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代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设计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震撼人心、直到今天还备受关注和热议,他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和策划的经典纪录片《探索心理学》吸引着全世界无数人迈入心理学的殿堂。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就代表着“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 在《津巴多口述史》中,津巴多教授首次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一生的旅程。从他的成长故事中就足见智慧:8岁他便在和同伴的玩乐中总结出了领导者和追随者法则;读书时,他被误认为是西西里黑手党并遭到孤立,他没有因此沮丧,反而开始关注和思考情境的力量;在百老汇打工期间,他不仅积累了很多“让顾客买单”的经验,还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迅速切换多个任务。 在本书中,津巴多教授完整追溯了他50年来的教学和研究经历,述说了他的四大贡献——斯坦福监狱实验、将害羞概念化、时间观研究、英雄想象项目的前因后果和灵感来源,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源于生活的、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研究是如何诞生的。此外,你还会读到津巴多成为斯坦福备受欢迎的明星老师、带领上百名学生进行反战抗议、为少数族裔和女性争取就职机会等的种种经历和故事,你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向人性发问的学者,还是一位流着教师血液的天生教育家,一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热爱和平的行动家,一位心怀天下的伟大思想者。 从贫民区的穷小子到人人敬仰的大师,从失控的监狱实验到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津巴多口述史》将带我们见证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历练之路,同时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我、环境与人性。阅读这本传记,我们将与这位大师直接对话,感受他的诙谐潇洒、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生于1933年,并于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科学协会主席委员会(CSSP)主席。他在斯坦福大学任教50余年,目前是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 津巴多不仅进行了广受关注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还致力于利用心理学帮助所有人,其研究涉及害羞、时间、生活英雄、男性问题等领域。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广受欢迎的相关教材,并参与制作了《探索心理学》系列节目,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 由于他数十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他颁发了西尔格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因其研究荣获瓦茨拉夫·哈维尔基金奖。 目录 对话 十问菲利普·津巴多 推荐序 津巴多为什么这么火 第1章 不服输的小孩 我的祖先和童年 医院之神降临吧 领导者和追随者法则 从人见人怕到人见人爱 高中好哥们米尔格拉姆 在百老汇打工 社会活动初体验:采访少数族裔 心理学,二见钟情 第2章 在纽约大学崭露头角 在耶鲁大学读研:不只是“老鼠饲养员” 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个教书的研究生 回到布朗克斯,跌入谷底 一次大反抗 邀请马尔科姆·X 到我的课堂 暑期项目与访问学者 奇迹再次来临 初入斯坦福 第3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第一现场 风起云涌的年代 监狱实验诞生的课堂 真的警察,真的逮捕 破坏囚犯之间的团结 角色转换:从研究者到监狱主管 “囚犯”的提前释放 分享爆炸性的实验结果 第4章 战胜人性的脆弱面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反响 开办害羞诊所 时间心理学 警惕精神控制 普通人是怎样变“疯狂”的 第5章 用心理学改变世界 策划《探索心理学》节目 