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精)/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陈嘉明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三个板块组成,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学术上的旨趣与用功所在。“哲学”收录的主要是有关康德哲学的解释与元哲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现代新儒学的批评。“现代性”研究板块主要集中在对什么是现代性以及有关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的思考,试图从中挖掘出中国现代性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知识论”板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当代知识论问题进行的研究,如对葛梯尔反例给出自己的解释,以及比较集中的对“理解”问题的研究。此外,还包括对传统中国知识论的研究,将它解释为一种“力行的知识论”。 作者简介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外国语言文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入选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此外,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文学与艺术组评审专家等。除出版两部英文专著和十多部中文专著以及400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三十多种国际权威刊物或文集发表英文论文120余篇,收录SSCI或A&I-4CI数据库论文近100篇,部分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韩文、塞尔维亚文、法文、阿拉伯文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哲学的探究 第一节 先验论证刍论 一、先验论证问题的性质 二、先验论证问题的来源与发展 三、先验论证在形式上所潜藏的出现错误的根源 四、先验论证的性质及其必要性 第二节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 一、康德的先验论证 二、先验论证的形式及其实质 三、先验论证的必要性 四、先验论证问题的启示 第三节 概念实在论:康德哲学的一种新解释 一、“符合论”与“哥白尼式革命” 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的双重规定性 三、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建构作用 四、形式方面的知性规则如何能决定认识内容上的有效性 五、思维的主观条件如何会使知识具有客观有效性 第四节 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 一、隐性的心理现象能否被“契合地”感知 二、所予的是否就是绝对的和明证的 三、间接性的本质是否能够被直观 第五节 哲学、“穷理”与合理性 一、哲学的“穷理” 二、哲学如何穷理 三、作为理论的判定与选择标准的“合理性” 四、“合理性”的判定标准 第六节 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可否融合 一、戴维森的外在主义思想 二、戴维森的一致主义思想 三、戴维森对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的调和 四、对戴维森思想的回应 第七节 事实与价值可分吗? 一、事实可以被赋予价值的属性 二、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三、事实与价值的内在关联性 四、价值观念得出的两种途径 第二章 现代性与人文思潮 第一节 “现代性”与“现代化” 一、现代性的诸种界说 二、“现代性”与“现代化”概念的区别 三、“现代性”之我见 第二节 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 一、康德的个体理性 二、罗尔斯的“公共理性” 三、公共理性的内涵、目标与特性 第三节 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 一、追求普遍必然性的近现代知识观 二、寻求意义多样性的后现代知识观 第四节 理性与现代性 一、“理性”与“合理性”概念 二、对理性的批判与重建 三、理性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第五节 尊严与权利:基于中国社会视角的一种探究 一、传统儒家的尊严观 二、儒家尊严观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中国现代性过程中的尊严与权利 四、应当提升对“尊严”的认识 第六节 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 第三章 知识与理解 第一节 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 一、所予论与经验基础 二、经验基础与信念的关系 三、“证据”意义上的经验基础 第二节 信念、知识与行为 一、从柏拉图到休谟的信念论 二、信念之谜的续解:从康德到当代 第三节 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 一、葛梯尔的第一个反例源于专名与摹状词的混用 二、有关“名称”理论的三个问题 三、意义指称论是认识的语义学基础 第四节 理解与合理性 一、“合理性”的研究背景 二、理解的合理性问题 三、一些关于合理性的现有原则 四、“理解的知识论”的合理性原则 第五节 理解、理由与解释 一、理解与认识的差别 二、理解的基础并非在于事实性 三、事实、理由与理解 四、理解与解释的关系 第六节 “理解”的理解 一、当今知识论背景下“理解”诸理论之不足 二、“理解”的基本性质 第七节 无解释的理解是否可能 一、有关理解与解释关系说的简单回顾 二、利普顿的观点:没有解释的理解 三、对利普顿思想的否定 四、利普顿不适当地限制了“解释”的概念 第八节 理解与“命题主义” 一、命题主义的主张 二、反命题主义 三、理解论上的反命题主义 四、命题式的理解是理解的最终归宿 第四章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力行”知识论 一、中国传统的“知”的观念 二、以诚为立足点的“德性之知” 三、“力行”的知识论 第二节 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 一、“知”之概念的双义性 二、道德之知乃是一种“信念” 三、“心”的概念与两种理性 四、“知”转化为“行”的动机或助力问题 第三节 略论金岳霖《知识论》中的几个问题 一、知识论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通” 二、知识论无法以“正觉”为出发点 三、“所与”的能够是独立的外物吗? 