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薄雾之都(伦敦的优雅与不凡)(精)/列城志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英)西蒙·詹金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古罗马人建立的殖民城镇朗蒂尼亚姆,到撒克逊人与丹麦人争夺的伦迪威克,再到今天的伦敦,这座岛国的首都度过了中世纪的黑暗与野蛮,品尝了殖民时代的崛起与辉煌,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与衰落,从令人陌生的商业城镇一步步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金融中心。岁月不断刻画它的面貌——由小巷和庭院组成的中世纪迷宫、随工业时代而来的乔治亚风格广场与豪宅、帝国气象的维多利亚排屋,新千年高耸入云的天际线;历史不断塑造它的品格——火灾、瘟疫、轰炸都不曾击垮这座城市,反而让它淬炼出独有的气质,古怪、随性、多变。人们似乎早已忘却了它的本来面目,但当薄雾散去,它已宠辱不惊,伫立在那里,带着独有的优雅与不凡,静静地注视着流淌而过的泰晤士河。
本书的作者汇集了伦敦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人物和趋势,创造了一幅无与伦比的城市肖像。基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巧妙结合决定伦敦面貌的建筑思潮,向读者展示,两千多年来,金钱和权力之间的冲突如何成就了今天的伦敦。
作者简介
西蒙·詹金斯,英国历史学家、评论家、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他曾出版17部图书作品,内容涵盖历史、政治、建筑等,《英格兰简史》是其全新力作。詹金斯爵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学,修习哲学、政治和经济学,后为《卫报》《泰晤士报》《标准晚报》《金融时报》《赫芬顿邮报》等撰写专栏。2004年元旦,詹金斯由于其对新闻业的杰出贡献被英国国王授予爵士称号。自2008年起,詹金斯爵士被委任为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the National Trust)主席。
目录
第一章 朗蒂尼亚姆
第二章 撒克逊人的城市
第三章 中世纪的大都会
第四章 乔叟和惠廷顿时代
第五章 都铎王朝的伦敦
第六章 斯图亚特王朝与内战
第七章 复辟、灾难、恢复
第八章 “荷式”勇气
第九章 汉诺威的黎明
第十章 黯淡时期
第十一章 摄政时代:纳西风格初现
第十二章 邱比特的设计之城
第十三章 改革时代
第十四章 新都市的诞生
第十五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走向成熟
第十六章 慈善与国家
第十七章 鼎盛的爱德华时代
第十八章 战争和后续
第十九章 无序发展
第二十章 战争中的大都市
第二十一章 地产大繁荣
第二十二章 摩登城市
第二十三章 衰退年代
第二十四章 大都市的复兴
第二十五章 孤注一掷
第二十六章 浮华构造
后记
伦敦历史大事年表
作者的话
参考文献
序言
“伦敦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
几年前,我刚刚搬到伦
敦,在一家公司面试时,
被问到了这个问题。
老实说,当时的我并不
怎么喜欢伦敦。习惯了英
格兰东北小镇的安逸与宁
静,伦敦的繁华与喧嚣让
我有些不知所措。加上租
房求职的折腾,每日通勤
的疲惫,人际交往的疏离
,伦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