成为斯坦福的超级明星老师 做一天离经叛道的人 成为美国心理协会主席 “9·11”心理支援与阿布格莱布监狱 结束斯坦福的事业 第6章 重新定义英雄 第一次TED演讲经历 打造新一代“日常英雄” 警惕雄性衰落 用时间心理学解读特朗普 第7章 解放人类心灵的牢笼 回顾斯坦福的最强心理学系 跨学科交流与学校管理 招贤纳士:少数族裔和女性教师的加入 倡导非学术的心理学职业发展 复兴音乐教学,创办心理学俱乐部 最幸福的回忆 最引以为豪的工作 我的墓志铭 菲利普·津巴多档案馆 关于斯坦福大学口述史项目 拓展资料 译者后记 序言 津巴多为什么这么火 1971年8月的一个星期日 早上,一群身心健康的大学 生被带到斯坦福大学的模拟 监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扮 演监狱狱警。另外一部分人 扮演囚犯,开始了“监狱生 活”。这项大胆的实验不仅 震撼了许多人的心灵,也让 我们记住了实验设计者、本 书的主人公菲利普·津巴多 教授。2015年同名电影《 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上映,这个著 名的心理学实验登上了大银 幕,如今.“津巴多”成了心 理学界中一个响亮的名字。 为什么—个实验就让津巴多 火了—辈子?原因有四:善 与恶:直逼人性的主题 童年的一次经历引发了 津巴多的思考:是什么让纯 洁的孩子迈过善恶界限,选 择了站在恶的一边?他开始 关注善恶的一些基本问题。 多年后,高中同学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服从实验”再次 震撼了津巴多,实验表明了 情境具有超越人性的力量。 “监狱实验”与“服从实验”都 揭示了人性中的恶,但不同 的是“服从实验”凸显的是被 动致恶的环境力量,让我们 看到人们如何被权力逼迫去 做坏事:而“监狱实验”则展 现出主动致恶(有意识或无 意识的自愿)的环境启动。 也就是人们如何使用权力去 做坏事。这不是人格的问题 ,是环境的问题。两项研究 都验证了环境对人性的巨大 改变力,人性是脆弱的,只 要环境允许.邪恶就会上身 。这就是津巴多后来提出的 “平庸之恶”,我们每个平凡 的人都可能如此。可以说, 津巴多一生都在思考人性这 一核心问题.他的退休演讲 就是以“探索人性”作为题目 的。行动实验:原生态的方 法 津巴多十分注重“真实记 录”的研究生态效应。他的 研究问题源自现实生活,也 力求重现“原生态”场景。这 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的心理 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综合学 习经历与实地研究训练。 1970年他为本科生开设了 一门名为“行动中的社会心 理学”的课程,“监狱实验” 是出自课程的“监禁心理”研 究小组的选题,最终成为一 场走出实验室的行动实验研 究。为此.津巴多考察场地 ,联系警察局等合作方,力 求每个环节都是真实的操作 。真警察、真逮捕、真制服 、真牧师、真律师等,尽力 去除人为痕迹。他用昂贵的 摄影机和胶片记下被试的行 动,抛却严格的数据统计分 析,成就了一场活生生的现 场实验。路西法效应:引人 深省的理论 一场为期5天的实验留给 我们什么思考?这就要归结 到理论问题。津巴多用“路 西法效应”阐述了实验结果 ——为什么好人也会做坏事 ?他讲述了一个道理:如果 你想改变一个人,就必须改 变环境。他的《路西法效应 》一书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 复杂的思考。而不局限于善 恶两极化的单维范式。津巴 多也由早期对“平庸之恶”转 向后期对“平庸之善”的研究 。近几年,我的实验窒正在 进行着善恶人格的研究项目 .津巴多的研究是我们的主 要参考文献来源。我们用词 汇学与因素分析、访谈与问 卷等方法发现善与恶不是单 维的两极.而是两个相互独 立的维度。这印证了津巴多 的实验结论,也让我们更合 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表现 出大善小恶、有人会出现大 恶小善。等等。环境一人性 :融合性的启发 在美国心理协会的划分 里,人格与社会是放在一起 的。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 究领域中,人格心理学偏于 关注人性问题,这通常是首 要问题,而社会心理学偏重 于环境问题。早期的人格心 理学强调人性的初始性,认 为人性善恶生而有之,不受 环境左右,就像人们常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 在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监狱 实验”里.津巴多让我们看 到了被环境绑架的人.看到 环境会驱使人们做好事或做 坏事。至此之后,很多人格 与社会心理学家更加认同环 境一人性交互作用理论。对 于大多数平凡人来说。他们 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作用力 。环境好会使人积极向善, 环境差会启动人性之恶。我 们在研究中用双维理论搭建 了善恶解释模型(见图1): 人性善的人在环境好时会见 义勇为。但是环境差时可能 就会洁身自好:好环境可以 使恶人得到约束、弃恶从善 .差环境则会使恶人丧失底 线、无恶不作。