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1世纪上海纪事(2017-2018)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21世纪上海纪事(2017-2018)》主要以专题纪事、每日记事、图片三个部分记录上海的大事、奇事、新事,全面、详细记录上海发展的轨迹,旨在为为上海发展留下珍贵的档案(资料)。 目录 专题纪事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城市中心功能演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城市治理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区域合作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文化体制改革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获院批复 “崇明2040”发布:建成生态岛 2017-2018年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纪实 上海援疆工作纪实 黄浦江两岸全线贯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五周年 2017上海马拉松赛:全马时代,荣耀前行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 上海足球:全运会包揽四金牌、足协杯囊括冠亚军 上海再夺中国足球很好联赛 每日纪事 2017年 2018年 后记 导语 古老而年轻的上海生机勃勃,发展目新月异。一桩桩激动人心、一件件目不暇接,体现了上海蕴藉的活力,昭示了上海前进的步伐,预示了上海灿烂的前景,宛如上海一如既往的发展中掀起的狂涛巨澜,给上海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抹夺人眼目的璀璨亮色。 《21世纪上海纪事(2017-2018)》收录了《2017-2018年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纪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再夺中国足球很好联赛》等文章。 后记 编写《21世纪上海纪事》系列丛书的初衷是记录上海 这座城市每天发生的事,感悟它的瞬息之变,审视它发展 的各类问题和前进的轨迹,为了解和研究当代上海提供一 份鲜活的材料。作为当代上海研究所的传统项目,编写 《21世纪上海纪事》成为我们的日常功课,如何忠实、客 观、详实地记录上海每天发生的变化,勾勒其发展的轨迹 ,成为该书责无旁贷的使命。 古老而年轻的上海生机勃勃,发展目新月异。每年都 有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获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黄浦江两 岸步道全面贯通,崇明2014:建设世界级生态岛,2018世 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上海时隔23年再夺中国足球顶级联 赛冠军等等,一桩桩激动人心、一件件目不暇接,体现了 上海蕴藉的活力,昭示了上海前进的步伐,预示了上海灿 烂的前景,宛如上海一如既往的发展中掀起的狂涛巨澜, 给上海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抹夺人眼目的 璀璨亮色。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纵观上海改 革开放四十年历程,波澜壮阔、灿烂辉煌。从20世纪80年 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到90年代的“前锋”,上海 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实现翻天覆地“大变样”;从 21世纪初直面中国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加快“四个中心 ”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从容应 对全球金融危机,主动实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动上 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为了记 述这段历程,特地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城市治理 、城市建设、区域合作、产业升级、教育体制改革、文化 体制改革等。 如何避免挂万漏一又不陷入事无巨细?经过反复研究 ,我们认为记录常事、关注新事、突出大事应成为本书的 宗旨和原则。 “记录常事”就要反映全貌,做到无一阙漏,一些低 层面的事件就会进入“纪事”,而这样势必导致流水账式 的“叙家常”,这似乎又不符合“上海纪事”的高度,如 何兼顾“广度和高度”,这是摆在编者面前的绕不过去的 一个难题。换句话说,如何界定“每日纪事”入选的门槛 ,成为困扰编者的难题。 为了体现“忠实记录、客观反映”的原则,我们也不 回避天灾、人祸和时弊,对事件的记录则本着“述而不论 ”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客观记载,为上海留下珍贵可信的 历史档案,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代上海、研究当代上海提供 全面、真实的材料。 “关注新事”一直体现在“每日纪事”栏中。“突出 大事”是“纪事体”的必须。因此,我们设立了“专题纪 事”一栏,罗列2017至2018年度发生的重大事件,适当加 以回溯,为读者深度了解。 本书是当代上海研究所组织所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共同 完成的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曲合作的赞歌,当 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长宋仲琤对本书的编撰体例、宗旨、选 材原则(标准)等煞费苦心,办公室主任黄婷在组织协调、 专题选择、文字修改等方面殚精竭虑、深度思考。本书“ 每日纪事”由史越、冯军、张强编撰,“专题纪事”部分 由戚德志、吕志伟、史越、邓光耀、刘雪芹、翟辉等撰写 ;本书照片由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年鉴》编辑部沈思睿 提供,本书的终审工作由宋仲琤承担。对于他们的辛勤劳 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涉猎面和研究程度及掌握资料等各方面的关系, 本书难免存在挂万漏一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 正。 编者 2019年3月 精彩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上海城市中心功能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远东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中国最大的多功能中心城市的上海,在地区经济、国际经济中发挥重要的枢纽功能。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最主要银行的总部均在上海,外资银行林立,上海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20世纪初,上海已形成内河、沿海及外洋三大航线,出入上海的商船吨位数占全国20%以上。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港的进口净吨位已跻身14个世界大港之列。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1949年前,上海的城市发展方向,基本形成以商业为主,工商业并重,兼具航运、金融、贸易、信息等功能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格局。1949年后,中央提出上海从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工业在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迅速上升,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更快。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上海工业结构从1949年前的加工型工业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主导的格局。1949年后三十年间,上海的经济规模实现较快的增长,但更多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其城市功能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生产方面,形成工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城市功能体系。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上海的中心功能更多反映在对国家建设工业体系的服务上,近代以来形成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日渐淡化。 1978年起的改革开放,开放的重心在南方、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在整个80年代,上海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1979年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提交题为《上海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方案》(1979~1981年)的汇报提纲。提出上海要应对全市国民经济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1979年至1981年上海经济工作的基调是“调整”。对于上海的定位是“先进的工业基地、外贸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为支援全国胜利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其中“三个基地”是上海当时的定位,“支援全国”是上海当时的国家责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上海以工业为主的发展路径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问题愈发突出,上海的经济结构与战略功能调整成为从国家到本市高度关注的问题。1984年9月,中央派出由宋平和马洪等领导率领的上海经济发展调查组,对上海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调查研究。在沪期间,调查组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召开由近百人参加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战役研讨会”。1984年12月,上海市政府与国务院改革振兴上海调研组发布《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提纲》对上海中心功能的主要定位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国务院于1985年2月正式批准的这份汇报提纲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的发展要走改造、振兴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上海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在1990年以前尽快转上良性循环,力争在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通过1980至1985年的调整和建设,上海整体经济开始实现从半封闭型转向开放性的战略转变;城市建设加快步伐,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些都为上海的改造和振兴打下了基础。80年代,上海在外贸体制和经营体制上进行了以“简政放权、搞活经营”为中心的改革,响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探索出口代理制,大力推进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了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推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以“改善环境”为重点的拓展。外贸进出口规模从1979年的38.78亿元发展到1991年的80.33亿元,年均增长5.8%。 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带来新机遇和大发展,“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战略逐步确立。上海市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来兴主持完成的《迈向现代化的抉择——九十年代上海经济发展大思路》课题,提出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思路:贸易兴市,发展现代化大贸易,重构上海经济中心的功能;调整中心城功能,增设二级市,强化城市网络,发挥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建立世界级大上海都市圈;三是以东带西,内外循环,逐步建立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大思路概括为大贸易、大都市、大联动,作为上海90年代迈向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的三大通道。提出重构上海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6340平方公里的大上海都市圈,成为全国的最大经济中心;第二步,到2020年初步形成以上海为核心、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为基础的世界级巨型城市带,从而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1992年3月20日,李鹏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上海浦东新区是今后十年开放开发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一些投资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1992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