克霍山县城
第七章 尽职尽责建设苏区
主持七邻湾会议和六区苏维埃会议
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
全面开展土地革命
注重苏区经济、文化建设
组建三十五师和独立一师
第八章 与“左”倾错误路线坚决斗争
抵制“左”倾盲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
巡视非苏区 向党中央汇报
飞来之祸:被“开除党籍”
与张国焘针锋相对的斗争
战斗到最后一息
附录舒传贤年谱(1899-1931)
后记
序言
读了《舒传贤传》一书,我久久沉思。它将我带回到
60多年前在鄂豫皖边区的战斗岁月。回忆起舒传贤、许继
慎、曹大骏、熊受暄等许许多多为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命运而英勇献身的亲密战友,我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
无限怀念之情。
1929年5月,我受党中央的委派,到豫南巡视工作
时,就得知舒传贤同志在毗连商(城)南的皖西正在发动农
民暴动和士兵起义,成立了六霍军委和特务队,革命活动
搞得轰轰烈烈。这年10月,经党中央批准,皖西地区正式
成立了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舒传贤同志任书记。不久,在
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六(安)霍(山)
起义,这是鄂豫皖边区继黄麻起义、商南起义之后的第三
起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并在起义胜利的基础上创建了红三
十三师。这是继鄂东北的红三十一师、豫东南的红三十二
师之后所创建的鄂豫皖边区的第三支红军。苏维埃政权普
遍建立,开辟了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党中央根据
鄂豫皖边区的革命形势,决定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
块根据地和三支主力红军统一起来,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
委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由我担任特委书记,许继慎担
任红一军军长。六安中心县委继续负责皖西工作。从此,
由于工作关系,我和舒传贤同志有了接触,通过党组织和
干部对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舒传贤同志是位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时期是安徽
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省学生联合会会长,在安庆
创建了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秋舒传贤同志赴日本
留学,1926年春回国,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北
京、安庆、广州、武汉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统一战线工
作。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他受中
共安徽省临委的派遣,回皖西发动土地革命。他同相继从
外地回乡和在本地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们一起,深入工农
群众,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组建农民武装。经过
两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皖西已初步形成了南北200多
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
皖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当然
也凝聚着舒传贤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我和舒传贤同志共事时间不长,但他那坚定的革命信
念、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很高的理
论水平、丰富的革命经验以及严于律己、团结同志等优秀
品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皖西乃至整个鄂豫
皖边区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我也很尊敬他。令人
痛心的是,这位皖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竞被从个人
野心出发、排除异己的张国焘,先撤销了中共鄂豫皖中央
分局委员、组织部长的职务,后又在肃反扩大化中错误杀
害了。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把已搜集到的仁人志士和革命
烈士的资料,编写成书,以教育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特别
是青少年。目的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
尊心、民族自信心,认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
民历史性的选择。
《舒传贤传》一书,是在广泛征集和详尽占有资料的
基础上,经过认真的研究、考证而写成的,基本做到事事
有据、真实可信。内容比较丰富,文字也比较简练流畅,
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这本书不仅全面记述了舒传贤战斗的
一生,而且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了解安徽暨皖西自1919年
到1931年这段时间的简要历史。因此,我觉得这是一本值
得一读的好书。我们可以从中知道革命的道路是多么艰难
曲折、人民政权来之是何等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安
定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党,更加坚定不移地在
党中央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我们的
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1991年11月于北京
导语
历史将永远记住的安徽人。
本书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极其流畅的笔触全面记述了舒传贤战斗的一生,并可从他的经历中了解安徽暨皖西自1919年到1931年这段时间的简要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知道革命的道路是多么艰难曲折、人民政权来之是何等不易。
后记
在中共霍山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关心、重