一座围城,外面的人被其
光鲜亮丽所吸引,充满了
向往,里面的人则哀叹没
有归属感,个中滋味,冷
暖自知。
冯骥才先生对伦敦的印
象是标志性的“三红一黑”—
—红邮筒、红电话亭、红
色双层大巴以及老式的黑
色小车。我看到的伦敦,
红与黑依然是经久不灭的
文化符号:街道上隔几步
可见的红邮筒,大街小巷
间红色双层大巴和黑色出
租车不时穿梭而过,而某
个街角废弃的红色电话亭
,虽似乎成了无用的摆设
,却照旧挺立着。
彼时的伦敦,早就不见
了狄更斯小说中浓得发黏
的厚雾,偶有薄雾,阴郁
天气是常态,给整座城市
罩上了一层湿冷而朦胧的
氛围,神秘却又让人觉得
无法触及。下班回家的路
上,我看着两侧的路灯灯
光照在湿漉漉的房顶和小
巷,恍惚间也感受到那么
一丝暖意和一毫色泽。
我对伦敦印象的改观,
起于国内朋友的度假之旅
。作为他们在伦敦的向导
,我不得不快速熟悉这个
我仍有些陌生的城市。在
与伦敦的接触中,匆忙、
慌乱,但不乏满满的惊喜
。伦敦的多面让我诧异,
它的确是座宝藏城市。
朋友从希思罗机场落地
,我第一次“打卡”这个全球
航空枢纽。每年接待游客
量达7 000万人次,数量超
过全英总人口;每45秒就
有一架飞机起降;每3秒就
有一杯茶或咖啡售出……数
据记录下这里的繁忙,我
站在航站楼,感受更加真
切。来来往往的人们,无
论抵达还是离开,或眼中
早已布满了血丝,或目光
中仍带有迷茫和好奇,或
表情里充溢着惆怅与不舍
,但他们的身上,都神奇
地裹挟着同一种情绪,那
种情绪,当时的我还不能
完全理解,现在已然能感
同身受。那是一种特殊的
情结,像是与伦敦的“立约”
——我来了,我经历着,
我爱过。
对着谷歌地图打卡伦敦
的知名地标和景点,从白
金汉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
,从圣保罗大教堂到伦敦
塔,从金丝雀码头到格林
尼治天文台,由西向东,
自北往南,我与这座城市
在不同的位置相遇,一个
厚重、真实、鲜活、优雅
的伦敦一步步从历史中向
我走来,褪去浮华,它是
如此丰富、宽阔、包罗万
象,如此不同凡响,不知
不觉我已沉迷其中,心底
滋生出的格外喜欢,持续
蔓延开来。
每个早晨,我都要乘地
铁到考文特花园附近上班
,所以每天都要坐上那让
人又爱又恨的伦敦地铁,
车厢闷热,没有信号,开
动时通道口的大风呼呼,
让无论费了多长时间做出
的精致发型,都会成为永
不重复的“洗剪吹杀马特”。
但每每进出时看到小白板
上的“今日之语”(ThoLIght
of the day),听到卖艺人
或低沉或高亢的弹唱,还
有停车时那一声声的“注意
空隙”(Mind the gap),便
顿觉心头一颤,十足的人
情味,让整个人都暖了起
来。
我工作的地方靠近考文
特花园,清晨,我会从莱
斯特广场地铁站出来。几
步距离就是赫赫有名的斯
坦福书店。这个号称“世界
上最大的旅行主题书店”,
又被誉为“旅行者的麦加”。
店内的黄色灯光透过大门
两侧的玻璃洒向街头,进
门后随处可见的各式地图
,营造出一种人在旅途中
的错觉。我在这里买过弗
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达洛维夫人》
,一整本书,都是关于主
人公决定自己出门买花后
,在伦敦城里的转悠。“我
喜欢在伦敦漫步”,诚如她
所写,在伦敦穿行,也是
我生活中最期待的消遣。
再往东南,就到了考文
特花园——午餐后,我总
会在这边逛上一逛,百试
不厌。热闹非凡的生活集
市,让人仿佛步入了《窈
窕淑女》的拍摄现场。穿
着英伦三件套的老绅士安
静地读报,桌前摆着精致
的茶饮;披着大花围巾的
摊位阿姨热情地兜售古董
物件,有时和买家的讨价
还价要来上个好几轮。露
天广场上,人们围坐着观
看不同民间艺人的艺术表
演,精彩新奇的杂技,花
样百出的魔术,掌声和欢
笑声此起彼伏,这座城市
的本真尽显无遗。
南下来到这座城市之前
,北方的英国朋友曾屡屡
向我吐槽伦敦人冷漠、不
喜欢和陌生人交谈。起初