四、“代表说”(表象说)是否用不着或“说不通”? 五、“真”到底是知识论的概念,还是形上学的概念?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问题 第一节 自然主义与形上学:孔子哲学与孟子哲学之不同 一、孔子的哲学属于一种“自然主义” 二、孟子的形上学与先验哲学 三、辨明孔子哲学与孟子哲学之不同的学理意义 第二节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 一、孔子的经验性思维方式 二、儒家的义务论伦理及其义 序言 承蒙王宁教授主编“上海 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 书”,使我有机会来编选这 么一本论文的自选集。此一 心愿几年前已经萌生,只是 由于手上总有事在忙,所以 一直未能如愿。今日有此机 缘,交稿又设期限,所以算 作是在一种外力助推下所成 就的结果。 这本自选集按照编委会 的要求分成了五章,不过实 际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板块 :一是康德与一般意义上的 哲学研究,二是现代性的研 究,三是知识论的研究。这 三个部分反映了我这几十年 来学术上的兴趣与用功之所 在。 我对康德哲学的研读是 从上大学之后就开始的,说 来与李泽厚先生有关。记得 是在1979年,他来厦门大 学做学术讲座,我当时只是 一位大二的学生,斗胆拿自 己的一篇文章向他请教。不 想李先生回京后给我写了封 信,推荐我先读好四本书, 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的《小逻辑》《哲 学史讲演录》与《历史哲学 》,并专门叮嘱:《纯粹理 性批判》这本书最难读,要 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来我果 真硬啃下去,起初确有王国 维所述的初读康德的那种“ 几全不可解”的感觉。后来 我的硕士与博士的毕业论文 皆做的是康德的研究,其中 的博士论文《建构与范导— —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可 作为自己在这方面的代表作 。当时(1989年)的答辩 委员会可谓是阵容强大,汇 集了京城的西方哲学研究名 家,如齐良骥、张世英、王 玖兴、叶秀山、王树人等, 以及导师梁存秀先生。答辩 委员会给了我这篇论文以较 高的评价,称它是“近年来 研究康德的博士论文中最值 得注意的一篇”。毕业后王 玖兴先生还邀请我参加他所 主持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的翻译工作,承担该书最 后的“先验方法论”部分。该 书的出版颇费了一番周折, 直至2018年才由商务印书 馆出版。与此多少有点关系 ,虽然梁老师希望我能将康 德的《判断力批判》重新译 出,但我并没有遵行,尽管 也到广州外国语学院进行了 德语的培训,并到德国的马 堡大学从事了半年的访学。 但虽如此,我对于康德哲学 也还一直情有独钟,不论是 在厦门大学或是上海交通大 学,都常开设康德哲学的课 程,也仍然进行一些有关康 德的研究,所做的工作包括 为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八 卷本的《西方哲学史》撰写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部分 。收录在此自选集中的《概 念实在论:康德哲学的一种 新解释》,属于后来对康德 哲学的新解读。文章提出康 德哲学一方面是实在论的, 这在于它坚持承认对象的独 立存在,包括使用“物自体” 与“客体”概念来表示这一点 ;但同时康德哲学又是“概 念实在论”的,因为在它那 里实在又是通过我们的概念 而被构造的结果,这集中体 现在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的 思想上,即主张不是认识必 须依照对象,而是对象必须 依照我们的知识。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的研究兴趣与方向之所 以发生了改变,转向英美知 识论的研究,与1995— 1996年去英国的圣安德鲁 斯(St Andrews)大学的访 学有关。当时是由于申请到 英国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的“王宽诚教育 基金”,所以才获得了这一 机会。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当 代知识论的一些论著,因此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复 印了一些资料,所以回国后 就有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可 能。当时并没有互联网这样 的便利条件,且国内高校一 般只能利用国家的研究生专 款来购买极为有限的外文书 籍,所以除非在北京、上海 这样的地方,有国家图书馆 等作为依托,否则在文献资 料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我在知识论研究上还得到的 另一个机会,是获得美国的 富布赖特(Fulbright)基金 ,得以在2001一2002年到 哈佛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利 用那里极为丰富的藏书,写 出了《知识与确证——当代 知识论引论》。虽然它只是 一部介绍性的著作,但在当 时的情况下,作为国内第一 部系统地引进当代知识论的 著作,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传 布作用。回国后我开始带知 识论方向的博士生,经过多 年持续的培养,现在有几位 已成长为教授了,多数学生 也成为国内知识论研究的骨 干力量。 自2014年获得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知识论 的系列研究”之后,我的知 识论研究便主要集中于“理 解”论的方向。“理解”在西 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概 念,它在近二三十年来重又 活跃起来,成为知识论聚焦 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理解 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语言 、认识与行为等,因此要建 立一个统一的理解论并不容 易。我在理解论上也尝试着 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的 说来,是想通过“意义”概念 来贯穿起所有的理解活动, 也就是不论对于语词、命题 或行为的理解,都可以归结 为对意义的把握。这表现为 理解是不仅知其然,而且还 知其所以然的认识活动。这 里的“然”字,指的是某种“ 理由”。这与国外学者一般 将理解的基础建立在“事实” 之上不同。理由不仅包括个 别性的事实,而且还包括普 遍性的法则、间接性的证言 ,乃至主观性的假设等。在 真正把握了理由或根据之后 ,理解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