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BNU思享者”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推送的60多篇文章,分属于聆听师道、院长访谈、书记面对面、师大青椒、说学逗唱、理论知乎六个栏目。主题涵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将师道师德浓缩其中。
期待本书能够作为新时代高校宣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成果,可以在日异月更的变迁中彰显不渝的师者初心,于春华秋实的发展中彰显温暖的教育本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立听师语(2018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辑录了“BNU思享者”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推送的60多篇文章,分属于聆听师道、院长访谈、书记面对面、师大青椒、说学逗唱、理论知乎六个栏目。主题涵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将师道师德浓缩其中。 期待本书能够作为新时代高校宣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成果,可以在日异月更的变迁中彰显不渝的师者初心,于春华秋实的发展中彰显温暖的教育本色。 作者简介 程建平,1964年8月出生,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核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负责我国“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的建设,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 目录 第一篇 北师大故事 王开存:拿出中国自己的气候数据 王磊:筑梦“金砖”的思考者 王秀梅:燃烧学术生命,收获绚丽风景——中国刑法学科培养的第一个国际刑法博士的精彩人生 解博超:教育学部“马大姐”的Office培训之路 马天星:奔跑在探索物理奥秘路上的“马拉松选手” 张金星:科学做到极致就是艺术 郭智芳:十载赤子,“四业十心”,呵护一路花开 张雁云:“南极牧鹅”归来 高超:精神补钙一直在路上 徐琳瑜:勤教学之事,研城市之道,育环境之才 倪佳琪:用努力让情怀落地,把青春与学生共度 胡晓江:跨越学科壁垒,打开不同世界 王兰宁:用成果表明中国人也能用好超级计算机 檀传宝:用诗意创造教育的远方,用小我实现大我的成全 孙字:我导的“每日一读” 高益民:感恩师大,情系教育 李爱华:从跆拳道冠军、专业教练到高校教师,奋斗的人生最精彩 梁赛:志存高远行则将至——科研路上的求是者 黄海洋:让数学助学生走得更远 郑伟:三尺讲台育桃李一片丹心寄校园 李小龙:年少文学梦,终成学文人 胡思源:实验是探寻真理最好的方法 叶波:让学生体验舞蹈的魅力,舞出美丽人生 林敦来:当老师是一场自我修行 董路:夫险以远,勇而至焉 李翀:学生的认可高于一切 邓文洪:我在埃蒙森海的二十一个日夜 刘宝存:中国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教育声音 郑新蓉:在不断自省中探寻教育的意义 萧放:始于情怀,忠于情怀 赵朝峰:站稳教室三尺讲台,守住内心一片安宁 王友军:一个不想做“学术新星”的学术新星 陈黎:开朗若星河 李葆萍:扎根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郑兰琴:做学问要于无疑处找疑 万安伦:让编辑出版学科有学有理 李实:当老师要有一种神圣感 第二篇 聆听师道 郭玉英:学为人师“师”物理,木铎钟声“声”教育 张百春:让每一堂课部充满情感和亮点 骆祖莹:争做课堂教学自动评价的“探路者” 姜桂萍:中国首位艺术体操硕士的人生三昧——勤·善·诚 汪明:利用防灾减灾研究,为百姓多做一些事 李兴:永远相信努力 永远怀有期待 林崇德:师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章晓辉:努力做有显示度的科研 瞿林东:潜身木铎之教 心怀不良史之志 朴永馨:丹心热血育桃李,矢志不渝献特教 顾定倩:特教特办,回应国家和广大残疾民众的需求 王亚菲:不驰空想久为功不骛虚声方行远 王开存: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激情 冯留建: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董春雨:追求智慧是每个人的本心 第三篇 师大青椒 赵宁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建设之路 黎坚:多行百千步前路自光明 余恒: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少些批评,多些建设 刘岩:兴趣是人生最好的方向 毛睿:有幸成为师生是一种缘分 何挺:以“言传”讲授知识,以“身教”展示态度 蔡苏:“虚拟在左,实证在右,教育在中间” 第四篇 院长访谈 过常宝:师范立校离不开一流的中文学科,每个师范生部是传统文化的“火种” … 宋长青:把握时代脉搏,建设一流地理学科 崔保山: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建设一流环境学科 徐月宾: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培养一流社会工作人才 第五篇 书记面对面 滕彦国:以水为介助力中国创新发展 刘虹:凝心聚力,久久为功 张淑梅:用大数据绘制最美“师大梦” 附录 第一章 教授读诗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次不顾一切的远行 来年秋风起,等风也等你 自古人生何其乐,偷得浮生半日闲 第二章 教授书单 舞蹈老师带你体验生活之美 纲要课老师教你读出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章 解忧杂货店 时间总不够用?专业选择困难?跟高手过招,帮你拆掉思维里的墙,升级“人生操作系统”! 让时光停留,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策略,学起来! “伤心”同样伤身,快给焦虑情绪按下暂停键! 第四章 理论知乎 不值得定律:别样的心态,别样的选择 重温什么是高校教师师德“红七条” 马太效应:赢家通吃,强者恒强 序言 思曰容,言心之所虑 ,无不包也。这是师者得 以为人师、行世范的源头 活水。享则以思者所述所 行为基,借由微信公众号 这一自媒体宣传阵地,广 罗读者共品文间笔下的人 文关怀,体味高校立德树 人的坚定信念和科学范式 。《立听师语——北京师 范大学教师访谈录》 (2018年)一书即以“定 格师者,聆听师道”为初 心,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群像映刻在每一篇文章的 生动描述中,享其思,享 其情,享其感;以亲采原 创、深度访谈展现新时代 下的“北师大故事”,并以 其背后的教育初衷和家国 情怀丰满“中国故事”。 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的微信公众号 “BNU思享者”(微信号: bnusixiangzhe),为了致 敬广大基层教师的匠心坚 守,推进“四有”好老师队 伍建设,以做高质量、真 实、深度与趣味同在的系 列人物专访,原汁原味采 集教育故事,原汁原味传 递“师道告白”来诠释“学为 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 在北师大教师群体的当代 传承。自上线以来,广受 广大读者与校内外师生好 评,2018年1月,“BNU思 享者”微信公众号荣获第 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 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 示活动”工作案例三等奖 。 本书辑录了“BNU思享 者”于2018年1月至2018年 12月推送的60多篇文章, 分属于聆听师道、院长访 谈、书记面对面、师大青 椒、说学逗唱、理论知乎 六个栏目。主题涵盖人才 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 究、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 ,将师道师德浓缩其中。 “不媚俗市场,不流俗 时髦,不盲目取悦学生。 ”在自媒体文章呈爆炸式 增长、阅读量10w+成为 创作目标的如今,“BNU 思享者”始终秉持这一原 则,严把关高要求,精雕 细琢每一字句,做最真实 最深度的教师访谈。