这一模型直 观地说明了环境与人性的交 互作用原理。 那么。具备什么心理品 质的人可以造就如此辉煌的 学术成就? 品质有三: 品质1:不服输的逆向人 不服输是津巴多从小就 显示出来的人格特质,摆脱 生活贫困,冲破家庭桎梏, 经历种族歧视,面对专业挑 战,所有的挫折并没有让他 退缩,而是成为使其强大的 动力,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计 划一步步勇往直前。为了完 成“监狱实验”,他从前期到 后期都亲力亲为,克服重重 困难。但是,不服输并非固 执己见,实验期间,在其女 朋友(之后的妻子)的质疑中 ,津巴多从对实验的沉浸中 清醒过来,他听从了她的建 议。曾经作为学生的他最不 喜欢枯燥的心理学入门课, 之后,作为教师的他改变课 程风格,开发了颇受欢迎的 课程与教材。津巴多还倡导 非学术的心理学职业发展, 导语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唯一官方授权自传。中文版先于英文版上市! 津巴多教授是影响力超群的心理学大师,曾获20项研究奖,5项写作奖以及近10项电视节目奖。他曾受邀到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70余所大学演讲。已出版600篇学术著作,其中包括超过50本科普读物和教科书。本书经斯坦福大学口述史中心历时12个月采访完成,38张津巴多珍贵的私家照片首次曝光,津巴多直面读者,亲自口述自己一生。每一个心理人都值得一读!是老师的案边书、学生的枕边书。 一部人气大师传,半部社会心理学史 津巴多是社会心理学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诸多研究开启了社会心理学的先河,一定程度上让社会心理学的重心更清晰地指向情境的力量。 后记 时光流逝,造就了一些 历史人物。而津巴多教授无 疑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位历史 性人物。 对一个心理学人,如果 在有生之年得以遇见心理学 领域的历史性人物,甚至还 有机会做一些切实的沟通, 翻译他的著述与大家分享, 实在是一种幸福。 2006年。已经从斯坦福 大学退休的菲利普·津巴多 教授在北加州帕洛阿尔托大 学教授社会心理学课程。当 时,我正在那里读临床心理 学博士,听闻此消息后,立 马去“蹭课”。于是我们的轨 迹发生了交集。 课堂上,他就2004年在 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发生 的美国狱警虐待伊拉克战俘 事件做了分享。教授作为该 事件的见证专家之一,参与 了各种评估和听证。他所传 达的信息与斯坦福监狱实验 所传达的一致:人在很大程 度上是环境和系统的产物。 我依然记得他在课堂上说: “如果有很多‘坏苹果’。那么 就需要看看那个装着苹果的 桶是否出了问题。”我对教 授对授课形式的用心程度印 象深刻,那是做足了准备的 多媒体授课:音乐、视频、 PDT,声光齐动,十分刺激 人的感官,强烈吸引着学生 的注意力。难怪他会成为斯 坦福历史上可能最受欢迎、 教过最多课和最多学生的老 师。 直到2015年夏天,我才 与教授有了更深入的联系。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 平教授率一队中国企业家来 到旧金山湾区。为企业家们 举办心理学讲座,我也参与 了这次活动。经由帕洛阿尔 托大学教务长比尔·弗罗明 (Bill Froming)教授,我联系 上了津巴多教授,邀请他参 与演讲。津巴多教授不仅接 受了邀请,还一并邀请了自 己的夫人——斯坦福监狱实 验中促使他提前终止实验、 后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从事职业倦怠研究的克里斯 蒂娜·马丝拉奇教授。 活动当天,我和中国企 业家们聆听了两位教授一整 天的课。津巴多教授是意大 利西西里人的后裔,那种热 情洋溢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流淌在他行云流水般的课 堂讲演中。我还记得课间走 在伯克利的校园里。教授拄 着拐杖,在经过一个斜坡时 有点吃力。我走近他,他伸 出左手搭在我肩上。那个瞬 间,我感觉自己不是站在了 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在承担 着某种分量。支持他往前走 ——在隐喻的层面。那可能 就是参与分享他热爱的工作 吧! 近年来,教授开始聚焦 于“英雄想象项目”,似乎要 把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 贡献给孩子们。他从心理学 的视角。发展出可以学习的 态度和技能,教导孩子们如 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好公 民,做日常生活中的“超人” 和“英雄”。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 受第一届全球公益心理服务 大会之托,我邀请津巴多夫 妇分享各自的工作以及疫情 下心理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他们欣然答应。在七八十岁 的年纪依然兴致勃勃地回应 着各种需求,回应着世界, 令人感动。在我心里,他们 是美国史上最有成就的伉俪 。 