视和支持下,《舒传贤传》与读者见面了。这不仅对先烈
是一种告慰,而且将成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的较好教材,对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有所裨益。
舒传贤是土地革命时期皖西地区党、红军、根据地的
主要创始人,是著名烈士。20世纪70年代,县委就组织人
员开始征集舒传贤烈士的事迹资料。80年代末,开始撰写
《舒传贤传》。原中顾委常委、革命老前辈郭述申同志为
本书作序,原六安地委党史办公室主任陈忠贞同志为本书
倾注了不少精力,现在二位都已谢世,我们对他们表示哀
思。此外,在征集资料和编写书稿过程中还得到霍山县政
府原副县长、县政协原副主席杨从群同志的审阅,霍山县
政协办原主任黄兆儒同志、霍山县志办原副主任莫非同
志、霍山县宣传部原副部长朱奇荣同志及舒寿仁同志等原
从事党史工作的诸多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16年开始,县档案局、县委党史研究室利用国家重
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资金,由汤祖祥同志牵头,苏昌清、
刘宝、褚凤玲、余雪晴同志参与,分别赴舒传贤战斗、工
作过的河南省新县、光山县、安徽省安庆市、合肥市、湖
北省武汉市等地征集资料,拍摄图片,进一步充实完善
《舒传贤传》资料。2018年,由汤祖祥同志编排图片,编
排定稿。
尽管我们作了很大努力,力求将书编写好,但由于水
平有限,疏漏、讹错仍然难免,敬请老前辈、党史同仁、
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3月
精彩页
在鄂豫皖大地,有一个经久传颂的名字:舒传贤。他是皖西人民的忠诚儿子,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一只搏击的雄鹰。早在十月革命后,他便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是皖西革命的启蒙者。“五四”运动后,他在安庆领导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组建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留学日本期间,他潜心钻研革命理论。大革命期间,他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党组织的部署,他回到皖西,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六(安)霍(山)起义,创建了安徽省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开辟了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革命根据地。他的名字,与鄂豫皖革命历史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革命实践,对安徽、对鄂豫皖边区乃至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冬,舒传贤遭受“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被秘密杀害于皖西山中,年仅32岁。一颗明星陨落了,一只搏击的雄鹰夭折了,但他的光辉业绩将彪炳青史。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家世
舒传贤的故乡在安徽省西南边缘的霍山县东北乡舒家庙(现霍山县但家庙镇观音岩村),距霍山县城30余里,离六安县城约70里。霍山县历史悠久,自隋开皇元年置县以来,辖域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地理位置处大别山脉北麓,境内地势呈西南高并向东北倾斜之势。东北乡是丘陵地带,北通六安、南连县城、西临五百里淠河之源、东依气势雄伟的复览山、南岳山,方圆数十里岗峦起伏、梯田层层、竹木葱葱,村庄错落散布其间,是全县主要的稻谷产区。若在太平盛世,这里确实是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古有《淠水渔牧》之诗:“引商刻羽古犹少,白雪阳春今不多;翻乐无腔流水拍,合将牧笛配渔歌。”然而在舒传贤出生的年代,这里却是另一番萧条景象。
舒家庙是大别山区常见的小村镇,一条窄窄的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十几户人家,依山傍水,周围阡陌纵横,环境幽雅,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小村镇。但是优美的自然环境无法掩饰这里的贫穷和落后,村民的生活宁静得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村民大都以农为业,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因这里有一座舒氏宗祠,离小街仅里许,当地俗称宗祠为“庙”,故小街得名为“舒家庙”。舒传贤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东北乡舒氏家族大约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由外地迁来霍山的,距今已有500余年。至于由何处、因何故迁来霍山,已无可考。舒传贤为道珊公以下第十九世孙。其父舒家燮,又名理臣,字赞扬,号醒舆,弟兄三人,家燮排行三,为晚清秀才。“读书能妙解,凡经史百家,以至医巫星相诸书,无不窥其玄秘”,青年时代“因扼于科场,未能展,遂每以诗文发其豪气,殆避世者也”。由此可见他是一位不得志的乡村文人。而在当地,能读书考中秀才者,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后来因为舒家燮所住之祖屋“为清末李鸿章之后‘积善堂’所侵占,李氏为权臣之后,拥有厚资,贿赂公行,上通官府,理臣与之讼而不胜,是以房屋基地遂为李氏所吞噬,而家愈贫”。③舒家庙小街上的房子,就是舒家燮与李鸿章后代打官司败诉后迁来的居所。舒家燮父亲有田4石5斗,分给3个儿子,家燮得田1石5斗(约合9亩)。④舒家燮的职业,“民国以来,即专以医道活人无算”。此外,因他懂星相学,行医之余还为他人相宅基、墓址,这当然是副业了。家燮为人正直“和易近人,为邻里所欢。凡遇争执事,必挺身出任调解,详说情理,巧取譬喻,令人心悦诚服而后已”。⑤可见舒家燮热心公益,乐于主持公道。由于舒家燮“善治生产,虽祖业不丰而生计匮,家中负担极重而未尝有所窘”。所以舒传贤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农村,不算小康也够温饱。
舒传贤的父亲舒家燮病逝于1928年,这在舒传轼于1929年所写的《理臣三伯行述》中有很清楚的记述:“去年伯归道山,传贤亦适家居,得以慰堂之上望者甚”。“道山”,即传说中的仙山,旧时文人称人死为“归道山”。1928年舒传贤已回皖西,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这与当时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有的传记作者说传贤7岁丧父(按此推算舒家燮于1905年去世);又说家燮生前为农村塾师。均不确。当时在舒家庙当塾师的是舒传贤的远房叔父舒鼎三,又名家学,并不是传贤之父舒家燮。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