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营正道(日本企业兴衰史)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黄亚南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日本经济从二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开始,讲述了日本企业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复兴、发展和衰落。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选取了大家耳熟能详,业内也分析过再三的知名企业,但是切入点与众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之外,同时对日本的文化、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等都有所涉及,视角独特,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尤其在最近几年,日本企业的危机肉眼可见,中国经济的崛起特别是互联网的繁荣,似乎已经可以超越日本多年的发展。作者从日本企业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在以“苹果”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崛起的今天,日本的传统企业到底遇到了怎么样的困境。 作者简介 黄亚南,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经济学博士。曾在德隆国际战略集团和瑞穗金融集团所属公司担任高管。现为上海上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日本支社代表,为中国企业进军日本市场和并购日本企业提供关联服务。著有《买日本:中国企业对日并购新战略》、《安倍经济学:豪赌日本未来》等书。 目录 序章 研究现代日本企业史的意义 1. 经营学史就是经营学本身 企业家的困惑 / 百年经营学的追求 / 经营学是一种方法论 2. 日本企业的发展史是绝好的事例 完整的兴衰史 / 优势与劣势的转换 / 日本企业的应对 3. 企业兴衰史是企业家顿悟的契机 历史还是一面镜子 / 企业家的顿悟 第一章 废墟上重建 1. 战后的改造 解散财阀 / 拆分大企业 / 鼓励成立工会 2. 日本企业的重新出发 战争损失的处理 / 倾斜生产政策 / 间接融资的盛行 / 企业所有概念的模糊 3. 狼狈的经营者 国民生活的贫困 / 提心吊胆的创业者 / 经营之神被点名批判 / 丰田汽车的创业者黯然退场 / 权威不足的新经营者 4. 战争的遗产 国家总动员体制 / 战时增产与生产管理 / 战时的技术与战后的发展 第二章 起飞的条件 1. 美国的援助和日本企业的努力 占领政策的改变 / 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 / 引进先进技术 / 学习美国的生产管理 / 开始重视产品质量 2. 美国的资金援助和世界银行的融资 美国的资金提供 / 撬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 三菱造船的瞒天过海 / 急需扩产的丰田汽车 3. 劳使关系的缓和与劳动力的补充 从斗争到协同 / 特殊斗争方式:春斗 / 人手不足与劳动力补充 4.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重新确立 雇佣关系趋于稳定 / 摸索新的薪资制度 / 年功薪资制度的特征 / 激烈的内部竞争机制 第三章 努力争上游 1. 重回国际市场 市场经济与政府的作用 / 对失去优势行业的调整 2. 基干行业的牵引 钢铁业的突围 / 川崎制铁千叶工厂模式 / 从世界银行争取融资 / 技术的选择 / 西山计划对日本各行业设备投资的影响 3. 传统优势行业的努力 复苏与市场的扩大 / 纺织企业的分化 4. 中小企业的主动出击 日本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技术方面的承前启后 / 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无形向心力 1. 利益核心模糊所产生的凝集力 空虚的决策中心 / 利益核心的模糊 / 小集团经营核算 2. 