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宋、元哲学特别是两宋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波峰。这一时期的哲学,不论其学术追求还是其理论建构,都是以复兴与拓展儒学的形式完成的。这种复兴与拓展,既涵括哲学家们对儒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总结,又涵括哲学家们对佛学、道家、道教理论的批判、借鉴与吸纳。北宋道学的兴起,即是这种以融会儒、佛、道之学为特征的宋、元哲学成型的标志。 本卷考论宋、元哲学,既注意把握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时代条件、理论趣向、思想渊源与学术追求,也注意清理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逻辑线索;既注意以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范畴来概括宋、元哲学的思想内容与理论系统,也注意从本体、功夫,或发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辨析宋、元哲学的理论得失。 作者简介 田文军,1948年生,湖北鹤峰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研究方面成果较多。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冯友兰新理学研究》《冯友兰传》《中国辩证法史》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道学的先驱:韩愈与李翱 第一节 韩愈与佛教 第二节 李翱之《复性书》 第二章 北宋早期道学 第一节 北宋道学的兴起 第二节 胡瑗与道学 第三节 孙复与道学 第四节 石介与道学 第三章 李觏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李觏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李觏的《易》学思想 第三节 李觏的“礼”学思想 第四章 邵雍的象数易学 第一节 邵雍的学术活动与理论著作 第二节 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理论 第四节 人生哲学 第五章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周敦颐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 “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诚”本说 第四节 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张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张载的生平与学术著作 第二节 “太虚即气”与“天道神化” 第三节 “见闻之知”与“大心体物” 第四节 “中正”“至当”“民胞物与” 第五节 张载哲学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 第七章 程颢与道学 第一节 “天理”与“性” 第二节 “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八章 程颐的心性论与工夫论 第一节 程颐的生平与学问志向 第二节 心性论 第三节 工夫论 第九章 司马光的哲学 第一节 司马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第二节 《潜虚》气本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司马光论性情 第四节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第十章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宇宙论 第二节 天人观 第三节 人性论 第四节 新经学 第十一章 吕大临的哲学 第一节 吕大临与张载 第二节 礼以成性 第三节 吕大临与程颢 第四节 理心之间 第十二章 谢良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性论 第二节 仁论 第三节 本心论 第十三章 杨时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理本论 第二节 心性论 第三节 工夫论 第四节 总结 第十四章 朱震及其《汉上易传》 第一节 朱震生平与传世著作 第二节 朱震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朱震易学之最高范畴——太极 第四节 朱震易学之变化观 第五节 朱震卦图及对北宋图书学传承之考察 第六节 朱震象数之学的义理归宿 第七节 总结 第十五章 胡安国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明体致用的为学旨趣 第二节 正心明道为致用之本 第三节 穷理致知、察识持养以正心明道 第四节 总结 第十六章 胡寅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胡寅的“中道观” 第二节 道物一体说 第三节 心迹不二论 第四节 以史论政 第十七章 胡宏的哲学 第一节 胡宏道学思想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胡宏本体论的现实性层面——心范畴 第三节 胡宏的存在论——性体 第四节 天命与天道 第十八章 朱熹的理学 第一节 理气论 第二节 心性论 第三节 工夫论 第四节 朱陆之辩 第五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十九章 张栻的哲学 第一节 天道论 第二节 心性论 第三节 工夫论 第四节 理欲论与义利之辨 第五节 张栻理学的影响 第二十章 吕祖谦的理学 第一节 吕祖谦的本体论——“理”与“心” 第二节 吕祖谦的工夫论 第三节 吕祖谦的实践哲学 第二十一章 陆九渊的心学 第一节 “本心”与“心即理”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工夫论 第二十二章 陈亮的事功之学 第一节 陈亮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陈亮事功之学的世界观基础:道常行于事物之间 第三节 陈亮事功之学的基本主张:事功有理、勉强行道 第四节 陈亮事功之学的历史观与人性论 第二十三章 叶适的功利之学 第一节 叶适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叶适功利之学的世界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与“中庸之道” 第三节 叶适功利之学的认识论:“格物致知”与“内外交相成” 第四节 叶适功利之学的实学内涵:务实不务虚 第二十四章 杨简的心学 第一节 杨简的觉悟历程 第二节 杨简论“觉” 第三节 杨简“以觉训仁”的仁说思想 第二十五章 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赵复与理学传介 第二节 许衡的理学 第三节 刘因的理学 第四节 饶鲁和吴澄的理学 第五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及其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