,我也抱着这样的偏见,
但观察和接触之后,我发
现,伦敦和伦敦人其实都
充满了温情。
沿着泰晤士河在狗岛晨
跑,打扫河道的老爷爷每
天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
,骑车通勤的上班族,多
遇上几次后,也会微笑着
挥手致意。我遇到过和我
一样晨跑的英国小哥,见
到过牵着好几条宠物狗闲
逛的英国小姐姐,碰到过
从农贸市场拎着蔬菜水果
回家的叔叔阿姨。同一条
晨跑路线,来来往往的人
或相同或不同,但他们开
启了我不一样的每一天,
这段伦敦记忆,独特而难
以复制。
我相信,对所有曾到过
伦敦的人来说,这座城市
都会成为心底一份特别的
存在。白天,它是“日不落”
的帝国—
导语
这本书主要讲述伦敦样貌的演变,以及它如今为何会比其他同类城市更多元丰富,视觉上也更加无序。所有的历史都植根于地理空间之中。伦敦的演变也与其位置和地形密不可分。伦敦人代代更替,其活动也相应改变,但整座城市的结构一直充当着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除了灾难带来的影响,它的每一次改变都不是偶然。
后记
星期六早上的博罗市场
一角是一片令人惊叹的景
象。小吃摊和明厨餐车挤
满了杂乱的维多利亚式小
巷、铁路拱门和仓库内外
。成千上万的人群中,有
淘货的,有路过的,还有
特意到此一游的,人头攒
动,熙熙攘攘,挤都挤不
进去。周边街道、河边码
头和教堂的内院也被这些
人占据。南华克仿佛又变
回了乔叟时代的样子——
破旧脏乱,却充满活力,
散发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
力,那是一个烟火气十足
的伦敦。
咫尺之外的东侧,如幻
境一般。位于伯蒙西的“碎
片大厦”闪闪发光,高耸入
云,静静矗立。楼里空荡
荡的,窗户紧闭,门口守
卫森严,似乎是做好了准
备要应对即将到来的袭击
。这座大楼似乎没有了用
处,周围的人行道也是死
一般寂静。或许有一天,“
碎片大厦”会人山人海,而
博罗市场成了空旷的废墟
。但我怀疑这一天不会出
现。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伦敦
随处可见,我承认,这也
是伦敦的魅力。伦敦是一
个多元化城市,包容各种
各样的特立独行,伦敦市
民已然对造型各异的建筑
和没什么协调感的街景司
空见惯,新的开发计划总
是追求对原有面貌的彻底
改变,历来都是如此。所
有城市都是权力博弈的产
物,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
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政
府试图通过干预市场,实
现更广泛的政治目标。伦
敦的形成背景比较特殊,
它并非顺应战争需要而建
立的堡垒城市,也不是宗
教信仰中心。作为贸易发
展的果实,贸易需求是伦
敦兴起之初的主导因素。
在城市增速的管控上,曾
有一些探索尝试,但效果
甚微。12世纪,威廉·费兹
史蒂芬身处伦敦,总结道
:“如果主事的人足够英明
,这肯定是一座美好的城
市。”但现实表明,这样的
情况很少发生。
从都铎时代开始,伦敦
如何发展一直是各方争论
的焦点。起初在规划考文
特花园时,露天广场的设
计由星室法庭一锤定音,
后者还指定了建筑师伊尼
戈·琼斯来设计。林肯旅店
空地作为最早获批的项目
之一,于1643年启动建设
,号称要“力挫某些人的贪
婪行径,让他们不再妄想
于寸土寸金的市区建造毫
无意义的建筑”。需要说明
的是,这里的“毫无意义的
建筑”,指的是用来供普通
百姓居住的房子。
伦敦大火之后,在老城
区之外建设楼宇需要政府
批准;政府同时制定了安
全标准,对街道形状进行
规定。这倒不是因为多在
乎市民的健康和福祉,和
沿河流东段野蛮发展的“吵
闹生意”也没什么关系。但
随着伦敦不断扩张,西边
得到开发,王室便和相应
