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国中医经典著作,共81篇,与《黄帝内经·素问》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称“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内容为针灸与脏腑经络学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针灸进行较多论述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详细阐释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病变及相关中医疗法,并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帮助人们发现人体发生病变时的征兆,指导人们尽早发觉身体的疾患并及时医治。 本书以《黄帝内经·灵枢》古本为基础,集合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对原著进行了全新图解式的解读。本书辅以400余幅手绘插画、图表,力求把这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艰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零基础读者也能轻松读懂这本中医经典。 目录 卷一 针刺 篇一 九针十二原 针刺的一般规律 篇二 本输 人体的重要腧穴 篇三 小针解 针刺的艺术 篇四 邪气脏腑病形 邪气对脏腑的侵袭 篇五 根结 经脉的根结部位 篇六 寿夭刚柔 寿命与体质 篇七 官针 九种重要的刺法 篇八 本神 “神”是人体的根本 篇九 终始 两处脉象的诊察 篇十 经脉 主要经脉的介绍 卷二 经脉 篇十一 经别 十二支脉的循行 篇十二 经水 经脉与河流 篇十三 经筋 经筋的路线 篇十四 骨度 各骨节的长度 篇十五 五十营 营气运行的循环 篇十六 营气 营气的运行规律 篇十七 脉度 经脉的长度 篇十八 营卫生会 营卫与气血 篇十九 四时气 四季与针灸 篇二十 五邪 邪气对五脏的侵犯 卷三 论治 篇二十一 寒热病 寒热病的治疗 篇二十二 癫狂 癫狂病的治疗 篇二十三 热病 热病的治疗 篇二十四 厥病 逆乱引发的疼痛 篇二十五 病本 标与本的选择 篇二十六 杂病 杂病的治疗 篇二十七 周痹 气滞血瘀的疾病 篇二十八 口问 生活小病的治疗 篇二十九 师传 问诊的技巧 篇三十 决气 六气的功能 卷四 脏象(一) 篇三十一 肠胃 消化道的介绍 篇三十二 平人绝谷 胃肠的功能 篇三十三 海论 人体中的四海 篇三十四 五乱 五乱的治疗 篇三十五 胀论 胀病的治疗 篇三十六 五癃津液别 津液的病理 篇三十七 五阅五使 五官与五脏的关系 篇三十八 逆顺肥瘦 胖瘦对针刺的影响 篇三十九 血络论 血络的变化 篇四十 阴阳清浊 清浊之气的介绍 卷五 脏象(二) 篇四十一 阴阳系日月 人体的阴阳之分 篇四十二 病传 疾病的传变 篇四十三 淫邪发梦 梦境产生的原因 篇四十四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治疗要顺应四时 篇四十五 外揣 通过声色判断病变 篇四十六 五变 五种特殊的病变 篇四十七 本脏 脏腑的重要性 篇四十八 禁服 诊脉的技巧 篇四十九 五色 面部的五色 篇五十 论勇 勇怯的分别 卷六 摄生 篇五十一 背腧 背部的腧穴 篇五十二 卫气 营卫的运行 篇五十三 论痛 对疼痛的忍受力 篇五十四 天年 影响寿夭的因素 篇五十五 逆顺 经气运行的逆顺 篇五十六 五味 食物的五味 篇五十七 水胀 胀病的治疗 篇五十八 贼风 虚邪贼风的侵袭 篇五十九 卫气失常 卫气失常的治疗 篇六十 玉版 痈疽等疾病的治疗 卷七 色诊 篇六十一 五禁 针刺的禁忌 篇六十二 动输 脉搏的介绍 篇六十三 五味 论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篇六十四 阴阳二十五人 二十五种类型的人 篇六十五 五音五味 五音与气血的联系 篇六十六 百病始生 疾病产生的原因 篇六十七 行针 针刺后的不同反应 篇六十八 上膈 膈证的治疗 篇六十九 忧恚无言 失音的治疗 篇七十 寒热 淋巴结核的治疗 卷八 运气 篇七十一 邪客 失眠的治疗 篇七十二 通天 阴阳五种类型的人 篇七十三 官能 针刺之前的准备 篇七十四 论疾诊尺 尺肤的利用 篇七十五 刺节真邪 五节刺法的介绍 篇七十六 卫气行 卫气运行的周期 篇七十七 九宫八风 虚风对人体的影响 篇七十八 九针论 九针的功能 篇七十九 岁露论 疟疾的治疗 篇八十 大惑论 眩惑的治疗 篇八十一 痈疽 疮证的病理 附录 《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导语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书,传承了2000余年,被历代医家视为“医家之宗”。分为《素问》《灵枢》两卷。其中,《灵枢》卷是针灸理论的奠基之作,它的核心内容包括针灸和经络,不仅有具体的针灸疗法,还从饮食、起居、四时气候、日月星辰、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疾病的发作原理,集中而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