没有核心的日本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的形成 / 企业集团的目的 / 相互持股如何稳定企业的经营 / 银行的作用 / 综合商社的角色 / 企业间的组织力 3. 交易吸引下的外包系列 外包系列的形成 / 日本外包系列的特色 / 二重结构的争论 第五章 神话的诞生 1. 与巨人的正面对抗 自由化的威胁 / 对外资企业的背水一战 / 小松制作所阻击成功 / Made in Japan 与劳动者的劳动意欲 2. 模仿与超越 从引进技术开始 / 无奈的却是明智的选择 / 残酷的竞争带动行业的飞跃 / 进军全球电视机市场/ 占领电视机行业的制高点 3. 敢于超越榜样 比肩世界的信念 / 东京奥运会和瑞士的钟表大赛 / 世界第一款石英电子表 / 超越瑞士钟表业 4. 相信自己的奇迹 开拓市场的坚定信念 / 杯面的诞生 / 方便面走向世界 5. 神话的标签 日本式经营 / 会社主义的 第六章 日本是第一 1. 日本企业的创造力 傅高义惊叹什么 / 产品构想力带来的杰作 / 现场磨合能力带来的高效率 / 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 2. 日本汽车行业成为经济大国的代表 汽车产量超过世界第一的美国 / 从组装生产开始 / 形成自己的生产方式 / 产品质量赶超欧美 /经济大国的代表 3. 日本企业跻身世界 500 强 日本企业获得世界第一 / 入围世界 500 强的日本企业 / 日本企业在世界 500 强的行业分布 4. 持续增长的课题 德鲁克的警告 / 注重提高效率的办公室革命 / 对经营战略的朦胧认识 第七章 政治的压力 1. 贸易摩擦 市场环境中的政治压力 / 美日贸易摩擦的开始 / 贸易摩擦的激化 / 危机下的增长 2. 专利交锋 α 冲击波 / 全自动单反相机的专利问题 / 技术贸易的较量 3. 汇率操作 广场协议与日元升值 / 资本的运作 /“土地本位制”的经营 / 海外并购掀高潮 4. 生产转移海外 更好的控制成本的方法 / 日本企业海外生产的不同阶段 / 进军海外最初的认识误区 第八章 走向大竞争 1. 挑战规制政策 宅急便概念的诞生 / 快递市场的网络外部性 / 新市场的激烈竞争 2. 从规制走向大竞争 规制缓和的浪潮 / 扭亏为盈的国有铁路民营化 / 在受管制的竞争中开始的通信自由化 / NTT 的拆分与通信市场的重组大竞争波及其他行业 / 金融大爆炸 3. 竞争中的创新 通常性创新的效果 / 平台型商业模式的形成 / 过时技术与小企业 / 游戏行业的淘汰 / 平台型市场的进入门槛 第九章 成长的极限 1. 企业的寿命 市场的消失 / 市场增长中的市场失败 / 技术领先与市场消失 / 成长的极限与企业的努力 / 企业平均寿命说的冲击 2. 持续成长的可能性 多角化经营与企业成长 / 多角化经营的两种途径 / 程式化的发展战略 / 世纪末年的“选择与集中” 3. 寻找新的突破口 技术经营的实践 / 日本高清电视没能成为世界统一标准 / 简易携带型电话的昙花一现 / 用 APS新标 导语 战略是企业经营的保证吗? 经营学理论到底能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 为什么精益生产方式会给日本企业带来竞争劣势? 如何才能破解“企业寿命说”的魔咒? 本书将在书中为你解答。 海江田万里先生,日本众议院议员、立宪民主党最高顾问、原民主党代表·日本经济产业大臣题写书名,鼎立推荐! 后记 最初开始构想本书还 是在8年前。那时拙著《 买日本》出版后,收到一 些渎者的反馈意见,希望 能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企业 。但在草拟了提纲,并撰 写了部分书稿之后,笔者 发现对日本企业各种特征 的描述还需要有更多的历 史背景说明,才能让读者 真正地了解日本企业。实 际上,这也是有史可鉴的 。 在20世纪80年代,美 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耗资 500万美元,组织了世界 上17个国家的专家、学者 ,花费5年时间对丰田生 产方式进行了彻底的调查 研究,最后总结出一套精 益生产方式可以供所有企 业学习。而美同汽车企业 克莱斯勒公司也高价聘用 咨询顾问,引进了丰田生 产方式。虽然这些活动促 进了美国企业对丰田生产 方式的引进,但是效果却 让人无法恭维。就在克莱 斯勒的董事长兼CE0罗伯 特·伊顿宣布已经学完了 丰田汽车所有优点的 1994年,他的部下在考 察了丰田汽车在美国肯塔 基州的工厂后却感叹说, 克莱斯勒实际上对丰田的 生产方式什么都没有学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 题,有可能是完全忽视了 丰田的生产方式是歪打正 着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 的历史因素,丰田生产方 式被简单地抽象化和理想 化了。