遇见一本书,如遇见一 个人,也需要因缘际会。 2019年夏,我在北加州 的佩斯卡德罗营地遇见了湛 庐文化的创始人韩焱女士, 得知湛庐计划推出教授的口 述史,并获得了翻译这本书 的邀请。我提议索性去拜访 教授夫妇,结果他们把我们 一大帮子人迎进了他们美丽 的家。在教授那间弥漫着书 香的会客室,英文版的《津 巴多口述史》在很多人的手 中传阅着。资深旅行作家毛 豆子为我们拍下了彩图最后 的那张珍贵合影。 翻译《津巴多口述史》 ,让我得以经由教授的视角 ,来阅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 系的发展史。我在斯坦福医 学院的精神和行为科学系工 作,自然也对斯坦福的心理 学系颇感兴趣。心理学系所 在的乔丹楼有很多心理学领 域的历史性人物进出。除了 津巴多外,还有发展出社会 学习理论的阿尔伯特·班杜 拉、研究压力的罗伯特·萨 波尔斯基、提出成长型思维 的卡罗尔·德韦克等人。群 星璀璨,不愧是美国大学心 理学系中的翘楚。有意思的 是心理学系的系主任是由教 授们轮流担任的,而津巴多 对管理工作并不热衷,所以 选择不做。不过对于其他自 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从反对 越战、反对伊拉克战争、提 倡两性平权到在教员中减少 种族歧视,教授从来都保持 着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视 角,积极参与其中并奔走呼 号。作为教授,他无限贴近 学生群体。在倾情投入、诲 人不倦的同时,也不断地从 学生那里汲取着灵感和年轻 的能量,然后引导着学生们 走向研究,或者把研究转化 成临床应用。 这本书是我和陈思雨一 起翻译的。她是我最小的合 译者,还在上高中。津巴多 近年来所聚焦的恰恰是这个 年龄段的孩子,他从美国到 波兰、从意大利到中国,深 情地奔走或在轮椅里被推着 四处走,正是想唤醒和鼓舞 年轻一代更多地投身世界, 而不仅仅生活在课本中。在 此一并感谢湛庐的编辑,经 由几番细致梳理。让本书的 文字流淌起来。 2020年是一个不同寻常 的年头。愿这本《津巴多口 述史》给所有对心理学怀有 兴趣,甚或想把心理学作为 志业的人一些启发和激励。 童慧琦 斯坦福医学院精神及行 为科 书评(媒体评论)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 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津巴多 ,因其心理学教材为中国学 界所熟知,以斯坦福监狱实 验和害羞心理学开创了社会 心理学先河。《津巴多口述 史》详细述说了这位人气心 理学大师的心路历程,让你 更好地领略“心理学的形象 与声音”,探寻为什么“人人 皆可为英雄”。 ——罗跃嘉 北京师范大 学心理学部部长 津巴多——这位具有伟大 抱负的心理学家,用其一生 的智慧与善行,不断实现着 “解放人类心灵牢笼”的目标 ,他帮助人们从害羞、无知 、自我膨胀的牢笼中解救自 我,激励年轻人成为“日常 英雄”。从这个意义来说, 他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思想引 领者,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相信每一个人都能通过阅 读本书识别并走出自己的“ 心理监狱”,进入一个超越 自我的卓越人生世界。 ——许燕 中国社会心理 学会前任会长、北京师范大 学心理学部教授 津巴多教授如今已年近 九十。这位享誉世界的心理 学大家不仅在心理学领域贡 献卓著,还对哲学、教育学 、社会学、伦理学乃至大众 文娱产业等影响深远。他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被认为是二 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实验 之一,他的《心理学与生活 》是众多当代心理学家和青 年学子的入门启蒙。阅读这 本传记,我们将与这位大师 直接对话,感受他的诙谐潇 洒、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 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 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 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 员 津巴多设计的斯坦福监 狱实验至今保有“被引用次 数最多的心理学实验”的桂 冠,《津巴多口述史》让我 们看到,这并非偶然。在洛 杉矶的北好莱坞高中被孤立 与在纽约的詹姆斯 · 门罗高 中被拥戴,这两种截然不同 的境遇或许为其后来的社会 心理学研究埋下了种子;为 生活所迫的兼职摆摊经历练 就了其课堂上的精彩表达… …他用一生的传奇给心理学 研究者传递了一则教诲:源 于生活的心理学才有长久的 生命力! ——周仁来 南京大学心 理学系主任 精彩页 我的祖先和童年 我的家乡在西西里岛:我的祖父母来自靠近巴勒莫的卡马拉塔,外祖父母则来自阿吉拉,靠近卡塔尼亚。祖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是个理发师,我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祖母叫薇拉·津巴多(Vera Zimbardo),我父亲叫乔治·津巴多(GeorgeZimbardo)。