区域的土地所有者结盟,
确保伦敦受益于开发。从
圣詹姆斯广场的规划布局
,到18世纪出台的建筑法
案,再到约翰·纳西和托马
斯.邱比特的设计方案,
伦敦该是什么样子暂时有
了共识。
伦敦的富人区,街道和
楼宇更加干净整洁、宽敞
大气,秒杀任何其他城市
的同类区域。房屋为古典
主义风格,低调而不张扬
——至少纳西之前的建筑
符合这一特征——按照法
规,房屋被划分为不同的
等级,适用于不同阶层的
人居住,最穷的那些除外
。事实证明,无论房地产
市场怎样跌宕起伏,这些
房屋都能自如应对,适应
性极强。即便是今天,仍
然是这样:后街小巷的阁
楼里可能藏着一家数码初
创公司,制衣工厂则隐匿
在斯毕塔菲尔德的高楼大
厦之中。商业地产中,价
格最高的不是那些摩天大
楼,而是坐落在18世纪伯
克利广场周围的建筑。有
人说,露台和广场体现了
纯粹的资产阶级品味,这
并不准确。1984年,英国
广播公司拍摄制作了肥皂
剧《东区人》(East
Enders),人物设定为无产
阶级形象,生活在维多利
亚风格的阿尔伯特广场附
近,但并不住在政府救济
高楼里。阿尔伯特广场是
一个虚构的地点,原型为
达尔斯顿的法西特广场。
从管控建筑怎么建,到
考虑配套设施和穷人的居
住条件,伦敦的开发思路
缓慢地发生着改变。其中
,以市场为主导的铁路建
设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
是伦敦大火之后房地产发
展面对的最大阻碍,也将
公众舆论焦点集中到严重
贫困区域。梅休和布斯表
示,当时有四分之一的伦
敦人居住在这些区域。19
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争
论升级,先是围绕城市供
水和下水道情况,然后变
成关注贫困人口的住房难
题。后面这个问题,最早
是慈善机构介入负责,后
来责任交接给诞生艰难、
发展缓慢的地方自治政府
。早在12世纪,伦敦就是
自治市,而其他英格兰城
市到18世纪30年代才有了
政府机构。
……
第二条是全然不同的路
线,贯穿伦敦西区,北起
堤岸,中间经过阿德尔菲
,进入考文特花园的后街
区域。沿着最窄处只有40
厘米的布莱德斯广场小巷
一路北上到全伦敦最不起
眼的环形交叉路口七面钟
,再往西就是充满异国风
情的唐人街。和金融城不
一样,这里的街道大部分
是乔治亚风格的,整齐笔
直,路旁的房屋仍然是按
18世纪建筑法案标准修建
的那些。但有意思的并不
是建筑本身,而是它们的
用途。如今的苏豪无法被
归类。这里一部分是红灯
区,一部分是高档餐饮区
;而布鲁尔街以北,街上
的门、窗
书评(媒体评论)
永不过时的城市历史题
材又补充了一本非凡的作
品,这本书是一封写给伦
敦的、令人愉快的情书。
《卫报》(The
Guardian)
詹金斯笔下的伦敦历史
,更多涉及政治、文学和
建筑。金融城和威斯敏斯
特(分别代表商业和政治
元素)之间由来已久的竞
争和相互影响,是这本书
的特色内容之一。它很好
地呈现了清晰明了的历史

《书单》(Booklist)
詹金斯毫不犹豫地评判
了当代伦敦的天际线,辅
以书中的丰富地图和照片
,读者能够更轻松地了解
伦敦的面貌,这座城市的
爱好者们会陶醉在细枝末
节中,发现这是仅次于漫
步伦敦街头的最佳选择。
《文学评论》(The
Literary Revieto)
精彩页
父亲河,泰晤士河
大多数城市的兴起与水都有着不解之缘。靠近河流、湖泊或海洋的地方,就会出现贸易,人们在岸边的高地定居下来,开始进行交易。早在伦敦建立之前,人类就出现在泰晤士河谷,开沟挖渠,大兴土木,狩猎动物,种植庄稼,制作陶器和金属物品。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依靠泰晤士河,与其息息相关。