如果对这样的历史 背景没有什么理解的话, 是很难真正地理解丰田生 产方式的真谛的。 浙江大学出版社大众 图书出版中心的徐婵老师 阅读了笔者的部分书稿后 ,就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 力,建议笔者用企业史的 观点来撰写,让笔者下决 心改变了写作的思路。这 个建议实际上也触动了笔 者的另一根心弦,2002 年离世的恩师桥本寿郎教 授曾希望笔者能在日本企 业史方面多花一些工夫, 而笔者却迟迟没有拿出什 么成绩。这次修改方向, 或许能够实现“今年何以 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 过青墩”,以告慰恩师在 天之灵。 然而,真正开始撰写 日本企业史的时候,以前 没有从企业史的角度来写 日本企业的原因也就显现 出来了。这是因为战后日 本企业史的现存资料非常 繁芜,涉及面极其广泛, 要从中整理出一部简明扼 要的战后日本企业盛衰史 ,几乎不是一个人所能胜 任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在 日本出版的一些企业史, 往往也是很多作者合编的 。不过,既然做了这样的 选择,也只能义无反顾地 走下去了。好在专家学者 对日本企业的各种研究争 奇斗艳,硕果累累。笔者 也得以靠在先行者的大树 下汲取养分。南于笔者的 工作重心转到了日本,所 以也能就近求教于师友, 获益匪浅。 在原小学馆外国语辞 典编集部编集长、现任中 国分析综合中心代表、大 正大学客座教授大泽升先 生的引荐下,笔者得以多 次拜访原民主党代表海江 田万里先生。海江田先生 曾经担任过经济产业大臣 ,主管的就是日本企业, 所以对笔者关于日本企业 兴衰的研究也十分关心, 希望把日本企业的经验整 理好,给正在发展的中国 企业带去一些启迪。为此 ,海江田先生还专门选用 中国的简体字为笔者题写 了书名。这既显示了他对 中国文化的深厚造诣,也 寄托了他对本书的殷切期 望。 既然是战后日本企业 兴衰史,就需要比较全面 地反映这一历史阶段日本 企业的状况,涉及的内容 自然就比较多,要合理地 对这些内容进行取舍也殊 为不易。虽然笔者尽量压 缩,但本书的内容量依然 非常庞大,这也加大了编 辑的工作量。本书编辑张 婷也迎难而上,不仅对本 书的章节调整提出了很有 价值的意见,而且也花费 了很大的工夫对本书的文 字进行了修改。她的辛勤 工作,也让本书能以更加 雅俗共赏的面貌呈现在读 者面前。 一本书虽然是一个人 在写,但完全离不开师友 和编辑的帮助和支持,也 离不开爱妻贺强和娇儿允 光对笔者的忍耐、鞭策和 鼓励,笔者在此表示衷心 的感谢。本书虽可谓是十 年磨一剑,但也只是粗具 规模,尚需精炼。如能给 读者带来一些启迪,那是 笔者莫大的欣慰,如能得 到读者的批评指正,笔者 也将从善如流。 眼下,全国上下众志 成城,正在防控肆意流行 的新冠病毒。让我们加油 ,早日取得防控的全面胜 利。 2020年2月20日 于三鹰井之头 精彩页 1.战后的改造 解散财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的地毯式轰炸让日本东京等主要城市一片焦土.近90%的生产设备被摧毁,所以二战之后,日本是名副其实地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不仅如此,占领当局执行了弱化日本的占领政策,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1949年9月对外宣称,日本战败变成了四等国家,美国是不能让H本重新成为世界强国的。这样的占领政策也让日本的企业制度变得面目全非,战后的日本企业只能在旧企业制度的废墟上重新出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美国政府公布了对日占领的初期方针。其中规定日本的财阀必须解散,因为美国认为日本的财阀是军国主义的后盾。当时美国总统特使兼同盟国赔偿委员会美方首席代表埃德温·鲍莱指出:日本的财阀作为少数人掌控的同族性法人组织,在日本近代历史上不仅对金融和T商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还能支配日本政府,是最具有发动战争潜力的组织。美国弱化H本的占领政策,就是要彻底地摧毁日本任何可能反抗美国的势力。昕以,财阀首先遭到了被肢解的命运,而这样的命运也给日本的企业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人这样的认识是有历史根据的。