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 一场场锐利的对话,在柏琳的手上开刃,涵盖五大洲,二十三个国家,在地域与人物的交织下,柏琳用语言形成一个主题的闭环:从欧洲精神、宗教信仰在新时代的嬗变,到新一代旅行文学、全球化的争议、巴以冲突,等等。它们各自成因又彼此相关。为认识当下世界的“所以然”提供了一次“窥探”的契机。 作者简介 柏琳,《新京报》原资深记者,现在是独立文化记者,青年写作者,曾采访国内外近120位文化界人士。目前正进行关于南部斯拉夫历史的旅行文化书写,作品系列见于《单读》《读书》等。 目录 序言 马丁·瓦尔泽 纳韦德·凯尔曼尼 萨沙·斯坦尼西奇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阿列克谢耶维奇 费列特·奥尔罕·帕慕克 阿摩司·奥兹 大卫·邵洛伊 杰夫·戴尔 科林·巴雷特 阿扎尔·纳菲西 彼得·汉德克 马利亚什·贝拉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米哈伊尔·波波夫 大卫·格罗斯曼 埃特加·凯雷特 布阿莱姆·桑萨尔 樊尚·梅萨日 玛丽莲·罗宾逊 迈克尔·夏邦 马丁·卡帕罗斯 附录 导语 本书名为访谈录,人物自然是阅读本书的轴。除此,地域是另一个轴。书中访谈对象来自十五个国家,各大洲。在地域与人物的交织下,形成一个访谈主题的闭环:欧洲精神、宗教信仰在新时代的嬗变、新一代旅行文学、全球化的争议、巴以冲突,等等。它们各自成因又彼此相关。成为当下世界之所以如是的那个“所以然”。 所谓“新姿态”绝非标高立意,而是强调作者的一种态度。写作除了技巧、天赋、勤奋而外,思想性是灵魂。而对于青年写作者,这一点尤难获得。而思想,也绝非空想和泛泛而思,需要直面问题,展现锐度。从柏琳的访谈录中,从她的提问与写作中,有锐度的思想是一大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