这是 “BNU思享者”不渝的创建 初心,也是北师大教师思 政工作团队的使命。从线 上到线下,本书的出版也 秉持这一原则,致力于用 文字记载最真实的师者形 象,为读者传递最无私的 师道精神。 期待本书能够作为新 时代高校宣传网络思想政 治教育的代表成果,可以 在日异月更的变迁中彰显 不渝的师者初心,于春华 秋实的发展中彰显温暖的 教育本色。“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木铎金声百 年不辍,振聩人心。让我 们一起聆听师道、定格师 貌、彰显师德,将北师大 这批教育者为人师、行世 范的师大故事以思为基, 享以世人。 导语 本书以“定格师者,聆听师道”为初心,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群像映刻在每一篇文章的生动描述中,享其思,享其情,享其感;以亲采原创、深度访谈展现新时代下的“北师大故事”,并以其背后的教育初衷和家国情怀丰满“中国故事”。 精彩页 王开存:拿出中国自己的气候数据 推送时间:2018年3月28日 这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为拿出中国自己的气候数据而奋斗的故事! 王开存,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首席科学家、副院长。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现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师德标兵。 这是他在北师大任教的第2555天。 1 王开存十分热爱“大气科学”,他与“大气科学”结缘快24年了。从兰州大学到北京大学,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再到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最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他和师大有个故事得讲讲。 1994年,王开存考入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但这份喜悦夹带着隐隐的缺憾:大气科学并非所填志愿,他当时是被调剂专业的。但也就是因为这样,他误打误撞地与这门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进校不久,王开存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中。随着对这门学科了解得更深入,他对大气科学的兴趣也渐渐浓厚起来,也就更喜欢这个学科。 就这样,王开存认真地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在兰州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他的硕士生导师是陈长和教授,人品好、学术强,一直鼓励着学生自主学习,也正是因为陈教授在科研上不断地指导和帮助,王开存萌生了继续读博的想法。 2004年,王开存进入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周秀骥院士是一位兼具儒家气质和科学家品格的老先生。周院士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使王开存懂得了独立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之后担任老师这个角色时,一直给学生强调的做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毕业后,2006—2010年王开存分别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地质系从事研究工作。在国外工作的这段时间,他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大气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坚定了要将自己所学带回祖国的信念。 王开存教授于2011年回国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入职第一年成为了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目前,王开存教授主持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这一切看似很顺利,但其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从事科学研究的这些年,他懂得要做好科研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懂得“坚持”。课题的研究要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难度可想而知。枯燥、无聊、压力……对这一系列随时会出现的问题,他只会对自己说两个字:“坚持”。在导师高标准培养的坚持下,他手写的本科毕业论文,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直到博士期间才正式发表出来。 在王开存看来,科研就是一条漫长的路,唯有“坚持”才能采撷硕果。做课题也是如此,越是高难度的课题,越需要坚持着深挖下去。短期内做不来,有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或能力不够。而一直激励他“坚持”的原因正是他对“大气科学”的热爱,他要“拿出中国自己的气候数据”和世界对话。 2 王开存的“大气科学”科研之路也经历了被国际社会“不认可”到“认可”的一个过程。 在王开存看来,大气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领域涉及人们较为熟悉的空气污染、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而他的研究方向是大气科学中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主要致力于对过去气候变化的理解,通过量化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来提高气候变化检测的精度。 王开存一直为“拿出中国自己的气候数据说话”而不懈努力,想为我们的国家与科学做点贡献。 过去十几年,正值我国各领域突飞猛进发展之际。之前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第三世界国家选择站在中国这边。随着近些年全球变化问题的凸显,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对多岛屿国家有了更为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国际社会上支持我们的力度大不如前。因而,我们在国际气候谈判上常常“被逼着”承诺减排。其实,发达国家以前也靠着燃烧石油、煤炭等发展工业来发展经济。 目前气候变化的基础数据和结论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对于这个问题,王开存教授一直在思考。而要得出正确结论,数据必须是准确的。 气候变化领域最基础的数据是温度数据。针对温度数据而言,国际上惯用三个数据集.两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但王开存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外的数据集往往会高估中国变暖趋势,低估美国变暖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数据集的平均温度是通过测量最高温和最低温取得的平均气温,和每天一直变化的真实平均气温是有差距的。温度的日变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差距几十年前和现在的数据结果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导致增温趋势检测结果的误差。大气结果就是中国的增温趋势会被高估,这可能和中国城市化导致的地面情况变化有关系。 因此王开存觉得,用中国自己观测的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可能会更合理,国外学者生成的数据对中国并不是有利的。就结果而言,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