三井、i菱、住友等从明治维新以来的老牌财阀以及在战争期间急剧发展起来的新兴财阀在日本经济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以1945年日本战败时的统计来看,三井等十大财阀的资本金总额占日本企业整体资本金的35.2%,有1/4的日本企业都归属四大财阀系统(参见表1—1)。各个财阀以家族控制的总公司即财阀的控股公司为财阀组织的顶点,通过股权控制着直系的子公司,进行垂直式管理。因此,财阀的所属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所以,解散财阀就是美国改造日本关键的第一步。 解散财阀的命令对财阀以及日本政府来说都如同晴天霹雳,他们不断抗辩,不愿意落实解散的命令。当时三菱财阀的掌控人岩崎小弥太就指出,三菱为军国主义提供军需品,那只是遵循了国家的命令而已,而遵循国家命令是任何国民都应该尽到的义务。不过,岩崎回避了三菱财阀就是在明治维新以后依靠政府的关系才迅速崛起的事实。具有三百年历史的三井财阀更是感觉到冤枉,因为他们认为自1930年后,三井财阀就被烙上亲美派的烙印,常常遭到日本军部的排挤和压迫。日本战败之后,三井财阀认为自己也得到了解放,没有想到占领当局首先拿来开刀的竟然就是三井财阀。其实这里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企业都被拆分,毫无疑问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不过,由于当时东西冷战已经开始形成,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也逐步发生变化,结果,最终落实企业拆分的只有18家企业(参见表1—3)。 除了这18家企业之外,1939年为支持战争而成立的特殊企业日本发送电公司也被拆分为9家企业,独立运营。虽然《集排法》最后认定要拆分的企业只有18家,但还有48家企业受到影响而被迫拆分,比如近畿日本铁道等。日本大企业的拆分,弱化了这些企业的实力,降低了他们的市场集中度,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在1955年日本取消《集排法》后,只有4家企业完全重新合并,其他企业基本上都保持了拆分后的状态。 为了让解散财阀更具有法律根据,也为了确保拆分大企业的成果,占领当局在1945年11月就要求日本政府早日就反垄断措施立法,并向日本方面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版本。不过,日本政府认为,在疲惫的经济状况下,过于严格的制度无助于企业的发展。在日本政府的交涉下,占领当局降低了要求。到1947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关于禁止独家垄断以及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简称《独禁法》)。从法律上对卡特尔、控股公司、企业高管兼任其他企业高管等独占垄断的各个方面作了禁止的规定,并设立了公正交易委员会,负责对《独禁法》的执行和监督。日本的《独禁法》是基于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而制定的更为严格的法律,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反垄断法。 如果《独禁法》被严格执行的话,日本企业之间的大规模合并以及相互持股就都不可能出现。但是在混乱的战后,政府也无法对违反《独禁法》的行为予以追究。到1949年,日本不得不对《独禁法》做了第一次修正,允许日本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其他企业的股权。1953年,日本又对《独禁法》做了第二次修正,取消了关于企业规模方面的规定。虽然初期日本对《独禁法》的运用比较宽松,但《独禁法》的制定还是给日本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制,促进了市场竞争。作为经济“宪法”,《独禁法》影响了日本企业战后的发展进程。一直到1997年,由于《独禁法》禁止控股公司的设立,日本企业无法用控股的方法成立企业集团。 鼓励成立工会 解散财阀,赶跑资本家以及作为他们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之后,占领当局鼓励日本企业成立工会…… P16-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