我母亲玛格丽特·津巴多(:Margaret Zimbardo)和她的家族来自岛的另一边,她未出嫁时的名字是玛格丽特·比西契亚(MargaretBisicchia),是一个鞋匠的女儿。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出身卑微,未曾受过教育。他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西里移民潮中移居美国。我的父母出生在美国,我是第二代。 我在纽约市一个叫南布朗克斯的地方长大,那是个贫民区。那里就像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但当时我们并不懂得这些。对我们来说,那是个令人喜爱的地方。我可以说是在贫困中长大的,因为我父亲对工作没什么热情,经常处于失业状态。他是个理发师,但他不喜欢招待别人,反而喜欢被人侍候。因为他是家里生了7个女儿之后的第一个儿子,所以总是被当作小王子一样。我还记得,多年以后,他早已长大成人,但他的姐姐们仍然会把他当作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对音乐有着惊人天赋,很有鉴赏力,能够演唱完美的高音。在听了一首歌之后,不到半小时,他就能把这首歌演奏出来。他会演奏各种乐器,包括钢琴、曼陀林、小提琴和吉他,小提琴拉得尤其出色,还会唱歌和跳舞。他一直是种种聚会的中心人物。 他很早就结婚了,他和我母亲玛格丽特有4个孩子,彼此间年龄依次相差一岁半。在当时,多子并不是件好事。我出生于1933年3月23日,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当父亲失业时,我们就会接受家庭救济,每月都能得到一张支票,还可以在食品站获得免费的食物,在特殊的服装店获得免费的衣服。一切都是免费的。但这不是生活,而是羞辱。多年过去,我仍然记得去大工厂领衣服的情景。 在那些日子里,男孩们小时候穿短裤,7~9岁时会换成那种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的灯笼裤,10~12岁时才会得到第一条长裤。儿童灯笼裤有两种,一种是用细条纹布做成的,另一种则用宽条纹布做成。宽条纹布做成的裤子在走路时会发出噪声,然后每个人都会因此嘲笑你。我在服装店里一堆一堆地翻找,试图挑些没那么难看的衣服,但它们看起来都一样。这时一个男人走过来说:“乞丐不配挑三拣四,随便拿点儿,然后就滚吧。”我记得那时我哭着说:“我不是乞丐!而且这本来就是你的工作,你这么粗鲁,根本不配在这儿领薪水!”贫困带来的耻辱是穷人们不愿提起的。后来战争爆发了,我父亲开始对电子产品感兴趣。他没有相关背景,也没有接受过培训,于是和一个受过培训的人合伙开了一家小小的收音机店,赚了些钱。 1947年,我父亲根据接线图自己做了一台电视机。他的师父是一个波多黎各人,那人在我们公寓楼下开了一家收音机店,地址是东151街1005号。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要知道那可是1947年,电视机才刚刚发明。那只是一个6寸的小屏幕,但我们却用它看了世界职业棒球大赛:洋基队对道奇队。我记得我让其他孩子来家里看比赛,每人收费50美分。那会儿真是太棒了!唯一的问题是我父亲不喜欢工作。我曾试图说服他:“爸,这可是一条赚钱的路子。你有手艺,而且我们都会帮你的。我们可以再做一台,每个人都想买。”但是他说:“不,我已经做出一台了,挑战已经完成。对不起,我没兴趣了。” 这是件挺让人难过的事。然后我意识到,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很喜欢上学。学校里秩序井然,干净整洁,没有混乱。在这里,贫困被抛在了脑后。那时候的老师令人钦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深入这些有时会很危险的贫穷社区,不仅教会我们学科知识,还授予我们生活智慧,告诉我们环境卫生以及个人清洁的重要性。我还记得老师教我们怎样摆餐桌。就在那时,我意识到了教育的特殊意义,并为此十分感激。 我一直是个不错的学生。我从PS 25转到一所名为Ps 52的初中男校。毕业后,我在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初中时我的身边就一直全是男生,已经受够了。我不想再待在全是男生的学校。史岱文森高中很棒,学术水平很高。但是后来,我还是转到了布朗克斯区的詹姆斯·门罗高中(James Monroe High School),因为那里有很多可爱的女孩子,而且我有些朋友也去了那里。1947年底,我们全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北好莱坞。我父亲的7个姐姐和2个弟弟都住在那里,他们都希望我们能搬过去,这样全家人就能在一起了。所以我们决定搬家,还是乘坐一架DC-3小型飞机过去的。有人说这架飞机在一部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和卡罗尔·隆巴德(Carole Lombard)主演的电影里出现过。这一趟旅程非常昂贵。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