泰晤士河并非一条平静的溪流。实际上,它曾经湍流不息,潮起潮落,相当于现在的两倍宽,源源不断地从内陆流向大海。起初,和大多数河流一样,它也被视为神圣的,化身为有着飘逸头发和胡子的老者,形象和海神类似,老者的名字是“泰晤士之父”。“泰晤士”这个词很可能来源于凯尔特语,意思为暗黑无边。就像恋人会向喷泉池掷硬币以求好运一样,人们也把罐子、斧子、刀剑拿来祭祀河里的神仙。在我人生的某个转折时期,我记得自己走在滑铁卢大桥上,俯瞰桥下的河水,像出于原始本能一般,我将一枚硬币投进了水里。
史前时代,尚不存在“伦敦”这个名字,这里只有一座双峰山。感知其地势起伏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晚上骑自行车。从伦敦塔的西侧开始骑行,经过的塔丘和东市场,一路都处于第一个山峰的上升段;地势在加农街发生改变,出现一路延伸到泰晤士河的陡峭下坡。加农街显然是双峰之间的低谷区域,从这儿跨过老沃尔布鲁克河道,地势再次上升,直到第二个山峰峰顶——那里矗立着圣保罗大教堂。从卡特巷开始,地势再次下降,道路逐渐与河流交汇。
穿过大教堂,沿鲁德门山的地势陡然走低,老弗利特河昔日流经于此,之后人们还在此修建过排污水渠,但如今也已经弃用填埋。在舰队街一带,地势稍许变高,一直到因大片鹅卵石而得名的河岸街。罗马帝国灭亡后,撒克逊人在这里建立定居地,命名为伦迪威克,并设立了奥德维奇口岸,差不多就是今天考文特花园的位置。在特拉法加广场,我们既可以下行探索威斯敏斯特的沼泽地带,也能向上沿着干草市场前往苏豪区的高地。我们也许无法目睹伦敦的旧貌,但可以用双腿试着去感受。
伦敦博物馆的一张史前时期景观图显示,在猛犸象、犀牛、野牛和熊的遗骸中,发现了燧石斧、动物骨骼和人类头骨的痕迹。距离此处最近的“人类居住地”位于阿斯克桥、斯坦斯、卡苏顿和希思罗这些土壤更加肥沃的上游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一些区域出现了简单的田间农业,其中就包括泰晤士河以南的南华克地区。一面做工精良的青铜时代盾牌在巴特西出土,意味着这里很可能就是人们早期的渡河之地。
铁器时代晚期,一些起源不明的部落似乎将泰晤士河作为彼此的分界线。这条河本身亦是北海与不列颠内陆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天然通道。至于伦敦的得名,历史上大概有十几种说法。可信度最高的两个,都和凯尔特语有关。一个说是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lond”,意思是荒野;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凯尔特语中的“plowoni-da”,意思是急流。中世纪历史学家蒙茅斯的杰弗里(Ceoffrey ofMcmmouth)将伦敦的创建追溯至罗马帝国,宣称伦敦是由特洛伊战争英雄埃涅阿斯(Aeneas)的后代布鲁图斯(Brutus)一手建立的。伦敦也出现在希腊神话中,同腓尼基公主欧罗巴(Europa)联系在一起。
罗马统治下的城市
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在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两次率兵入侵不列颠,但都没有到达伦敦。第一次入侵,仅在肯特郡登陆后就撤回了。第二次入侵,规模庞大,战舰达800艘,为历次横跨海峡战役中战舰数量之最,这一纪录一直到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才被打破,当然,罗马入侵和诺曼底登陆的方向截然相反。这一次,恺撒大帝击溃了由凯西努拉维斯(Cassivellaunus)指挥的不列颠军队,跨过了泰晤士河,到达现在的米德塞克斯郡一带。不过,渡河地点无从查找,恺撒的进攻似乎也只是为了炫耀其实力强大。之后,他既没有在不列颠建立统治基地,也没留下军队,而是直接撤回了高卢。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